“超人”进化的儒家化
2022-10-22周雨翔
周雨翔
摘 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主要受到了席勒、叔本华、尼采等德国哲学家的影响,但有关尼采哲学思想对《人间词话》的具体影响研究在学术界少有学者详细论述。三种境界说出自《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尼采超人学说主要出现在《查特特斯特拉如是说》的前半部分。尼采与王国维都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王国维对尼采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借鉴与吸收,他又因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对其做出了儒家化的变异。
关键词:王国维 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 尼采 超人
王国维作为中国清末民初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其学术思想渊源不可谓不宽广。《人间词话》毫无疑问是王国维极其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它与况周颐的《蕙丰词话》、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合称为“清末三大词话”,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境界说”无疑是整部《人间词话》的核心要素。在这共64则中,王国维分三个部分阐述境界说:在第1则到第9则中,开门见山论述境界理论;在第10则到第52则中,主要论述词人怎样创造境界;在第53则到64则中,论述词的境界理论的发展[1]。
一般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境界说”阐述的哲学背景主要来自于德国唯意志论哲学,但近些年也涌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在关于“境界说”思想渊源的研究中,国内学者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笔者发现诸多学者在系统性地阐发王国维“境界说”时,略微忽略了尼采对王国维的影响。
由此,笔者欲从细微处去补足学者们所疏忽的地方。先谈及尼采与王国维对于进化论认同的共通的思维基础,再具体到《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三种境界”来阐发尼采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里提出的超人学说对三种境界说有何种影响,以及王国维又是如何因其儒家士大夫的身份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语境下对尼采超人学说做出变异。
一、共通:进化论的思维基础
从18世纪末到如今,达尔文进化论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之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意义上的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潮从自然科学层面渐渐渗透到人文社科,由此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的社会也是遵从如此模式。尽管从如今的眼光来看,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着诸多的弊端,但放置在当时的场域下,许多思想家也受到了此种思潮的影响,尼采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句写道:“你们走过了从虫到人的道路,你们内心中有许多还是虫。从前你们是猿猴,就是现在,你们比任何猿猴还更加是猿猴。”[2]明显可见尼采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吸收。
赫胥黎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信奉者,将进化论进行了广泛传播。1896年,清朝处于内忧外患,在西学东渐以及救亡图存的思潮下,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命名为《天演论》。1904年王国维在其文《论近年之学界》说到:“近七八年前,侯官严氏所译之赫胥黎《天演论》出,一新世人之耳目……嗣是以后,达尔文、斯宾塞之名,腾于众人之口;‘物竞天择之语,见于通俗之文……其所最好者也。”[3]这段话足可以见当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在中国流传甚广,而王国维对于进化论也是极为接受的。王国维《人间词话》最早的手稿本是在1908年,共125则。在1908年末到1909年初,上海《国粹学报》发表本共有64则,也即当前我们所看到的版本。从时间先后上看,成书于1908年左右的《人间词话》在潜意识中自会受到当时在中国流行甚广的进化论的影响。
由此可见,从笔述渊源研究上来看,王国维和尼采都有着共通的思维基础——对于进化论的认同。
二、影响:从“超人”“变化”到“三种境界”
尼采用代言体的方式将他的哲学思想代由查来图斯特拉叙说。当查拉图斯特拉路过市镇时,他看到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看走钢丝的人表演,他于是对群众说道:“我教你们何谓超人:人是应被超越的某种东西。”[3]这里借由查拉图斯特拉之口,首次可见尼采的超人学说。善用譬喻的尼采紧接着用了三个比喻来告诉人们什么是超人。
“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2]这是尼采的第一个比喻。大地对应的是天上,天上的、远方的事物是远远不可及的,可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却又执迷于此。尼采极为驳斥这样的形而上学传统,他将天上的世界拉回地上的世界——想要成为超人,就应当在当下感受着自身踏足的这片土地,应重视和肯定现实生活和本身的价值。
“人是一条不洁的河。要能容纳不洁的河流而不致污浊,人必须是大海。我教你们作超人:他就是大海,你们的极大的轻蔑会沉没在这种海里。”[2]超人是大海是尼采的第二个比喻。尼采把人比作不洁的河,依旧是对形而上学传统的回应和反驳。尼采承认现实世界有着诸多不完美,因而作为人,就应当像大海一样吸纳这些缺陷。人恰恰是因其不完美,进化的历程就远远没有结束,人就拥有了进化成超人得以跃升的可能性。
“注意,我教你们做超人:他就是这种闪电,他就是这种疯狂!”[2]超人是闪电是尼采的第三个比喻。对于超人激情的描绘,于尼采美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类似。“无论是通过所有原始人类和原始民族在颂歌中所讲的烈酒的影响,还是在使整个自然欣欣向荣的春天强有力的脚步声中,那种狄奥尼索斯式的激情都苏醒过来了,而在情绪高涨时,主体便隐失于完全的自身遗忘状态。”[4]闪电似的超人迸发出强劲的精神状态,作为独立个体的优越意识也主导着“权力意志”。
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变成超人?因为在尼采眼中,超人才具有创造性。在随后的《三段变化》这一章里,尼采又一次三段论式地用了三个譬喻来描述此种精神的三种状态。“我要向你们列举精神的三段变化: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成孩子。”[2]骆驼是精神的第一个阶段,它代表着负重。骆驼一味地负重,但从来不会问为什么,意味着盲目和盲从。没有了创造性,精神只能是一片荒漠。狮子是精神變化的第二个阶段。作为百兽之王,狮子便具有把定义善恶的权力抢回来的能力,可狮子把权力夺回来后,尚不能自行定义善恶。这时候便需要孩子——也就是精神的最终阶段。“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2]骆驼是承载者,狮子是夺取者,超人把一切既有道德遗忘,也是重启者,只有作为新生儿的超人才真正具备创造性。
由此可见,尼采超人学说演绎的思路是从“什么是超人”推演至“如何达到超人的精神”。 在精神经历三段变化后,超人方才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聚焦到艺术创造上亦是如此,通过此种阶段演进可以成为文学艺术上的超人。王国维对尼采的推崇备至,在其文《叔本华与尼采》中,他写道:“19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曰叔本华(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5]
我们先看王国维《文学小言》第五则,这一则可以视为《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的原稿,内容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未有未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者。”[5]
对照《人间词话》原文可以发现,《人间词话》将“阶级”改为了“境界”,并将末句“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者”进行改换。改动前的原稿中,无论是“阶级”还是“文学上之天才者”,都更为明显可见尼采超人学说对王国维的影响——“阶级”的渐趋上升深含着一步一步向上进化的态度,天才本身即是超人。至于王国维对尼采有何更深层次的吸收和创新,笔者放在下一小节详细论证。
三、变异:儒家文化传统下对超人学说范式的改变
作为通读古今中外的学者,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对尼采的哲学思想进行毫无保留地吸收,他在形式上吸收尼采三段论的推理演进的同时,在内容上又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诗学,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言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6]细读此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之意,实是尼采超人学说的儒家化,古人有言:“立德立言立功”之为三不朽,成大事业者,立功不朽者也;成大学问者,立言不朽者也。王国维所讲仍是儒家范式里的“超人”,即通往圣贤之路的高尚之人。
而如何成为王国维心目中的“超人”,王国维也是参照了尼采演绎的范式,尼采用两种动物以及新生儿做比喻,王国维则用三句宋词用以比拟来做推演。“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王国维“三重境界说”的第一重境界。周锡山在《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中认为此句是指前人的成就犹如已凋之碧树,有志者站在高楼(前人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前必临的孤独、慎独的境界[6]。笔者同意此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认为这里是王国维将尼采精神变化的前两个阶段,即骆驼和狮子的阶段调换了位置。第一种境界便是呈现出狮子式的,在学问上不被前人的观念束缚住,作为抢夺者将知识话语权夺回到自己的手中,去勇于获取重估一切价值的权力。
随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王国维三重境界说的第二重境界。这种境界便是尼采眼中骆驼的境界,像骆驼一样跪下来去背上沉甸甸的重负——当然,在王国维这里,这重负不再是前人所给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按照儒家话语去理解,便是刻苦钻研,求学,以至于身体消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三重境界说的第三重境界。笔者认为此种境界和尼采超人学说精神的最终阶段“孩子”并无太多区别,相对于骆驼和狮子的动物性,只有孩子才具有人性,是一种质的突破。
在这里,笔者发现王国维三种境界说尽管披着尼采超人学说类似的躯壳,但在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尼采的超人学说不曾强调刻苦努力,而是强调把话语权夺回来,自己成为一个独具创造性的人,对话语权的夺回才是尼采眼中的关键一步,有了这一步,使得人们不再成为听命于他人的骆驼,也为从动物进化到人类(孩子)起到了过渡阶段。但在王国维这里,努力与刻苦才是他极为强调的,他不强调对于话语权的夺回与否,这在他的诗学观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是一个背景,或者说是一个准备阶段。作为要有大成就的超人,不能盲从,只能独行,这只是一个起步阶段。毫无疑问,作为承前启后的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是王国维最为看重的。只有发奋努力到斯人憔悴,沉迷在自己的事业里,才终有一天会获得顿悟,也即进化到最后一个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此可见,对王国维人生经历以及《人间词话》其他几则的考证使得我们了解到儒家传统勤勉努力的话语对于王国维三种境界说词论主张的影响。尼采超人学说话语权的夺回的核心要素在王国维这里更多只是一个暗含的前提,因而也不被王国维刻意强调,他真正要凸显的便是“衣带渐宽”的勤勉刻苦。
四、结语
虽然本文只从《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的三种境界说来阐发在达尔文进化论共通的潜意识基础上王国维对尼采超人学说的吸收与变异,但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可从细微处以小见大。三种境界说装着尼采超人学说的“形”,底子里却是勤勉奋斗的儒家传统的“神”,如若能理解王国维这种对尼采超人学说的借鉴的“形神分离”,可对阅读《人间词话》以及深入了解王国维的词论主张有着更多的理解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王国维,著.王国维文选[M].林文光,选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
[6]王国维,著.人间词话汇编汇交汇评[M].周锡山,编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