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的整本书思辨性阅读策略
2022-10-22赵培
赵培
摘要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性阅读深入解读文本,从而把握文本主旨、探索内在情感、学习写作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整本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探究文本结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品味民俗细节,促进学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品析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阅读策略
思辨性阅读指的是将分析、综合、演绎、归类、推理、批判等思维活动运用在阅读的过程中,让阅读的过程变成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能让学生告别浅阅读,走向更深层次的阅读。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提升和发展,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点,组织他们一边思考,一边整本书阅读,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分析语言特点,引导语言建构与运用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所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围绕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语言是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能力提升的载体和工具,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中,也要让学生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探究作者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逻辑,从而提升自己的品读能力。
《红楼梦》的语言很有特点,教师先让学生整体阅读,说说语言风格。如有学生提出:“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就是十分典雅。”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學者提出问题:“作品的语言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等不同的类型,作者始终都保持典雅的风格吗?如果小说中所有的人物语言也都是典雅的,是否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辨,分析自己此前的观点是否过于片面。他们抓取了一些人物语言细节描写,如刘姥姥的话等,发现作者十分关注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不同的人物语言特点不一样。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都饱读诗书,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也给人典雅的感觉,但是王熙凤则不一样,她的性格比较豪爽,所以言语中也带着爽朗的感觉,而刘姥姥的身份是普通百姓家,所以她在说话的时候就给人一种俚俗的感觉,再加上她本人性格比较乐观,所以话语中也带着一股幽默诙谐。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发现《红楼梦》语言整体风格典雅,但是在细节处,作者将人物性格、身份等突显了出来,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最后,他们自主创作,思考如何能在作品中体现出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整体阅读文章,说说作品的整体风格是什么,然后让他们抓取作品中的某些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加工,从而把握住文本的思想,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发展语言建构和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探究文本结构,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作品的结构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理解各个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要让他们高屋建瓴地探究长篇作品的文本结构,也是不小的难度。教师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让他们掌握科学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同时让他们由表及里、深层次地探究作品的内涵。这样学生的整合能力和推理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在研究《红楼梦》的时候,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搞清楚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将人物和情节发展之间,建立连线,搞清楚作品的来龙去脉。此后,教学者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探索:“关于这部作品的结构,有人提出前八十回是作者曹雪芹创作的,而后面的内容,则是其他人补写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能否从小说前后两部分的结构特点入手,分析一下此问题呢?同学们还可以看看八十回左右的衔接处,寻找端倪。”这个任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能让学生关注作品的结构特点,提升思维能力。如有学生支持续写说,认为:“前半部分的文章结构很有特点,加入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还加入了空空道人等形象,体现了神话和现实类小说结合的特点,结构上体现出虚实交错的风格。但是后面一半在结构上没有了虚实融合的特点,更注重现实性,所以我认为这后半部分不是曹雪芹写的。”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前后两部分在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都有一致性,如果不是同一个作家的话,很难做到顺利衔接,所以他认为这是同一位作家写的。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自主辩论,还可以阅读一些介绍性的文章,试着调整自己的观点,得出更客观的答案。
长篇小说的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有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如果学生能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归纳整理各种新消息,总结出完整的文章结构,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发展。如果学生能结合作品结构提出自己的批判性建议,那么他们的思辨能力又会再一次发展。
三、品鉴民俗细节,达成文化理解与传承
要达成文化理解和传承,就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其思辨能力,让他们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做到民族自信。教师组织学生探究长篇作品中的民俗细节,还可以对比现如今的民俗活动,分析探究传统风俗的演变发展。这样能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让他们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教师让学生寻找《红楼梦》中的各种民俗活动,然后分门别类地整理。学生发现,《红楼梦》简直是中国传统民俗大全,其中写了元宵节、清明节等岁时节日风俗,此外还写了祭祀相关的风俗,另外还介绍了衣食住行等和居家有关的风俗。“在这些风俗中,有哪些风俗我们现在依然传承,而哪些风俗有所改变,你认为要如何传承民风民俗呢?”学生发现:“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我们现在依然保留,如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猜灯谜等。但是祭祀风俗,现在已经比较少了。”教学者接下来让他们分析这种风俗的变化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学生认为:“一些祭祀风俗比较繁琐,而我们现如今大多数信奉的都是无神论,所以很多人只是在清明节扫墓,寄托哀思,但是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比较少了。”“你认为这是否是一种进步呢?要如何辩证地看待这样的风俗呢?”学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风俗的传承也要体现出时代性,要抱着扬弃的态度,继承一些优秀的内容,抛弃一些封建糟粕,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辩证分析,学生懂得以一分为二的想法分析传统风俗,他们的思辨能力也随之提升。
学生可以在思辨中理解民俗文化,围绕哪些文化是精华的问题深入探讨,还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进行判断、取舍,展开思辨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评价人物形象,推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长篇作品中常常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所以学生可以试着评论这些人物,从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什么是美的人物”这个主题进行辩证分析,思考外貌美的人物,是否就是美的人物,怎样的人物形象才能展现出真善美。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这也能讓他们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如在学习《红楼梦》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析一下刘姥姥这个形象,看看她是否是“美”的人物。有学生认为刘姥姥是一个粗俗的乡下人,既没有美的容貌,又没有典雅的谈吐、优雅的举动,所以她算不上美。教学者安排学生找出作品中描写刘姥姥的片段,不仅要了解其容貌细节,还要通过其举止、语言等,分析其内心世界,进行辩证探究。学生发现,刘姥姥的形象虽然和住在大观园里的姑娘们没法比,但是她却有真实、坦率的一面,将欢乐带给了其他人,所以,她在性格上,其实是美的。教学者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深入阐述,评价该人物。如有学生发现,文章写了刘姥姥看到挂钟时的状态,这段描写展现了刘姥姥不见世面的“土”,同时也体现出了她简朴纯真的一面。此外,还有学生发现:“当她陷入经济困境的时候,并没有唉声叹气,而是积极地想办法,给女婿出谋划策,让他去荣国府攀亲戚。”有同学认为这个举动体现出了刘姥姥爱财,认为并不是“美” 的表现,此时,又有学生提出:“虽然刘姥姥去荣国府攀亲戚,索要钱财,但是后来她自己的生活好转后,还进城答谢,最后还照顾巧姐,这说明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通过辩证分析,学生发现刘姥姥虽然相貌不美,但是却具有真实感,有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分析就更具有辩证性。
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判断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到辩论活动中,让他们交流彼此的想法,从而提升其思辨性思维。在整合了他人的观点后,学生能更真切地理解人物形象,感受到作品的美。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思辨性问题,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倡个性化整本书阅读。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充分提升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 作者通联:甘肃天水市武山县第四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