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股的信心之源

2022-10-22廖宗魁

证券市场周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信心A股政策

廖宗魁

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如惊弓之鸟,神经变得很脆弱,主要大类资产被弄得上蹿下跳。

10月3日、4日,美股大涨,道琼斯指数飙升近1500点,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则快速下跌了20个基点至3.62%附近,美元指数从9月27日的114.8快速跌至10月4日的100。受欧美PMI数据较弱的影响,市场开始憧憬美联储加息可能放缓。

但好景不长,市场快速变脸,美股再度重挫,之前几日的上涨被完全吃回,并创下新低,同时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再度飙升至3.9%附近,美元指数又涨回到113附近。在美国就业数据表现尚可之后,市场又对美联储的加息忧心忡忡起来。

人民币汇率也大幅波动。9月27日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电视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外汇市场事关重大,保持稳定是第一要义。会议要求,自律机制成员单位要自觉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此后几日,离岸人民币汇率从7.27快速回升至10月5日的7.01附近;但随后又跟随美元的反弹而再度贬值至7.2左右。

不过,原油市场则躲过了这一“过山车”,实现了单边上涨的行情。9月27日至10月7日,美油从76美元上涨到93美元附近,累计涨幅超20%。欧佩克意外决定减产对短期油价形成了刺激。

当下全球市场的风险偏好情绪就像一个小孩子,很容易受到一两个小事件的扰动,变得反复无常。风吹帆动,真正激起波澜的是“心动”了。二季度以来,欧美的高通胀、美联储更为快速的加息以及逐渐放缓的经济,都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旋律,无论市场情绪如何波动,也始终逃离不了这三大基本面锁定下的趋势。

国内市场由于国庆期间休市,完美地躲过了这一波海外市场的大波动。四季度能否扭转前三季度的弱势呢?

9月底,政策已经在频繁派发地产放松的“红包”。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这是近年来少有的房地产全面性政策的放松。另外,据媒体报道,9月底监管部门要求主要大行加大对房地产融资的支持。

节后A股市场依然很谨慎,上证综指跌破3000点,沪深300和上证50的调整都破了4月份的低位。市场对政策的预期也有所钝化,更为关注一些实锤性的效果。未来市场可能对人民币汇率、房地产销售的变化以及中长期信贷的恢复更为关注。

美股已经从高点下跌超25%,属于一场普通的熊市,市场至少已经计提了一次浅度的衰退。美股作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历来发挥着较好的领先功能。

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如果美国经济不能够承受快速加息的影响,未来陷入深度衰退,那么当前美股的下跌就显得远远不夠(仍小于历次熊市下跌的中位数);如果美国经济能够“软着陆”,那么现在的美股就跌过头了。另一方面,美联储的加息已经步入后期,紧缩政策会在何时转向,成为市场更为关注的焦点。美联储此时的纠结也是不言而喻的,既想要通过加息控制高通胀,又想避免经济的大幅下滑,处于“鱼和熊掌”都想要的两难境地。

在这紧要的岔路口,政策和经济的拐点处,市场的神经自然就变得更加敏感。这种略带神经质的情绪常常出现在政策紧缩的末期,比如2018年四季度。

9月美联储会议公布的点阵图预计,2022年联邦基金利率中枢为4.25%-4.5%,这隐含着在年内剩下的两次美联储会议中,还要加息125BP。不过,点阵图还预计,2023年将加息到4.5%-4.75%左右,这意味着2023年几乎没有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了,目前处于政策紧缩的末期。

美联储正在极力的纠正控制通胀迟缓的错误,但很可能也为另一堆新错误打开了大门。最近主要美联储官员的态度似乎都指向一个强烈的信号——美联储宁可犯过度加息的错误,也不想重蹈上世纪70年代通胀长期失控的覆辙。

美联储理事Waller近期的观点非常“鹰”,几乎打消了市场短期的所有幻想。Waller认为,目前抗击通胀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美联储的双重使命实质上是单边战斗。最近,发生了诸如瑞士信贷风险事件、英国购债风波等,市场有观点认为,金融市场稳定风险可能会让美联储放缓加息。但Waller发言中明确否认了这种观点。

刚刚被拜登提名的新理事Cook最近的发言也很“鹰”,她认为,通胀预期的下降不足以让美联储转向,美联储必须看到实际的通胀数据回落。而且Cook 指出,美联储提及“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已经开始思考经济下行风险。

CPI通胀通常是一个滞后的指标,也就是说,当经济过热出现很久滞后,通胀才会显现;相反,当经济已经大幅偏弱后,通常通胀才会回落。

比如,在美国通胀中,房屋租金占比很大,但租金一般在6-12个月内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最新美国房租的下降对通胀的下拉作用可能要到半年之后才会显现,这就带来了明显的滞后性。

在过去两年里,欧美央行几乎错判了高通胀,通胀已经变得持续“高不可攀”了,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付出的代价就是,现在必须以更为猛烈的加息来应对。过去四十年欧美的低通胀,形成了惯性分析框架失灵,这一段失败经历会让美联储有挫败感,对预测未来通胀失去信心,而只能被动地根据当下滞后的通胀指标来进行决策。

与海外的主要矛盾相反,国内没有通胀之忧,却深受经济复苏缓慢的困扰。A股的迷茫在于,未来经济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如何。

当市场再度回到3000点以下,估值已经极度便宜。如果4月份上证2863点的底部代表了疫情严重冲击下的基本面,那么当下市场的反应甚至可以说有些过度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4月份的低点对应着二季度只有0.4%的经济增长,而三、四季度即便是复苏仍乏力,但情况肯定是要明显好于二季度的。其次,当前A股的PE估值约12倍,与历史上数次底部的中位数估值接近。两市平均成交额已经跌至6000亿元左右,缩量非常严重。

2022年市场反复被“骗”,预期已经变得钝化。年初“两会”前后,市场对经济增长信心满满,市场一直在3400点上方强势维持。但4-5月受到疫情的冲击,市场信心跌至冰点;在稳增长政策发力的背景下,6月份信贷大增,重新燃起了市场的信心,A股迅速反弹至3400点附近。但好景不长,强复苏再度被证伪,市场开启了7月份以来的持续下行。虽然8月中下旬以来,稳增长接续政策逐步推出,但市场已经变得谨慎了,不再为预期买单。未来哪些因素会给市场重燃信心呢?

信贷的放量是市场较为看重的指标。历次熊牛转换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信贷的快速增长,这是印证经济恢复力度的有效凭证。

最新公布的9月信贷和社融数据显示,宽信用的效果在逐步显现,经济复苏的情况是有所好转的。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8亿元,大幅好于市场预期。更能反映经济动能的中长期贷款也有结构性改善,9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6540亿元。

中信证券认为,贷款需求的好转可能主要来自稳增长政策支持下的基建、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6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陆续发放,作为基建等项目的资本金撬动银行贷款。央行新设立了2000亿元以上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保交楼”的专项借款也于9月下旬开始支付。

市场信心另一个牵挂点是房地产。短期来看,房屋销售依然没有改善,9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同比少增1211亿元,表明居民购房意愿仍较弱,这对市场形成压制。

不过,考虑到“保交楼”专向贷款的逐步落地,部分城市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换购住房的居民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等政策的实施,未来房贷应该会有所改善。

另外一个左右市场信心的变量是人民币,近些年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的时期,A股的表现都不好。最近监管层频繁对汇率表态,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电视会议强调,“外汇市场事关重大,保持稳定是第一要义”。

实际上,面对非美货币的大幅贬值,很多国家已经坐不住了。9月22日,日本政府24年来首次干预汇市,1998年日本政府曾动用当时外汇储备的10%来干预汇市。韩国9月份外汇储备大幅下降,可能也与干预韩元贬值有关。

猜你喜欢

信心A股政策
政策
政策
信心和山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助企政策
政策
恢复信心比给猪刷脸更重要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KX5的耐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