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研究
2022-10-22王丽翠
王丽翠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一、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心青年成长成才。2017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学生的主题团日活动,勉励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并重点提出了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可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到“责任” “担当” “历史使命”“重任”“勇挑重担”等词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是青年的主力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不仅可以影响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研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现状,找到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本调查问卷共设置了50道题目,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接受调研者的基本情况、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和社会责任相关情境时的应对方式等。
本次调查问卷面向天津市6所高校,通过“问卷星”进行发放和数据统计,共回收到1360份,剔除无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为1323份,有效率97.23%。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调研结果
1.对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解、认知较全面
调研显示,93.43%的学生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多少。另外大学生认为能够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包括个人的勇于奉献、助人为乐,尊敬父母、尊敬师长,遵守公共道德、志愿服务奉献社会,树立全球意识等,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较全面,这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愿意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做贡献
在受访者中99.02%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责任感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有责任意识的人。另外,如图1所示,25.62%的学生表示愿意并且正在做一些工作来改变自己认为社会上存在的某些弊端;58.88%的学生有意愿,但表示不知道如何做;13.53%的学生虽有意愿,但担心自己的工作没有效果。可见,当代大学生有比较强烈的意愿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社会做贡献。
图1 大学生对通过自己工作,改变社会上某些弊端想法的情况统计分析
另外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参加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数量较多。如图2所示,74.07%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区实践活动,66.82%参加过爱心捐助等公益活动;48.53%的同学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38.7%的学生有到养老院等机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完成课业任务的同时参加了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他人、社会提供了帮助。
图2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统计分析
3.在公共场所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调研显示,大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62.35%的学生没有自己携带购物袋去购物的习惯,说明大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方便,并未考虑到一次性购物袋对大自然的影响。
在什么时候会给老弱病残的乘客让座的调查中,72.05%的学生选择任何时候直接让座,12.39%的学生会因为对方请求而让座,5.52%的学生当与熟人在一起的时候才会让座,而选择心情愉悦的时候让座和从来不让座的学生分别占5.82%和4.23%。
面临在公共场所看到行窃行为的做法时, 59.78%的学生会悄悄提醒受害者,26.01%的学生选择直接制止该行为,7.94%的学生在被偷者是熟人时才会去制止,6.27%的学生选择不制止。可见在公共场所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
三、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的负面效应
根据对大学生在网上关注内容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到大家关注的内容偏娱乐化,喜欢幽默搞笑的内容,而现在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而有些人为了博取眼球、获取利益而发布一些低俗甚至违背社会伦理的内容等;公众人物特别是娱乐明星的一些负面消息引起过度关注,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二) 家庭对责任意识的引导不足
调查显示,59.62%的学生认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个人意识比较强,容易忽略他人感受,社会责任感不强。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导致现在很多00后的大学生从小在父母及其他家人的宠溺下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并且已经形成了习惯和错误的自我认知,劳动意识和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意识逐渐淡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化。
(三)个人心理原因
大学生群体心智还不成熟,往往表现为盲目自信,而当在实践过程中遭受挫折、打击时往往会感觉不公平、受到了委屈,造成心理落差,形成自我怀疑,不愿意再参与相关活动,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意识受到影响。
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对策
以上结合调研结果对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依据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对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路径进行研究探索。
(一)发挥课程育人功效,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
在思政课程中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传授,并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新时代社会责任的认知。
1.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联系,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对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所遇到的困惑,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事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事例来阐释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
另外,要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根据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特点,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对青年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让学生采用话剧演绎道德模范、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掌握扎实学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将责任意识融入专业课程,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贯彻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只有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才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好“三全育人”大格局。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责任意识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在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做好消防工作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本专业学生要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工作;早教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包含培养学生以儿童为本,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等内容,增强学生对责任意识的认知。
(二)通过文化育人提高大学生对新时代社会责任的情感
校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重要作用。繁荣校园文化,宣传榜样事迹,传播正能量,以提升大学生对新时代社会责任的情感。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内涵建设,可以通过橱窗、雕塑、墙壁等对承担社会责任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责任意识,使学生处处都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另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如和社会责任意识相关主题的朗诵、话剧、演讲比赛等,使学生自觉去搜索、整合相关信息,使责任意识内化于心,从而通过活动感受到自己要有社会责任意识。
2.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感的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忧患的责任意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都包含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和元素,并且以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三)通过心理育人措施,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志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志。
1.提升自我认知,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影响着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而自我认知水平体现了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人生选择和行为取向。因此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客观审视自己,评价自己,提高对自己的认知并且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明确在各个角色中应当承担和履行的责任,并内化成为自己的内心需求,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
2.提升调控能力,磨炼大学生的责任意志
大学生心智不成熟,在遇到挫折或者面对一些不履责的现象时容易随波逐流、难以自制。要提升学生的调控能力,首先要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通过情境教育、角色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受到触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的情感共鸣。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的调控能力,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更多自由和多元化的选择时,要认清自身的责任,能够坚定理想目标,磨炼坚强的责任担当意志,在面对困难时坚守初心,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尽时代新人应尽的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四)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大学生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勇于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真正唤起大学生的理性自觉,推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进而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肩负起历史使命。
1.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
高校要更加重视实践育人,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断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平台和机会,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实践、到养老院等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使命感,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2.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
加强校企合作,使大学生在企业参与实际的项目和任务,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企业发展,使学生在实践和服务的过程中增长本领,增强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体会自己的劳动将为他人生活带来的影响,所以必须在所有环节都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使其社会责任的情感逐渐转化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结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历史赋予了大学生新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要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充分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历史责任,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时代责任,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