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劳动教育“知信行”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

2022-10-22韩剑颖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知信行劳动精神

韩剑颖,邱 静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 3001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的出现,劳动资料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劳动形态、劳动形式、劳动方式均发生了变化,这就对新一代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开发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的课程,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增强劳动教育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策背景及现实需求分析

(一)政策背景分析

2019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会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之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确保劳动教育的地位,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意见》还特别提出要“设置劳动教育指导课程”。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7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意见》和《纲要》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建设劳动教育课程,推进劳动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现实需求分析

1.响应国家要求,补齐“劳育”短板

高职院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推进,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五育”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的劳动教育由于起步较晚,与其他“四育”相比较而言,在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因此,加快开发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回应教育需求,补齐学生短板

课题组为确保劳动教育教材建设的精准性,面向天津A学院(高职院校)的全体大一学生发放了学情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22份。问卷基于“知信行”理念进行设计,重点了解学生对劳动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了解其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参与劳动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是有76.55%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我国现阶段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有所知晓,但也有23.45%的学生基本不了解;二是有接近85%的学生愿意参与劳动,而有15%以上的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劳动;三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2年的时间内,很少或基本没有参与任何社会劳动实践。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在知晓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精神,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知、信、行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课程设计依据

“知信行”是一种行为改变(或干预)理论,其中的“知”是指知识,“信”是指信念,“行”是指行动。“知信行”理念普遍用于卫生健康领域,这一理念认为:当人们掌握了有关卫生健康的知识,建立起积极的、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就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卫生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身体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把“知信行”理念用于劳动课程建设及学生的劳动教育,其逻辑关系及对行为改变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劳动教育的“知信行”逻辑关系及行为改变(干预)过程示意图

《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如果我们把青少年不正确的劳动思想和行为也看成是“一个人不健康的习惯和行为”的话,就可以将“知信行”理论应用到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中,通过由教师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精神及劳动组织、劳动保护等知识,增强学生对劳动光荣、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正确的信仰,从而愿意积极参加劳动,并最终通过主动参加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及社会体验等劳动实践活动,达成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走上社会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一系列教育目标。

三、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学情分析和课程理论基础确立的基础上,课题团队基于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先后完成了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形式探索等建设性工作。

(一)确定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总体目标

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要积极响应国家劳动教育政策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并依据《意见》和《纲要》中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知信行”理念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着力培养高职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并通过让学生参加真实的劳动实践项目积累职业经验,持续改善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懂得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具备完成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安全保护及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参与劳动的劳动习惯和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最终达成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的具体目标

课题团队创新性地将“知信行”理念与劳动教育课程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及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系统化设计课程具体目标。

(1)“知”——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劳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一是掌握劳动、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发展历程;二是掌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使命;三是掌握中西方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主要蕴含;四是掌握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劳动观的重要论述;五是掌握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的含义、内容、意义、防护用品、基本方法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六是掌握知晓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重要意义及践行路径;七是掌握大学生参加劳动的意义和实务。

(2)“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

一是在看待“劳动与社会关系”上,高度认可劳动创造了人、财富、价值和美好生活,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和劳动者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是在看待“劳动与自我关系”上,高度认可参加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职责,是个人成长、进步和创造美好未来的阶梯;三是在看待“劳动行为表现”上,高度认可大学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劳动;四是在看待“劳动态度和品质”上,高度认可劳动中要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五是在看待“劳动思想情感”上,高度认可劳动者应具备热爱劳动的精神、创新劳动的精神、忘我劳动的精神。

(3)“行”——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一是具备所从事的劳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够正确使用开展劳动所需的工具、方法、技巧等;三是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能够辨别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四是能够发现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够切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是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在劳动中既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六是能够在劳动中主动与他人交往,能够巧妙的沟通、协调和处理各种关系;七是能够按照实际需求对劳动活动进行调整,并能够在劳动活动结束后对劳动成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二)“序化”课程教学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按照《纲要》关于“职业院校……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的要求,依据“知信行”理念,设计了10个教学项目,25个教学任务点。

教学项目一,劳动教育概述。教学任务包括:掌握劳动的含义、劳动教育的发展过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理解劳动创造财富和接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使命。

教学项目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学任务包括:学习劳动观的思想渊源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变迁;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核心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教学项目三,劳动保护。教学任务包括:了解劳动安全和相关保障措施;树立劳动的安全意识;掌握劳动的相关保障措施,运用正确途径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

教学项目四,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学任务包括:了解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把握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时代要求;树立劳动光荣信念,争做匠心人才和劳动模范的理念。

教学项目五,专业实习与实训。教学任务包括:了解专业实习实训及企业实践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将学科专业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项目六,志愿服务。教学任务包括:了解并掌握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把握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劳动意识、锻炼劳动素质,树立热爱劳动乐于劳动的信念。

教学项目七,社会调研。教学任务包括:了解社会调研的基本知识和开展社会调研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项目,并在实践中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项目八,勤工助学。教学任务包括:了解勤工助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学生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项目九,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包括:了解创新创业与劳动的关系,启发学生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创新劳动能力。

教学项目十,劳动体验。教学任务包括:理解参加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类劳动实践。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高职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推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探索符合劳动教育特点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1.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推进“知”与“行”的有效结合

基于“知信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可将课程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和劳动实践两个环节,课堂讲授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体现为“知”,劳动实践帮助学生将课堂讲授内容进行内化,体现为“行”(详见表1)。

表1 “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类型及教学形式和学时安排

教学项目课程类型教学形式及学时安排讲授学时实践学时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必修课214121103项目五至项目十选修课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任选两项完成,每项活动8个学时。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劳动教育课程,推进“双线”教学

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及劳动安全保护等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项目相融合。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讲授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后,再深入到学生专业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的实际表现,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崇尚劳动,是否追求精益求精,是否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否采取了安全保护措施等。

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专业“工匠精神”内容节点的教学为例,该课程共2个学时,其中讲授1学时,劳动实践1学时。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完成课堂讲授学时后,借助专业实习项目,由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完成劳动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双线”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实训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一:ZD9交流转辙机的运行与维护1.首先由实训课教师向学生讲解道岔巡检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如果不检查道岔密贴情况,有可能造成列车脱轨的重大事故。2.学生根据道岔巡检的关键要点进行巡检练习,将巡检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3.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通常对尖轨和基本轨的密贴检查,运用常规检测工具检验并不方便,请同学思考如何改进检测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4.教师引出天津地铁运用一元硬币的检测做法。教学任务二:转辙机故障排除1.实训教师描述故障现象:转辙机转换到位后无表示,请同学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2.将同学进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每组形成各自的故障排除方案。3,各组根据形成的方案进行设备故障排除,并改进方案。4.各组针对找出的故障,讨论故障处理方法。5.各组结合讨论结果,对故障进行处理。4.教师对各组方案进行点评并总结。劳动教育成效观测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定专注协作创新1.能够准时到达实训场地,听从实训老师安排;2.能够保持实训场地卫生环境,遵守劳动纪律;3.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安全规范作业。1.在巡检过程中能够认真检测设备情况;2.数据记录整洁、规范、正确;3.按照操作流程认真进行故障排查;4.能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故障处理,并解决故障问题。1.教师在讲解实训内容时,能够认真聆听、仔细思考;2.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全神贯注。1.能够根据实际操作情况优化、调整工作方案;2.在团队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主动承担任务;3.能够运用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搜索问题解决方法。

在教学任务完成后,专业教师和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同时组织教学点评。一是由小组内学生互评,学生可就在实训中组员的优点、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自评,并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三是教师点评,“双线”教师分别基于各自的课程目标,总结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课程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记录表、数据、故障排除方案等资料上传职教云,作为学习和工作过程记录资料。

劳动教育课程采取“知行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面对真实的任务情境,完成真实、综合的任务,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并在对劳动的反思和交流中得到成长。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其考核评价也必然不能单一化。《意见》和《纲要》对劳动教育评价的总体思路是,要分别对学生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劳动教育评价既要体现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1.“多元评价”确定平时表现成绩

高职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价可以以学生在公寓、宿舍、教室的劳动表现为依据,采取学生自评、室友互评及公寓管理员、学生辅导员联合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

2.“三线并行”确定学段综合成绩

所谓“三线并行”就是以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实训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课程教学项目五、六、七、八、九的劳动实践项目为主)中的劳动表现为依据,采取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

3.“三方评价”确定劳动素养情况

按照《纲要》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委托麦可思等三方机构的方式,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并积极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不断完善学生的劳动素养。

同时,为全面客观记录学生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价值体认和劳动技能等情况的考核,并确保记录的真实可靠,高职院校还要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改进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四、持续完善课程的几点建议

基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的需求,建设内容好、特色明、创意新、实效强的劳动教育课程将是职业院校和职教教师长期的任务。为持续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1+N”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劳动教育课程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个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全员参与落实。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专项培训、政策导向、激励机制、示范引领等,多措并举推动“1+N”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这里的“1”指的是劳动教育课程教师,“N”可以是专业课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辅导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寓管理员等等。“1+N”专兼结合劳动课程教学团队,以“1”为主,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实训项目、劳动实践项目的特点,系统化设计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及考核评价方法。“N”主要负责挖掘实训项目、劳动实践项目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使之与劳动教育课程有机融合,以提升课程(或实训、或实践活动)多重育人的价值,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

(二)推动劳动课程与专业课程双向融合

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性”“职业性”双重属性,使得职业院校具备开展劳动教育改革的天然优势。关于劳动教育如何融入专业课程,前面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重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善素质教育目标等,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如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之《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劳育”目标设定为“爱劳动、懂原理、识结构、精诊断、会排故”,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同时,专业课程还可以通过拓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内涵等,更多地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还是以该课程为例,教师可在素质目标中明确“体悟技能宝贵的工匠精神和服务客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并在“机组体”教学授课中,连线驰援河南水灾维修水淹车的模范技师,请其分享救灾期间,维修技术人员从全国各地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加班加点高质量、高效率为客户维修车辆的典型事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先进楷模是怎样的爱岗敬业、辛勤劳动、精益求精。

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向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实现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的特点之一“手脑并用”,且重点就是“实践”,职业院校虽然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训教学资源,但将其转化为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平均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资源数量明显不足。为此,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劳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1.整合校内劳育资源

高职院校可以整合学校内部的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公寓、运动场、校园环境卫生、教室卫生、学生食堂卫生、校办工厂等劳动实践资源,并将依托以上场地生成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

2.开发校外劳育资源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将上述场地的实践任务或劳动任务转化为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项目,以满足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需求。

结束语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回应了国家需要和时代呼唤,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贯穿于的始终,并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赋予劳动教育对大国工匠塑造、职业技能培养的新目标。同时,课程还体现了“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引用“知信行”理念系统化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所遵循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异曲同工。自课程开设以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并在丰富的实践中增加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热爱,深刻感悟到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较好的达到了课程建设的初衷和预期。

猜你喜欢

知信行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护士对宗教信仰患者知信行能力调查分析
基于JCI标准下哮喘患者个案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药食同源知信行及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