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的氛围
——读班宇小说《漫长的季节》

2022-10-22贾若萱

都市 2022年8期
关键词:气氛营造诗意

○贾若萱

现在流行一个网络用语,叫“氛围感美女”,指那些长相在标准审美之外,却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拥有了意外美感的女孩。要论女性主义,这个词不那么正确,但我想说的是“氛围”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几分玄学的意味。

在小说中,氛围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词。(如果说氛围能把平淡的东西变美,那小说中的氛围是否能让平庸之作改头换面,变成一篇上乘之作?)我们有时评价一个作家,不擅长写人物,也不擅长写情节,但是很擅长营造其间的氛围。这说明通过氛围推动,也可以完成一篇小说。我能想起来的小说有卡夫卡的《城堡》、马尔克斯的《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奥康纳的《格林列夫》、门罗的《逃离》、汪曾祺的《受戒》,印象中,我都曾被文本中难以言喻的氛围触动。(当然,以上作品并不是只靠氛围推动的,但却营造了很妙的氛围。)

德国美学家格诺特·波默在其著作《气氛美学》中说道:“气氛是空间。气氛自身是某物在场的领域,是物在空间中的现实性。气氛是似主体的东西,属于主体。气氛终究是某种主观性的东西:为了说明它是什么东西,或更准确地说,为了确定它的特征,人们必须向气氛献出自身,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心境状况中来经验气氛。舍此感受着的主体,气氛就是无。”

这段话很有意思,提出了气氛(氛围)依托于人物存在。那么何为氛围?我的理解是在叙述中产生的一种奇妙反应,并将这种反应传递给了读者。氛围又是如何形成的?想必和语言、节奏、结构、题材、人物都有关系。

现在来看一下班宇的小说《漫长的季节》(《十月》2022 年第3 期)。班宇的小说我读过一些,他很擅长营造氛围,这篇尤其是。

首先,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一个具有氛围感的题目,让人联想很多,但又不知该联想到何处去。开头部分是一段关于海边的描写,“带着咸味的风从脚底下钻过来,吹得人心颤,像是上着夜班的妈妈忽然跑回家里,裹着一身的凉意,把手伸进被窝,抚摸着我的肋部。还有那些小小的沙砾,蚂蚁似的,顺着小腿一路往上爬,走走停停,阳光之下,闪烁如同鳞片,刺着发烫的身体。”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场所很重要,自然也是营造氛围的关键,班宇首先挑选了海边,读到这里时我感觉很巧妙,这一刻作者传给读者的氛围和选段中妈妈传递给主人公的感觉互通了。

这个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几乎没什么事件,多是叙述人物的生活状态,让人物一开始就处于某种氛围之中,通过氛围来推动小说。主人公“我”有一个瘫痪在床的母亲,有一个神秘的丈夫,有一个时而想起的情人,而后她又在海边遇到两个小男孩。班宇采取的是多线叙事,通过分节一步步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小说。和早年的《逍遥游》一样,班宇依然从人生的苦痛中开掘出诗意的闪光,这个闪光充满苦痛且没有答案。

我想,这里面诗意的闪光也许是营造氛围的一个方法,在双雪涛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技术。这个“诗意”有时是情节上的,比如班宇在小说结尾,“我”和两个小男孩把瘫痪的母亲推到海边,而“我”跃入水中:“在空中时,我可以望见一条星星的项链,掠过夜晚,照亮尘埃,浮在银河的边缘;在水里时,我看到了一匹会游泳的白色独角兽。”星星、项链、银河、独角兽……这样的意象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而跳水的情节也相当于结尾的顿悟。

有时“诗意”是人物上的,在小说中加入某个神秘人物,引得读者哀叹或者牵挂,也可以增加小说的氛围感,比如这里面的丈夫闵晓河,透过“我”之眼,做了这样的描述:“他走到场地的边缘,把球放在屁股底下,仰头坐了上去,身躯笔直。我透过树丛看着他,从黄昏到深夜,身后的大车飞驰,载着油罐、混凝土与沙石,呼啸而过,似在呐喊。”“一个明媚的午后,他与我告了别,走出门去,不再回来。”直至小说结尾,班宇都让丈夫处在悬空的位置,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但对他那个执拗的背影很难忘怀。

或者,“诗意”体现在语言中。班宇有时爱用短句,有时爱用长句,想必他对此有很大的考虑,不同的语言结构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而氛围又和题材相关。这篇小说中,班宇也用短句:“我尽力想象着他所望去的方向,倾斜的球框,熄灭的灯和喷泉,潮湿的树梢,相互倒映的天空与海,浪潮在另一侧鸣响,连绵不断,如空旷的号角,声音向着地心荡漾,回环无际。”用略显夸张的方式,放大心绪,传递出悲伤的意蕴。

写来写去,还是把氛围归到了诗意中,这似乎是一种更简单的方法。不过,我并不认为诗意是氛围的必要条件。比如布考斯基的小说,几乎和我们通常理解的诗意毫无关联,但是依然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所以氛围这个东西,奇妙就奇妙在没有定式,无法捕捉,也和作者的风格、气质、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

猜你喜欢

气氛营造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Creating an Atmosphere
当个努力型“气氛组”成员也不错
冬日浪漫
美丽可持续
除夕赴年夜饭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