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2022-10-21魏俊明付桂芳
魏俊明 ,付桂芳
1. 爱丁堡大学哲学、心理学与语言科学学院(英国爱丁堡 EH16 4UX);2.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中国深圳 518060);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中国广州 510006)
职业自我效能感(career self-efficacy)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种职业行为的判断和推测,进而产生对自己某种职业能力的信心[1]。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于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就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社会现实,并结合自身兴趣、能力制定职业规划并作出就业选择。大学生初入社会,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等原因,使得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选择职业变得困难,许多人会对前进的方向模糊迷茫,对理想特定的职业寻求信心不足[2],因此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质[3-4]、社会支持、动机、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决策[5]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而职业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和就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成功就业、职业发展密切相 关[6-7]。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效能感对人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否成功至关重要[8],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能够正向预测职业绩效。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9];而生涯建构理论指出,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质是自我与外在世界相互适应的建构过程,其中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作为背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转变和发展起重要作用[10]。父母的支持及其情感和资源的投入,为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提供了信心和动力,在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并使之在工作中迅速成长[11-12]。陶言强等[13]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对自我效能感均有影响,其中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对自我效能起到负面影响,而情感温暖则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因此,从成长环境和发展的角度,本研究将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进行研究。
心理韧性是人们面对生活、工作、学习、就业等逆境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是个体 的一种人格特质。心理韧性在个体整个生命过程中对心理健康和对抗逆境的能力有重要影响[14]。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和谐、稳定、安全的养育关系可以促进心理韧性。在心理韧性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者将照料、养育者与孩子的关系视为儿童心理韧性及其发展的核心[15]。依恋理论认为,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可以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自适应系统,其可以促进子女的积极发展,也可以起到身体上和情感上的保护作用。杜屏 等[16]研究发现,和父母的良好关系及家庭营造的积极学习氛围对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Hadfield等[17]指出,支持性关系和积极的家庭功能可以缓解压力的影响,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处理和修复创伤。Restubog等[18]探讨了家庭这一环境因素对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的相关决策的持久影响,发现家长的支持对大学生接受职业咨询的态度与择业、就业的信心有着正向的影响。以上研究说明家庭环境可能对个体的心理韧性和职业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本研究提出假设H1: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影响,且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同。已有研究[19]表明,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心理韧性发展。苌云莉等[20]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就业心理的关系是显著的,若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高,则对自己克服就业问题更有信心,也更具有逆境适应性。同时,本研究提出假设H2: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H3: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中起着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来自广东省414名大学生,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线上和线下的问卷测量。经过2道测谎题和问卷完整性的筛查,共保留有效问卷372份,问卷有效率89.9%。被试中,男性162人(占比43.5%),女性210人(占比56.5%);分布在大一年级到研究生二年级共6个年级;年龄17~25岁,平均(20.48±1.29)岁,中位数为20岁。
1.2 研究工具
人口学变量(如年级、年龄、性别)调查问卷及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short-form Egna Minnen Betraffande Uppfostran, s-EMBU)中文版(s-EMBU-C)、简版心理韧性量表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10, CD-RISC-10)和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
1.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蒋奖等[21]修订的s-EMBU-C。问卷包括42个条目,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每个部分题目均相同且有21个条目,包含情感温暖、拒绝和过度保护3个维度。该量表Cronbach’sα系 数 在0.74~0.84。本研究中问卷(父亲版)Cronbach’sα系数为0.691,各维度 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89、0.864、0.695。问卷 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χ2/f= 1.940,RMSEA=0.050,GFI=0.914,AGFI=0.893,CFI=0.923,IFI=0.923,TLI=0.913,NFI=0.854,RMR=0.039;同时,各题项的标准化因素负荷基本大于0.50,聚合效度良好。问卷(母亲版)Cronbach’sα系数为0.655,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53、0.865、0.721。问卷的验证性 因素分析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χ2/f=2.018,RMSEA=0.054,GFI=0.904,AGFI=0.881,CFI=0.909,IFI=0.910,TLI=0.897,NFI=0.835,RMR=0.038;同时,各题项的标准化因素负荷基本大于0.60,聚合效度良好。
1.2.2 心理韧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Campbell-Sills等[22]编制、叶增杰等[23]汉化的CD-RISC-10,包含10个条目,单维度。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1。本研究中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22,分半信度为0.866。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χ2/f=5.569,RMSEA=0.071,GFI=0.900,AGFI=0.842,CFI=0.925,IFI=0.926,TLI=0.904,NFI=0.911,RMR=0.031。同时,各题项的标准化因素负荷在0.6~0.8,聚合效度良好。
1.2.3 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李亚真[24]编制的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有15个条目,包含难度知觉、信心程度、克服阻碍效能、结果预期4个因子。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3。本研究中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11。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838,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1 512.950,df=105,显著水平Sig.=0.000。4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7.634%,效度良好。
1.3 实施程序
一部分被试在课堂上集体进行施测,部分被试在线上通过问卷星回答问卷。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施测有明确的指导语,采取匿名、保密的原则,要求被试尽量根据自身实际如实作答,测试大约10 min。回答问卷没有报酬。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使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所有题项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9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只有17.302%(< 40%)。说明共同方法变异问题不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25]。
2.2 描述统计结果
对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均值占据总分的比例均超过50%,说明大学生心理韧性和职业自我效能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拒绝、过度保护维度均值占总分的比例未到半数,情感温暖维度均值占总分比例超过半数,表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严厉程度和过度保护水平上不高,情感温暖水平不低。
2.3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2.3.1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对父母教养方式3个维度、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共5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 父母的拒绝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过度保护、拒绝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② 心理韧性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详见表1。
表1 父母教养方式之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维度,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2.3.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分别以父母教养方式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维度和心理韧性为预测变量,职业自我效能感为结果变量,对大学生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水平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维度、心理韧性水平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过度保护维度则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详见表2。
表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对职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多元回归分析
2.4 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模型
基于研究假设,分别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拒绝、过度保护3个维度与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用Amos建立模型,用Bootstrap法进行校正。如图1所示,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维度通过心理韧性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同时指向职业自我效能感;图2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拒绝维度通过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同时指向职业自我效能感;图3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过度保护维度通过心理韧性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同时指向职业自我效 能感。
图1 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维度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
图2 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拒绝维度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
图3 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方式的过度保护维度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良好的水平,χ2/f在模型2与3均小于3,RMSEA在0.05到0.12之间,GFI、AGFI、CFI、IFI、TLI、NFI均在0.86~0.95,接近于1。详见表3。
表3 结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
对“情感温暖→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拒绝→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过度保护→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3条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维度可正向预测心理韧性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同时心理韧性可以正向预测职业自我效能感。情感温暖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效应95%置信区间 (95%CI)包含0,因此没有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0.121(95% CI= 0.020~0.071,P=0.001),因 此心理韧性有完全中介效应。② 父母教养方式拒绝维度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直接效应为-0.150(95% CI=-0.217~-0.014,P=0.009),间接效应是-0.042(95% CI=-0.061~-0.006,P=0.002),因此心理韧性有部分中介效应。③ 父母教养方式过度保护维度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效应为-0.216(95% CI=-0.153~-0.035,P=0.002),间接效应是-0.033(95% CI=-0.034~-0.001,P=0.031),因此心理韧性有部分中介效应。详见表4。
表4 心理韧性的间接影响
3 讨论
3.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本研究发现,现阶段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情感性支持的教养方式,温暖和理解自己的子女。已有研究也表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个体发展有正向的促进作用[17]。过度保护、严厉惩罚等对学生个性品质、心理健康、幸福感有消极影响[26]的教养方式并未受到父母的青睐。
本研究还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职业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见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上多做努力。
3.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拒绝维度与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而情感温暖维度与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且情感温暖对心理韧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27-29]。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30]。一方面,根据依恋理论,父母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与子女形成良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建立安全依恋对于子女适应力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帮助个体缓解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17],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在情感上进行温暖和理解的积极养育方式对于个体的心理韧性具有有益的影响[27]。另一方面,当子女感受到照顾者的拒绝、冷漠、情感忽视等,会感受到否定与受挫感,其心理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力也受到影响[28], 甚至产生问题行为[31]。在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由于从学习到工作、家庭都是个体的环境背景,因此对个体职业信心、求职动力都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支持能够有效提升个体职业决策的职业自我效能感[29]、职业的适应力,促进职业发展。其中,父母所提供的情感性支持对于个体的职业自我探索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并未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过度保护维度与心理韧性的显著相关关系,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32]。可能是由于参与研究的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水平上不高且在这一维度上同质性较高,因此并未观察到显著的关系。
在就业心理方面,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心理韧性水平对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个体通过职业行为的能力评估而产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与个体抗逆境能力是有相关关系的。当面对就业、考研压力和挑战时,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具有保护作用,让个体乐观地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逆境,增强了以建设性方式进行工作、学习的动力。
3.3 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以心理韧性这一心理资源作为中介,构建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情感温暖→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拒绝→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过度保护→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3条路径中,情感温暖对职业自我效能感没有直接效应,有显著间接效应,即心理韧性有完全中介效应;拒绝与过度保护对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即心理韧性有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所形成的孩子与父母间的良好亲密关系,可以构建一个自适应系统,心理韧性作为其中的资源,可以在个体面对逆境时起到保护作用[15]。强大的心理功能,让个体面对就业、考研等难题时,相信自身的能力,采取积极的建设性问题解决方式应对。
家庭教养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也能够通过心理韧性这一资源间接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从3条路径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情感温暖的路径系数大于0.3,说明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构建和维持安全、稳定、和谐的亲密关系,对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对大学生生涯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创新性地采用发展和培养的视角进行研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3个维度与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从而检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以此构建三者间的关系模型,探究这一心理特质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维度与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过度保护和拒绝维度与大学生心理韧性、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②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③ 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维度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过度保护和拒绝维度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对大学生生涯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数据支持,为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等研究提供了理论 依据。
以往大学生职业生涯相关的研究中,社会支持、年龄[33-34]为主要考量的影响因素。而本研究研究了大学生生涯职业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首先,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尚无法由此得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由于3个变量本身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实验研究才能进一步明确三者的因果关系。其次,问卷调研获得的数据会一定程度上受到被试的主观影响。最后,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其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其他群体。为了结果的可推广性,未来研究可展开对其他被试群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