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错失恐惧与微信成瘾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2022-10-21胡荣婷毛惠梨熊思成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错失恐惧个体

胡荣婷,张 斌*,杨 莹,毛惠梨,彭 妤,熊思成

1.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心理系(中国长沙 410208);2. 长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国长沙 410022)

近年来,社交网站已经成为最受欢迎和最快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1]。在中国,微信是最流行的社交软件之一,结合了Facebook和Whats App的跨平台交流功能[2],吸引并拥有数亿用户。相关研究[3-5]表明,微信成瘾是社交媒体成瘾的一种,表现为过度关注微信并且长时间、强烈地渴望使用微信,容易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一方面,微信成瘾具有网瘾的一般特征,微信成瘾的个体容易过度虚拟社交,可能导致生活紊乱和精神空虚;另一方面,个体由于过度沉迷于微信平台,容易疏远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可能产生社交幻化和自我迷失[6]。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群体,鉴于微信对其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必要探讨微信成瘾的影响因素,降低大学生微信成瘾的可能性,改善身心 健康。

以往研究[7]发现,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使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错失恐惧,是指当其他个体从社交媒体上获得了有意义的经历,而自身错过生活事件,感到焦虑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研究表明错失恐惧影响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8],但也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会引发错失恐惧[9],两者可能存在显著正相关[10];而另外一些研究却发现两者相关性不显著[11]。因此,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成了当下众多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得出的结论却并不一致。

第一种观点强调社交媒体的使用会影响个体错失恐惧的水平。大众传媒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交媒体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12]。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多种自我展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个体可以在平台上选择和编辑自己感兴趣的 内容[13-14],并且持续地更新和交换信息,个体极易因错过了他人可能与自身心理或实际相关的话题而产生恐惧。根据社交网站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个体参与特定形式的媒体,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容易形成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当不能对社交媒体进行访问时,就会提升其焦虑水平,容易形成错失恐惧[15]。此外,个体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中,会担忧是否错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也容易产生错失恐惧感[16]。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错失恐惧可能会引发个体形成社交媒体依赖。有研究[17-18]发现,错失恐惧是手机成瘾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个体错失恐惧水平越高,越容易沉迷于手机。具体而言,错失恐惧高水平的个体有更大的渴求去了解他人正在做的事情,而手机上的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持续的社交和信息更新,可满足个体的心理 需求[11],因此极易沉溺于手机设备上的社交媒体。另有研究者[19]认为,错失恐惧是一种错过有益体验的焦虑状态,这种焦虑源自个体对归属感的需求,个体有对社会群体寻求归属感的需求,社交媒体提供了个体进入他们社会群体的机会,并且同群体保持联系。当个体无法访问社交媒体时,容易产生一种被排斥感,导致归属感缺失,从而不断地检查社交媒体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和 恐惧[11]。

以往关于社交媒体依赖与错失恐惧关系的研究多基于国外的社交平台,没有考虑到地区和文化差异。而目前在中国,微信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对其与错失恐惧的关系仅有少量研究,并且关于此类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难以解释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向,因此有必要采取纵向研究进一步澄清该问题。本研究拟采用纵向研究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两者的影响方向问题,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微信成瘾研究具有一定现实和理论 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被试,在湖南省3所不同的高校,抽取了442名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追踪研究。前测(T1)共 495名学生完成了问卷调查,后测(T2)中剔除信息不匹配以及随意作答的被试,最终共获得 442名有效被试。其中女生240名(54.3%),男生202名(45.7%);大一年级学生176名(39.8%),大二年级学生96名(21.7%),大三年级学生 103名(23.3%),大四年级学生67(15.2%);被试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为(18.69±1.12) 岁。

1.2 方法

1.2.1 错失恐惧量表 采用Przybylski等[20]编制的错失恐惧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错失恐惧越严重。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χ2/df = 4.65,RMSEA = 0.08,NFI = 0.94,RFI = 0.89,IFI = 0.95,TLI = 0.91,CFI = 0.95,GFI = 0.9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

1.2.2 微信成瘾量表 采用Li等[21]编制的微信成瘾量表,共5个条目。采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级评分,总分越高表示微信成瘾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82。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计算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积差相关系数。使用 Mplus 7. 4 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并对模型的显著性和拟合程度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对前后测数据分别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2]。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有7个,且首个因子的变异解释量仅为24.11%,低于临界值40%。因此,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

2.2 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各变量间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详见表1。分析结果显示:错失恐惧与微信成瘾,无论是在同时间点的测量中还是在跨3个月的测量中,均呈显著正相关;前后测错失恐惧和前后测微信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大学生微信成瘾的增加幅度较为稳定,错失恐惧也具有较强的稳 定性。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2.3 错失恐惧和微信成瘾的交叉滞后分析

建立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错失恐惧与微信成瘾之间的交叉滞后路径。为排除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令控制变量同时预测2次测量的错失恐惧与微信成瘾。模型 各 项 指 标 拟 合 良 好: S-Bχ2=127.495,df=39, P < 0.001,CFI = 0.925,TLI = 0.892,RMSEA (90% CI) = 0.072 (0.058, 0.086),SRMR = 0.045。 分析结果表明,错失恐惧和微信成瘾在前测和后测中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自回归路径系数分别为0.419和0.133 (P < 0.01)。控制错失恐惧和微信成瘾的自回归、前测和后测的同期相关后,前测的错失恐惧可以显著预测后测的微信成瘾(β= 0.422,P < 0.001),前测微信成瘾对后测错失恐惧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 0.058,P > 0.05)。详见图1。

图 1 错失恐惧与微信成瘾的交叉滞后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运用交叉滞后模型考察了错失恐惧和微信成瘾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前测的错失恐惧能够显著预测后测的大学生微信成瘾,但前测的微信成瘾对后测的大学生错失恐惧预测作用不显著。

该结果验证了观点二,且与Elhai等[17]的观点较为一致。高错失恐惧水平的个体,总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事件,恐惧错过特定生活事件而感到焦虑、烦躁[23],而微信提供发送信息、人际互动、发布动态、获取信息等功能,错失恐惧水平较高的个体非常依赖这些内容来缓解其对社交网络中他人正在做的事情的焦虑。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例如微信,对于错失恐惧水平较高的个体非常有吸引力。具体而言,此类个体可以在微信这种社交平台去关注他人信息,不用被贴上“偷窥狂”的标签,也不必暴露自身的信息[11]。根据病理性网络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非适应性认知导致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24]。错失恐惧个体由于基本心理需要未被满足而可能产生非适应性认知,容易导致大学生沉迷于社交媒体[25],通过频繁刷微信朋友圈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社会监控理论认为,社会监控系统在运作时,个体会提高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度,监察是否受到社会的拒绝;错失恐惧水平较高的个体因害怕被社会排斥而活跃在这个运作过程中,倾向于通过关注社交媒体即微信获取他人模糊的行为信息,察觉是否受到拒绝并作出反应。

与以往研究[9]不一致的是,本研究并未发现微信成瘾(社交媒体依赖)对错失恐惧的预测作用,未能为大众传媒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提供支持证据[12],说明微信成瘾和错失恐惧不存在双向的影响关系,微信成瘾不是导致错失恐惧的原因而是错失恐惧造成的结果。虽然有横断面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依赖是错失恐惧的风险因素[26],但本研究结果未支持这一看法。首先,中国是重视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这样的氛围下,信息共享的意愿就会更多[20],错失恐惧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多关注社会情境中与自身相关的他人动态和信息。其次,错失恐惧是一种害怕错过他人有意义的经历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的焦虑状态,其特点就是渴望持续地关注他人的信息和状态[27],表现为对社交情境趋近的一种焦虑状态[23]。因此,错失恐惧是该类个体本身的焦虑状态,容易导致个体倾向于频繁使用微信来缓解自身焦虑,是容易引发微信成瘾的个体因素。具体而言,错失恐惧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在闲暇时间甚至是学习工作时间反复查看微信,担忧是否错过他人信息或者朋友圈内他人的生活动态,从而引发对微信的过度依赖,形成微信成瘾。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动机等,可能是特定网络或者应用程序使用的风险或弹性因素[28],容易影响个体过度使用特定的互联网或应用程序。强烈渴求了解他人动态是错失恐惧水平较高个体的内在认知表现,从而容易引发个体持续检查特定社交媒体这种外在行为表现[23]。由此可见,错失恐惧是引发大学生微信成瘾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结果对微信成瘾的干预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注意不要过多关注以图像为中心的信息,避免引发较多的错失恐惧感。其次,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避免过度关注集体中他人动态。最后,对大学生错过他人信息的消极认知进行认知重评,提供一定的认知训练治疗,可以有效调节焦虑情绪,从而调节个体的错失恐惧水平[29],减少微信成瘾的可能性。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一,本研究的数据均来自湖南高校的大学生,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信息源进行数据收集。其二,追踪的时间节点较少,对大学生错失恐惧和微信成瘾的动态变化观察不足。其三,未来研究还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操纵个体的错失恐惧的变化,继续考察错失恐惧对微信成瘾或者其他变量的影响。

猜你喜欢

错失恐惧个体
错失恐惧症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错失恐惧”那些事儿
错失《哪吒》衍生品生意,《姜子牙》还有翻盘机会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恐惧
滨海湾十年首遇雨战 法拉利遗憾错失夜赛之冠 2017年新加坡大奖赛报道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