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路径尝试
——以“民族特色食品”课程为例
2022-10-21陈晨冮洁姜爱丽李婷婷刘程惠
陈晨,冮洁,姜爱丽,李婷婷,刘程惠
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连 1166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不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民族问题都是关乎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挖掘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文明和法治道德等思政内容,通过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其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中。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校肩负着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战场。学界开发出很多培育和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法,但多围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学科教育开展,关于利用自然科学类课程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以大连民族大学开设的“民族特色食品”课程为载体,以落实“三全育人”要求为指引,将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系统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元素,并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传授,以期发挥课堂主渠道立德树人作用,为高校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路径探索。
1 课程简介及特色
大连民族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培养食品类应用型人才。“民族特色食品”课程作为这2个专业的特色课程,主要讲授我国56个民族的发展简史和饮食文化,各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食品产生背景、制作工艺、营养风味及其依托的食品科学原理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掌握民族性特色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挖掘利用优秀民族特色食品资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特色食品”课程所处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决定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迫切性和适宜性。首先,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食品专业相关课程内容具有影响民生、关乎发展质量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各民族的稳定与发展,其课程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培养和增强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4],围绕如何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5]。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特色食品”课程以“民族发展历史—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食品”为主线,通过对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色食品进行学习,直观地增加学生对各民族发展历程、生产生活环境、食物特点等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各民族间学生的相互欣赏和尊重,通过饮食文化的映射,达到对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达到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再者,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重合度较高,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情和学习兴趣,能提高课堂参与度,为开展隐性思政教育提供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条件。
2 路径探索与实践
2.1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和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6],要求教师厚植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还应具有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创新意识[7]。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高校教师理性的自我思考、情感的自我认同和行为的自我落实[8],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
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党支部组织生活、学习强国App、党史学习活动和契机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并结合专业科研工作,深入企业、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体会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绩,坚定自身的政治信仰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夯实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工作中强化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参与民族共同体及思政教育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培训,通过现场教学观摩和教学竞赛等活动,学习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和整合能力,掌握课程思政实践的教学方法,坚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的技能保障。此外,时刻牢记使命担当,强化自身的师德师风素养,以“班导师”“指导教师”等课外身份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在交流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析与情感认同的深化,在师生间构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情教育的情感渠道。
2.2 课程教学目标的优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课程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9]。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形成课程知识、能力和价值三维度教学目标(表1)。
表1 “民族特色食品”课程教学目标
在前2项课程目标中,主要侧重在向学生传授各民族传统饮食的产生背景、生产环境、工艺特点和加工原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锻炼学生运用食品专业理论知识对民族特色食品加工过程进行解构剖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课程的第三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各民族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发展民族食品产业的使命感,在借用中华民族共有的饮食文化凝聚起学生相应的集体认同感与共识,以此为纽带推进民族一体化思想,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3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设计
以课程目标为指引,从“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角度探寻“民族特色食品”课程知识中与民族命运共同体内涵与价值相关联的内容,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确立课程的思政教育重点。课程思政建设强调隐性与显性的统一,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是开展无声隐性教育的基础。经过深度挖掘和科学的梳理布局,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特定融入设计呈现在专业知识内容中,形成课程特有的结构化思政知识图谱(表2),以实现“精准滴灌”的教学设计,为后续教学提供基础。
表2 “民族特色食品”思政元素图谱
4 借助混合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高校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日趋严重,学生沉默现象成为新常态,并且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同学沉默行为比例高于汉族同学[10]。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教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交往的过程,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1]。课程思政是通过师生间思想上的交流而实现对学生价值引导的目的,因此,改变过去“一讲多听”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互动、营造交流氛围尤为重要。通过改变既有课堂中“由师到生”的单向传播,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初步形成“由生到师”的反向传播和“由生到生”的横向传播2种教学模式。
4.1 以任务为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长,将部分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向学生分配,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内容,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蒙古族特色食品奶豆腐时,设计任务让学生分析奶豆腐营养价值和储存条件、产品质量控制关键点、自然发酵剂的来源以及所蕴含的食品工业理论知识,分组展示、讨论和答疑。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了解奶豆腐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通过自主学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
4.2 以地域文化为指引,分组讨论挖掘学生潜能
图1 “民族特色食品”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生源地和所属民族特点,按照相近地域文化和民族特点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讨论小组,以该地域或该民族特色食品为讨论对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围绕案例主题编写教学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演讲并与全班同学探讨,由教师总结和点评,解答疑问。为保证分组讨论效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交流不同意见,讨论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问,相互启发,相互交流。通过此模式教学,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锻炼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查阅资料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既能给新时期崇尚张扬个性的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对于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也同样有益。
4.3 借助慕课平台,拓展课堂维度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创新教学变革提供多元化的技术平台[12],前期将课程的部分内容制作成慕课,课程教学资源在学校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共享使用,因其即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广受学生欢迎,在疫情当前的特殊时期,丰富线上教学内容更为重要。体现出各少数民族生活特色的课程内容因其直观性和实践性,学生更易接纳。因此,在线上教学环节中,尝试收集贴近学生生活的影音素材,针对视频、课件的内容,设计知识题,再次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测。课前预习题,根据教学专题设计,于上课前一天发布,让学生对课堂讨论的问题提前准备,便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也让课堂学习更加流畅。设置论坛讨论,围绕教学知识点,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难点,为课堂教学讨论做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投票、弹幕、投稿等形式进行互动,拓展课堂的广度和维度,实现知识的交织传播,这种教学形式取得较好效果,课堂氛围轻松,学生交流活跃。
5 优化课程考核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13],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族特色食品”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课程的评价突出阶段性,以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协作学习、终结性考核共4个维度进行考核,分别占比20%,20%,20%和40%。其中协作学习成绩根据每组学生的综合表现统一打分,组内成员此项分数相同,能倒逼学生养成协作意识,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终结性考核要求学生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以民族地区特有农副产品为原料开发一款新型食品或对当前民族特色食品进行工艺改良,并撰写产品研制报告,此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食品研发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参加挑战杯、辽宁省食品创新大赛等课外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马奶酒香无花果慕斯冻”“维吾尔族营养馕”分别获辽宁省大学生食品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6 结语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是高校的重要任务[14],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除思政课程教学外,理工学科课堂教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对“民族特色食品”课程的培育和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内容的挖掘与融入设计,将孤立的知识点通过食品专业理论知识和我国现代民族政策及文化相联结,构建全新的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通过任务和问题导向,借助现代教学平台软件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突出考核的阶段性和过程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在课程建设中要与时俱进,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摸索完善改进,进一步整合课程思政元素,着重探索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强的课程思政效果考核评价方法,使课程更好地发挥全方位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