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财富管理行业的探索与比较
2022-10-21于凤芹叶冰洁
于凤芹 叶冰洁
随着个人财富积累和风险意识增强,人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日渐强烈。自2007 年8月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屡受重创,但财富市场依旧强势,资产规模不减反增:2020年全球金融财富就创下约250 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储蓄较去年新增10.6%,为近20 年来最高增幅,资本市场也摆脱疫情初期的恐慌情绪,资产总量较去年增长11.5%,总额达226 万亿美元。经济复苏带来的财富激增促使“双速世界”格局逐渐形成,在财富存量提高的同时,市场需求的膨胀使财富管理这一新兴行业走进人们的视野。财富管理自诞生时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到逐步成为金融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早已拓展至更深范畴。当前,财富管理正处蓬勃发展时期,文章旨在对比中美两国行业差异,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一、中美两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比较
(一)市场规模区别
市场份额是衡量财富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美国在这一指标上存在着绝对优势,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虽在财富存量上稍显逊色,但随着高净值人群增加,市场需求扩张(见表1),近年来财富总量稳步提升,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表1 2008—2020 年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规模和高净值人群数量
据2020 年全球资产管理数据显示,美国作为全球资产规模占比最大的国家,人均财富为505420 美元,总额达45 万亿美元,持有约43.65%的市场份额。而中国虽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总额只有9.4 万亿美元,仅占据总份额的9.12%,如图1 所示。
图1 2020 年全球财富管理规模占比
此外,截至2020 年底,由国际知名媒体Investment & Pensions Europe(IPE)公布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500 强榜单中,有53 家美国机构位列前一百名,资产总额高达47.93 万亿欧元,约占资产总额的69.16%。其中贝莱德以6.7 万亿欧元位居榜首,领航、富达、道富、美国资本集团紧随其后,头部效应显著。而中国仅有两家企业进入百强名单(平安资管、易方达),总占比为0.87%,于规模方面与美国相差甚远。
(二)机构发展水平区别
财富管理虽发源于欧洲,但壮大却在美国。美国的财富管理起初以投资规划、收益分析、推销保险产品为主,随着战后经济的繁荣及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作为财富扩张的直接结果,国民理财需求的与日俱增使得金融机构开始引入财富管理业务并将其纳入日常业务。与此同时,高净值客户服务意识的觉醒,加上金融创新的活跃,催生理财产品个性化、理财机构多样化的质变。如今,财富管理在美国基本完成由传统业务到负债、资产、现金流、家族传承管理等多种业务的融合,由微小行业发展为主流行业。
我国财富管理机构种类甚多,但整体结构不如美国,各机构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失均衡。传统财富管理机构如银行、信托、券商等发展时期较长,已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但如家族办公室等新兴机构因人才匮乏、客户认可度低等原因发展较差。家族办公室作为专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和家族服务的机构,可协助客户完成资产的跨代传承和保值增值。2013 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家族办公室业务,“133”服务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家族办公室类型的服务在中国正式落地,然而此类服务在后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2020 年福布斯富人排行榜的中国上榜者中,办理家族办公室业务的仅占20.9%,这些富人在管理财富时仍倾向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除对家族办公室了解不足外,我国家族办公室业务专业性不高、使用成本过高、隐私安全问题等也是富人们顾虑的原因。
除此之外,在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上,我国与美国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作为当今主流的金融服务平台,全托资产管理服务平台(Turn-key Asset Management Platform,简称TAMP)诞生于美国,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庞大的客户群体而迅速兴起,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各类报告方案和中后台运营服务。得益于TAMP 的协助,美国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不断壮大,现已成为美国财富管理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仅2019 年基金销售额就高达5.4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60%左右,而中国仍不到5%。在相对规范的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之下,有超13,000 家经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注册的独立投资机构活跃在市场中,为美国TAMP 市场的强盛打下坚实基础,而我国TAMP 模式还处于从工具型工作平台到网络化行业平台转型的初级阶段,与美国相差较大。
(三)投资偏好、投资结构区别
相较于我国,美国投资者的风格略为激进,且这种风格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以美国 2016 年EBRI/ICI的研究数据为例,在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20 多岁的投资者在分散投资的基础上更注重长期收益的持有。年长的投资者对股票基金的分配比重较高,对目标日期基金的分配比重较低,对非目标日期平衡基金的分配和公司股票的分配类似,如图2 所示。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投资者,都倾向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并呈现出较为积极主动的投资特点。
图2 不同年龄段投资者的资产分布状况
美国的财富管理历经两个多世纪,国民的投资氛围相对浓厚,风格也更为成熟;而中国起步较晚,市场发育较慢,加之金融知识普及不到位,我国居民的投资风格相对保守,以低风险资产投资为主。据2020 年度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报告可知,存款类资产仍是我国投资者的首要选择。以四大行为首共331 家银行存款余额为19.19 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增长7.13%,占市场总额的74.21%。在产品结构方面,风险偏好为二级和三级的投资者最多,月平均占比分别为31.42%和38.61%(见图3)。从持有期限来看,一年期内的银行理财产品更受投资者们欢迎。T+0产品无论在投资者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占据绝对优势(见图4)。从募集方式来看,公募类产品在银行理财市场中据有不败之地,存续余额高达24.75%,持有同期市场份额的95.71%。总之,我国投资者未打破刚性兑付的思想约束,更注重稳定收益带来的安全感。
图3 2020 年银行业理财产品各类风险偏好投资者数量分布
图4 2020 年银行业各期限产品投资者数量及总金额分布
(四)主流产品区别
美国财富管理业务中,最为主流的产品当属基金。仅2018 年,开放式基金的总资产就增加了21.1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开放式基金净资产的一半。美国基金规模庞大,且种类繁多。许多创新型基金诞生于美国,如货币市场互惠基金、基金中的基金等。此外,美国虽为全球最大ETF 市场,但其投资者更偏好主动操作。截至2019年,主动基金占比为61%,指数基金占19%,ETF 占19%,被动产品合计占38%。在这些基金中,尤以股票类为主。股票型基金占比约是混合型、债券型基金的总和,而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规模相仿,约为货币型基金的两倍。此外,美国基金的投资者多为散户,仅共同基金的散户持有比例就高达资产总量17.7 万亿美元的89%,而机构投资者的持有占比远不及散户,仅为1.95 万亿美元。
我国财富管理业务以信托和银行理财为主,到2017年,银行理财业务的资产规模增至357.2 万亿元。资管新规的出台使理财业务不得不从银行中剥离开来,导致规模降至62.7 万亿元,但仍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信托作为传统的投资工具,市场认可度较高。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信托类产品的规模约为22.7 万亿元,占总规模82.5 万亿元的27.52%,除2018 年银信合作受压而下跌以外,从2014 年至今资产规模均呈上升态势。随着信托业务多元化发展,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将逐渐成为推动信托市场不断壮大的驱动力,我国财富管理行业进一步完善。
(五)经营模式、金融监管区别
经历数百年优化,美国已拥有相对成熟的混业经营模式。20 世纪80 年代初,为应对经济滞涨的影响,美国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企图通过分业经营的方式打破金融行业间的联系以阻断危机传播,号召采用分业经营方式保障本国经济的稳定。其中,最为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更是标志着分业经营模式的确立。但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及其他国家对美国金融权威地位的持续冲击,到八九十年代,美国逐步放开金融管制,允许银行和工商企业间相互融通。直至1999 年11 月,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并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才彻底攘除金融行业间藩篱,施行混业经营制度。这一举措意味着由美国创造并实行数十年的分业经营走向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世界金融业开启新篇章。《法案》的提出极大放宽了金融行业间经营权限,并提供全方位服务促使金融机构协同发展,这不仅将美国推上金融霸主的宝座,同时也为各国金融业发展树立新标杆。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尚不稳定,实行混业经营会加剧市场动荡,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稳健发育,故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应转变为分业经营模式,并以央行为主导,实现对金融业统一监管。随后,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为提高我国经济的风险抵御能力,1997 年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证监会职能所在。随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一行三会”体系建立,实现由央行统一监管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转变。直到2018 年3 月,这一体系迎来新的变革。为进一步明确监管目标、统一监管标准、封锁套利空间,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等重要法律法规的拟定以及监管审慎的职责归入中国人民银行,“一行三会”正式改为“一行一委两会”。新体系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开始探索混业经营模式,逐步放开金融管制,并在解决“金融割裂”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混业经营并行的革新。
二、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推进我国财富管理行业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现存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应丰富产品多样性,满足客户多变需求
我国理财产品虽品类众多,但仍以固收类为主,未完全打破刚性兑付的制约,机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且产品无法体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性,收益与投资结构关联并不显著,无法展现市场的优越性。因此我国需拓宽金融领域的投资渠道,还应注重投资产品的设计,在保证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合理规划,为客户提供多样性选择,打破刚性兑付的限制,以更加优质的产品吸引客户。
(二)应突破传统制约,加速行业本质转变
我国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理念与实际情况存在时滞,转型方向不够明确。在展业中仍以推销产品为主,未形成与之匹配的资产配置体系。同时,焦点仍停留在客户的短期资产配置上,在业务方面忽略负债配置,在时间方面忽略长线操作,未充分体现机构的财富管理思想。为促使我国金融机构加速蜕化,应注重核心技术研发,从品牌创新方面拓展业务渠道,重视人才队伍的构建,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以提高业务水平。
(三)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制度设计
我国对金融机构的资本约束不足,杠杆过高,风险敞口过大一直是引起我国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影子银行”的存在也进一步加剧危机的传播。故在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中,我国还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深化监管改革,一方面提高资本市场保证金水平,加紧对理财产品结构杠杆的约束,另一方面强化对“影子银行”非标业务的限制,消除监管空白,实现穿透式管理。
(四)应深入推进业务模式优化,注重提升管理能力
以往我国分设三会并各自管理,但随着混业经营放开,各行业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现有的规章制度无法对机构进行统一监管。故在推行混业经营的基础上,我国应针对财富管理机构制定相对统一的管理办法,填补制度空缺,尽量做到覆盖全行业。此外,我国大部分理财产品并未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无法为投资者提供更加贴合的服务。因此,我国应在提高产品创新性的基础上强化对投资者的有效分割,以迎合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
(五)应加强金融联系,助推市场走向成熟
我国仍以分业经营为主,机构间的联系不甚紧密。虽然《商业银行法》为混业经营开辟新的空间,但仍未完全打破分业的桎梏。为提高行业内部凝聚力,我国应对各机构加以引导,破除隔阂,实现资源的融汇整合,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早日实现由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转变。另外,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也存在欠缺,投机者众多,金融动荡时有发生。我国应在完善市场机制时,注重投资者的资格审查,理清市场参与者的权责关系,在保证制度规范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注册制,发挥市场的集中优势实现规模投资,发挥市场的自行调节作用防范危机产生。
(六)应强化风险提示,协助投资者形成正确观念
我国投资者知识水平不足,未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仍是推进普惠金融道路上难以逾越的沟壑。故金融机构应肩负起普及金融知识的社会责任,引导投资者形成正确投资观念;同时,多加投放产品相关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强化风险匹配原则,鼓励投资者合理参与投资,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七)应加快金融科技研发进程,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我国金融科技处于第二阶段,主要以“监管沙盒”为主,实现多平台数据共享、多方协作等功能,并辅以半智能投顾,利用半成熟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业务模式效率,距离全方位覆盖的多元化数字生态建设存在一定差距。为加速推进行业革新,我国应做好强化金融科技的战略部署,做好统筹规划及人才队伍的构建工作,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