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藤茶植物TLC鉴别方法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2022-10-21凌伟红陈燕冯淼王超纯田春莲

食品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甲酸薄层条带

凌伟红,陈燕,冯淼,王超纯,田春莲

1. 吉首大学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张家界 427000);2. 张家界市永定区农业农村局(张家界 427000)

藤茶是由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W.T.Wang)的茎叶加工而成的类茶,又名莓茶、白茶、甘露茶,作为保健茶和中草药已有数百年的应用历史[1-3],具有治疗黄疸、咽喉肿痛和抗动脉粥状样硬化等功效[4-5],其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和杨梅苷是藤茶主要的活性物质[6],具有抗氧化、抑菌、解酒护肝等活性[7-9]。此外,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以藤茶为主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显著[10]。

但羽叶蛇葡萄和广东蛇葡萄嫩茎叶也用于制作“藤茶”,这导致市场上同名不同品,同品不同名的现象,因此,需要一种高效快速的方法来辨别原料,而TLC以高效便捷、分析成本低的优势在中草药鉴定、食品安全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如沙棘、金银花、麦冬的品质评价中均有报道[11-13],藤茶TLC在湖南、福建和广西地方标准均采用不同的薄层展开体系,另有何桂霞等[14-15]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0∶8∶5)为展开剂对藤茶杨梅素和二氢杨梅素定量分析,但展开剂中均使用了易制毒试剂,这限制了TLC在藤茶原料植物评价中的应用。此外,应用TLC评价不同品种与不同区域的藤茶原料植物鲜有报道。因此,此次试验在优化TLC条件的基础上评价不同区域藤茶原料植物的优劣,以期为藤茶原料的质量评价提供有效便捷的检测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DSA300-GL1型超声波清洗仪(福州德森精工有限公司);ATS4薄层色谱自动点样仪和TLC Visualizer 2薄层成像仪(瑞士卡玛公司);GF254薄层板(乳山市太阳干燥剂有限公司);FA1004万分之一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仪器有限公司);GLM101型鼓风干燥箱(武汉格莱莫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二氢杨梅素(纯度≥98%,批号20190610,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杨梅素(纯度≥98%,批号L1623059,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杨梅苷(纯度≥98%,批号202012-201218,中原植提标准品实验耗材中心);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乙醇、正丁醇、乙酸、甲酸(均为分析纯);水(自制超纯水)。样品2021年5—6月采自湖南、湖北、广西、云南四省16个不同产地的66个藤茶原料嫩茎叶,经吉首大学廖博儒研究员鉴定S51为羽叶蛇葡萄,S52、S54为广东蛇葡萄,其他均为显齿蛇葡萄,取其5~7 cm嫩茎叶,经50 ℃烘箱干燥,粉碎并过0.425 mm(40目)孔径筛,常温干燥备用。样品采集时间及编号见表1。

表1 显齿蛇葡萄和其近缘植物样品信息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0.2 g样品干燥粉末,参照汲军等[16]藤茶超声提取黄酮工艺,并稍作修改。加10 mL提取溶剂,于60 ℃超声提取30 min,加提取溶剂补足至10 mL,经0.45 μm有机膜过滤,放置4 ℃冰箱中避光保存。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适量杨梅素、二氢杨梅素和杨梅苷对照品,分别以50%甲醇溶解定容至10 mL,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24,0.11和0.23 mg/mL的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杨梅素、二氢杨梅素和杨梅苷对照品溶液,以5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30,0.13和0.23 m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于4 ℃避光保存。

2.3 TLC条件考察

2.3.1 不同展开剂的考察

比较甲醇-水(1∶1,V/V)[17]、甲醇-醋酸-水(90∶5∶5,V/V)[18]、乙醇-水-甲酸(3∶3∶1,V/V)[19]、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17∶13∶0.3,V/V)[20]4种展开剂,结果发现前3种展开时间长,溶剂前沿连成一线且斑点数量少,而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17∶13∶0.3,V/V)展开效果较好,但此展开剂下二氢杨梅素和杨梅苷的比移值(Rf)较低,不利于观察。因此试验考虑加入适量正丁醇调节甲酸比例以优化展开体系。

2.3.2 展开剂比例的考察

配制展开体系:①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0.5,V/V);②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1,V/V);③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1.5,V/V);④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2,V/V);⑤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2.5,V/V),在室温下饱和15 min后分别吸取5 μL供试液点在硅胶GF254薄层板上,分别在上述3种不同展开系中展开,取出,晾干,喷1% AlCl3乙醇溶液,热风吹干,于365 nm检视。结果显示,展开系统①,②和⑤的分离效果不如展开系统③和④,展开系统③条带更为清晰,因此,选择展开系统③作为藤茶原料植物薄层鉴别的展开剂。

2.3.3 显色剂的选择

取37号供试品溶液及混合对照品溶液,各5 μL,点在高效硅胶 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1.5,V/V)为展开剂,展开,分别用不同显色剂进行显色。①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将展开后的薄层板浸入10%硫酸乙醇溶液,取出晾干后于80 ℃加热至斑点显现,置紫外灯(365 nm)下视检。②1% AlCl3乙醇溶液显色。喷1% AlCl3溶液至薄层板,热风吹干,置紫外灯(365 nm)下视检。③10%磷钼酸溶液显色。将展开后的薄层板浸入10%磷钼酸溶液,取出晾干后于80 ℃加热至斑点显现,置白光下视检。 结果表明,在紫外灯视检下,1% AlCl3乙醇溶液显色后能单独检视所有的特征条带,而10%磷钼酸溶液和10%硫酸乙醇溶液视检需加热显色,操作不便,加热终点难以控制,条带不清晰,不便于观察,故选择1% AlCl3乙醇溶液为显色剂。

2.3.4 提取溶剂的考察

选择50%,80%,100%甲醇和75%,95%,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按照2.1.1小节的方法制备相应供试液,分别取5 μL供试液,依次点样在同一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1.5,V/V)为展开剂,上行展开,取出,晾干,喷1%AlCl3乙醇溶液,热风吹干,于365 nm视检。结果显示,50%甲醇提取的供试液薄层图谱色素斑点少,而100%甲醇提取的供试液TLC图斑点清晰,其他溶剂提取差异不明显。因此,选100%甲醇为显齿蛇葡萄活性成分的提取溶剂。

2.3.5 点样量的考察

分别吸取2,4,6,8,10和12 μL的供试液以6nm为点样宽度在同一薄层板上点样,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1.5,V/V)为展开剂,上行展开,点样量2 μL时杨梅素条带未显出,说明点样量少,其杨梅素含量达不到检出限,而点样量超过6 μL时条带出现,但条带边界不清晰,杨梅苷与杨梅素开始拖尾,所以点样量为5 μL。

2.3.6 点样宽度的考察

吸取5 μL供试液,分别以3,4,5,6,7和8 mm为点样宽度在薄层板上点样,展开显色后,在365 nm紫外光下观察,结果发现不同点样宽度对样品分离效果有影响,点样宽度在5,6和7 mm处条带较清晰,点样宽度增加,条带逐渐模糊。故选择6 mm为最佳点样宽度。

2.3.7 展开温度的考察

将3块点有样品的薄层板分别放入在4 ℃,40 ℃与室温的展开缸中,上行展开,显色观察。试验表明,40 ℃薄层板展开时间长且边界模糊,4 ℃低温下展开条带更为分明,但展开时间长,且图谱与室温下展开的区别不大,因此试验在室温下进行即可。

2.3.8 展开湿度的考察

在上述确定的TLC条件下,使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水溶液控制层析缸湿度,即展开缸内相对湿度控制在30%,40%,50%和60%。将点有供试液的4块薄层板分别在不同湿度下展开,结果发现湿度区间内薄层斑点的Rf值变化不大,故薄层展开湿度在30%~60%均可进行,无须严格控制湿度。

2.3.9 稳定性考察

按2.1.1小节制备样液,每隔2 h点样1次,分别在制备样液后的0,2,4,6和8 h后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1.5,V/V)为展开剂展开,显色后在365 nm下检视,结果发现此时间内样品TLC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液稳定性较好。

2.4 不同省份显齿蛇葡萄的TLC鉴别

采用已建立的TLC最佳条件评价来自湖南、湖北、广西、云南4 省份的显齿蛇葡萄样本,结果如图1所示。在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样品与对照品显现相同颜色荧光斑点的位置相对应。对不同地区而言,云南(S14~S15)二氢杨梅素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在杨梅苷与二氢杨梅素间无其他条带,杨梅素与二氢杨梅素间未出现蓝色条带,而广西(S16~S17)在Rf=0.2处出现暗黄色条带,Rf=0.53处可见蓝色未知成分条带,推测广西藤茶原料植物的化学成分较为丰富。湖南、湖北两省所采样品的化学成分相近,二氢杨梅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其中湖北样品大约在Rf=0.51处蓝色荧光斑点明亮,湖南同一产区显齿蛇葡萄中杨梅素条带亮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强,如S18~S20采自海拔380~1 103 m的湖南双牌,以S19杨梅素条带亮度最强。因此,TLC可客观评价不同省份的显齿蛇葡萄资源。

图1 不同省份显齿蛇葡萄的TLC

2.5 显齿蛇葡萄及近缘植物的TLC鉴别

选择不同品种藤茶原料样品进行TLC鉴别。S48~S50为3家馆种植的大叶莓、小叶莓和白莓。S51~S54为湖北来凤产区,在供试品色谱中,S51,S52和S54杨梅素斑点未显现出,S51约在Rf=0.8处多1个黄色荧光斑点,杨梅苷上方多1个蓝色荧光斑点,二氢杨梅素斑点未显现。S48,S49,S50和S53杨梅素、二氢杨梅素、杨梅苷均有对应斑点,其中S48大叶莓中杨梅苷亮度明显低于其他样品,S49小叶莓二氢杨梅素斑点最大,在Rf=0.21处淡黄色荧光斑点亮度呈现为大叶莓<小叶莓<白莓。S48~S50均在Rf=0.1处有蓝色荧光斑点,广东蛇葡萄S52与S54呈现出相同颜色的斑点且斑点数相同。

2.6 湖南湘西产区显齿蛇葡萄的TLC鉴别

采用2.3小节的方法评价39批湖南湘西不同区域的显齿蛇葡萄样品,结果如图2所示。以各共有峰的峰面积为指标,采用ChemPattern软件,进行PCA并选方差贡献率较大的2个主成分聚类分析,得图4(图4中样品序列号对应图3中样品轨道序列)。由图4(A)发现,除S44、S46、S62外的36批样品分为2类,其中S36,S38,S39,S65和S66为Ⅰ类,其他样品为Ⅱ类,地理位置越近,样品聚集度越高。3个主成分中,PC1=25.07%,PC2=18.79%,PC3=16.82%,共占比60.68%。从图4(B)可看出,三家馆、青安坪、罗塔坪、王家坪均聚集在一起,说明这4个产区的原料质量稳定。沅古坪、王家坪和温塘产区内差异大,可能与区域内环境有关,教字垭PC1成分差异明显,应该由产区海拔引起,200~500 m之间海拔越高,PC1含量越高。总之,所有样品均富含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及杨梅苷,其中以S44、S61样品中杨梅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区,S46号样品二氢杨梅素明显高于其他产区,可以推断湘西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差异大、海拔等因素不同对显齿蛇葡萄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图2 不同品种藤茶原料的TLC

图3 湖南湘西地区显齿蛇葡萄的TLC

图4 湖南湘西地区显齿蛇葡萄的TLC聚类分析(A)与主成分分析(B)

2.7 显齿蛇葡萄TLC共有模式的确定

藤茶原料植物的薄层分析图导入ChemPattern软件,手动设定轨道,调节轨道位置和宽度,将图形转化为灰度曲线,得到叠加图谱和共有模式,根据Rf值确定6个样品共有峰,生成叠加图谱并形成共有模式(如图4所示)。不同产区峰面积的SRSD值相差较大(均>3%),由于藤茶的地理来源、生长的环境和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呈现出活性成分的含量与种类差异较大,而对于相同品种和相同地理来源的藤茶活性成分是相近的。故TLC指纹图谱可作为藤茶原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图5 藤茶原料植物TLC指纹图谱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黄酮成分是藤茶原料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而植物活性成分的积累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对不同区域及不同种属的藤茶原料植物开展TLC鉴定,尤其重点分析湘西地区的显齿蛇葡萄。试验发现地区、品种差异对黄酮成分影响显著。根据样品薄层色谱的斑点峰面积和Rf,建立的TLC指纹图谱可快速鉴别不同的藤茶原料植物,为藤茶的品质鉴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同时指认3种黄酮成分,展开体系中加入正丁醇能很好地分离显齿蛇葡萄黄酮,有别于传统的氯仿/甲苯/丙酮易制毒、毒性大的展开溶剂且仅鉴别2种黄酮成分[21-23]。此外,采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TLC数码轮廓具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优势,且聚类分析与P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TLC鉴别多使用对照品识别样品条斑对应的成分,可通过TLC了解药材中更多的化学成分,通过薄层-质谱技术推测条斑对应成分的结构。

3.2 结论

试验建立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酸(17∶13∶2∶1.5,V/V)为展开剂,饱和时间15 min,点样量5 μL,点样宽度6 mm,室温下的藤茶原料植物TLC鉴别方法。TLC图谱中Rf=0.075,Rf=0.58和Rf=0.63处显示清晰可见的黄色荧光斑点,分别与对照品杨梅苷、二氢杨梅素和杨梅素的斑点的Rf值相对应,且条带之间无影响,样品斑点清晰,分离较好,Rf值适中。所建立的TLC方法简便快速、结果直观,非常适合实际生产中大量样品的检测。但环境湿度、展开剂饱和程度等易导致Rf变动,在有对照品参照下对鉴别的影响较小。

66批样品薄层分析发现,相同产地、不同海拔的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差异不明显,而杨梅素的含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不同省份的显齿蛇葡萄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高低顺序为湖南>广西>云南。不同蛇葡萄属植物黄酮含量呈现为显齿蛇葡萄>广东蛇葡萄>羽叶蛇葡萄。

猜你喜欢

甲酸薄层条带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肉品检测去条带噪声方法
藏药“隆久”中云南樟的薄层鉴别研究
原料药中残留甲酸的检测方法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巧用废旧条幅辅助“蹲踞式起跑”教学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高速连续模冲裁条带的检测方法设计
藏毯羊毛红花染色的研究
共沸精馏提浓稀甲酸溶液
高功率激光电离垂直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应用于薄层的快速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