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精神在贵州大学生群体中的国家认同研究

2022-10-21詹林平

活力 2022年18期
关键词:建设者长征贵州

詹林平

(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 553004)

一、红军长征过贵州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最终导致行动失败,中国军事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也由此被迫展开,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在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及红军红二、六军团多支红军队伍都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革命的足迹,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据有关部门统计,长征队伍经过贵州共68个县市区,前后历时469天。在这对自由和光明充满了无限向往的、激荡着革命情怀的469个日子里,红军在贵州传播了革命思想,并且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中宣传民族平等,号召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支持下,当地的人民群众进行了土地改革,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发展了贵州的地方武装力量。

在整个贵州省,自20世纪30年代初,红色文化就一直是贵州省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谋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贵州省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更需要从红色革命文化的元素中挖掘、整理出新时代所必需的革命热情和豪情。因为贵州的乡村振兴,就是贵州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

在此背景下,由毛泽东创作的现代新体诗《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在战争中多年观察到的景物,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这就是革命的胸怀,也是一个革命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必备的气魄和胸怀。在《忆秦娥·娄山关》中,这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贵州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每一个建设者所必备的胸怀和气魄。虽然全诗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分量却很重。身临其境地瞻仰、观摩这首诗,自然会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无论是从文学、艺术还是从美学的角度看,这都是一首雄壮的革命进行曲。

文学如此,音乐如此,美术如此,舞蹈亦如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激励每一位革命者、建设者最好的动力,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除了从精神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胸怀和情怀,还潜移默化地完善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审美体验等,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果贵州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征途上,每一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发展了、进步了,整个社会的文明也就进步了。

二、红军长征中的“人、事、物”的精神力量

在贵州省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每一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留下的众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汲取革命先烈大无畏的、忘我的革命情怀和牺牲精神。在众多的英雄事迹中,必须围绕当时的人、事、物三要素逐步进行学习。在这里,“人”作为三要素之一,包括革命先烈,也包括当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往千千万万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为了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万千英烈和忠魂,在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贵州大地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无数的革命者、建设者、接班人秉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在建设新中国,在脱贫攻坚,在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乃至自己的生命。

当然,在三要素中,所有的“事”无论是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这些胸怀家国和人民的人用自己的意志和热情一点点做出来的。

在三要素中,“物”是连接三要素中的“人”与“事”最至今的体现,既是映射“事”的最好的物质载体,同时亦是客观的技术手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还在初创时期就很重视发挥革命歌曲的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革命情绪斗争的歌谣,军政治部负督促及调查之责。”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如1935年3月,任红一师三团代政治委员的肖锋创作的长诗《强渡乌江》,就以纪实文学的风格,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的情景。

1935年3月3日,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后,红军文艺工作者创作并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演出了歌谣《再占遵义歌》,被大家广为传唱。歌词是:“遵义城边的决战,我们胜利了,打得烟鬼王家烈,烟枪丢掉。遵义城边的决战,我们胜利了,打得烟鬼王家烈,两腿飞跑。遵义城边的决战,我们胜利了,这是胜利的开端,不要骄傲。”该歌谣唱词虽然简单,却字字珠玑,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红军在贵州的革命历程。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打了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飞夺泸定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120 km),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二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在这次战役中,22位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为红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1959年,中国著名的第二代油画家刘国枢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以饱满的爱国热情,为祖国母亲的10岁生日创作了不朽的杰作——《飞夺泸定桥》,该油画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一幅伟大的、经典的油画作品。该画作描绘了中央红军勇士们夺取泸定桥的英雄壮举。画面中河水湍急,群山陡峭,天空昏沉,画面苍茫大气、庄严肃穆。画家用笔用色奔放,河面、桥梁、两岸构成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的几何图形,传递出一种稳固的力量。桥上,勇士们或匍匐射击,或扬手掷弹,岸边硝烟弥漫,足见火力凶猛、战斗激烈,作品展现出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该油画自创作至今的63年里,向世界人民传达出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016年10月18日,集美大学思政部的张晗老师在《现代交际》期刊中发表了题为《“飞夺泸定桥”精神的内涵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的学术论文。在该文中,作者张晗在正确总结长征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飞夺泸定桥”精神属于长征精神,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密切相关,这种精神不仅满足时代和历史的发展要求,同时充分指导全国红色城市的发展。

以上两个文化事例相隔57年,但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内涵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依旧在闪耀着熠熠光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新的一百年的征程中,长征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仍然需要我们长期秉承和坚守。

1934年10月,留守中央苏区红军野战医院,负责照看伤员的女战士董秀云组成了一支小分队。小分队在汝城县沙洲村短暂休整,临别时,董秀云看着一贫如洗的徐解秀,决定把棉被留给徐解秀。两人最后决定一人留一半棉被,等战争胜利后再次相聚。这一事例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真实写照。

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贵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体系中的各种传媒工具把红色文化的各种素材传播出去。具体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有视觉审美体系中的视频材料,也有听觉审美体系中的音频材料。在此基础上,在多元化的审美体系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当然也不排除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元传播——通常是视频和音频统一起来,向众多的受众传播。在红色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要让每一位受众通过审美体验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贵州省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总体而言,现代信息技术体系是一个高效的、便捷的信息传播系统,该系统能够整合各种物质载体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效力和作用。在开发贵阳、遵义、安顺三地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以建设贵州红色文化产业为重点,分析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贵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及政策建议,现代信息技术将发挥出“物”的功效和作用(图1)。

图1 贵州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致富路

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贵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创新点是把收集到、查询到的和通过田野考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通过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学术规范梳理,应用艺术学的分类原则,进行系统处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要重点分析各种红色文化材料中蕴含的文学、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信息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必要的编辑手段把音乐、美术、舞蹈的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长征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小时候,人们梦想满满,想当警察、科学家、教师,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就一番伟业,然而进入社会以后,一些人不可避免地会平淡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干什么都没有动力,在最应该生龙活虎的年纪却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呢?

人的一生从无到有,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但是不要怕,一定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准自己的方向,做好自己的选择,不断拼搏。在红军长征时期,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也向往光明和自由,为了创造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幸福社会,在革命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把自己的青春和岁月,甚至是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在长征路上牺牲的千千万万的革命英雄们,用他们壮烈的革命热情,锻造出一股摧枯拉朽的磅礴力量,谱写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奋斗征程上,长征精神还要长期保持下去,长征精神依然是我们工作、学习和奋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那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愿望终究会徒劳。只要你敢于争取,就会有所收获;如果面对困难和挑战望而却步,成功便会悄悄地溜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覆盖面逐渐扩大,普及率逐渐提升。

唐朝著名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用心钻研,刻苦工作,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勤劳的人和不断拼搏奋斗的人,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同时,也只有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魄力、有担当、有胸怀,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的开篇处就明确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先生作为维新运动的早期领袖,其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话语激发出有追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有奉献的人们满腔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下,社会在全面发展,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必须树立起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我们要教育广大青少年热爱劳动,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营造人人都参与到劳动中来的社会风尚。从精神和信念的力量视角来看,我们必须借鉴红军长征时跨越历史时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借鉴红军战士所具备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那种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力量。

结 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的党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引路人。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以长征精神为指引,发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学习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的胜利,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始终矢志不渝,对革命的热情毫不褪色,对革命的信念绝不动摇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把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用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来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努力奋斗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建设者长征贵州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爷爷的长征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福照到家!
智珠二则
城市建设者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贵州教育出版社
王国建设者:牧歌 Kingdom Builder: Nomads BGG排名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