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硕果累累

2022-10-21中国经济周刊王红茹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新区京津冀协同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历史篇章。8 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在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都及时把脉定向,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通过疏解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8 个年头。8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在9 月1 日北京市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北京”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崔述强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人口过多是北京“大城市病”的核心表现。为防止人口规模失控,2015 年4 月30 日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 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新阶段。

“北京人口调控从2015 年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后,从这时起,北京在人口调控的政策强度、重点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李国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2015 年北京实施的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方案中,提出以功能、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即“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和事业性服务机构”四大领域的待疏解功能。

据崔述强介绍,2014 年以来,北京连续开展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 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 个,基本完成了一般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性专业市场集中疏解的阶段性任务。

此外,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的疏解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崔述强介绍,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8 所市属高校在五环外建设新校区,天坛医院、友谊医院等15 家市属医疗资源向外布局,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累计疏解2200 余张。

不仅是“疏”,北京坚持疏控并举,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从源头上严控。崔述强介绍,北京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业务近2.4 万件。功能的疏解带动中心城区人口向平原新城、向生态涵养区转移。

随着疏控并举深入推进,北京人口增速放缓。2017 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为2170.7 万人,比2016 年减少2.2 万人,实现了20 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北京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89.3 万人,符合目标提出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持续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交通、生态、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

在交通方面,2019 年9 月,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北京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京冀共同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此外,“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2019 年京张高铁开通运营,2021 年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京唐城际铁路目前正有序推进,北京与周边主要城市天津、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唐山之间均已实现约1 小时以内快速通达,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

在生态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持续加大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协同保护力度,“北京市民抬头可见蓝天白云的日子成为常态。永定河865 公里河道实现全线通水,潮白河干流近22 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崔述强说。

在产业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协作,推动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外溢。崔述强介绍,2014 年以来,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9000 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60 亿元。经过这几年的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生态、产业这三个重点领域已率先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在京津冀产业一体化方面,比如在共建园区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2014 年,北京PM2.5 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2021 年降至33 微克/立方米;而京津冀在交通一体化方面的发展成果最为丰硕,‘轨道上的京津冀’已经初步形成。”

推动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入“一核两翼”新格局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对区域和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7 年4 月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由此开启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国家级新区建设。

2012 年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2018 年3 月29 日,北京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同年12 月,该规划获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两翼”加快建设,潜力持续释放。

雄安新区已开局起势。崔述强介绍,北京以“交钥匙”方式在雄安建设3 所学校、1 所医院,目前幼儿园、小学、中学3 所学校已全部建成交付,医院项目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建成后将由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

此外,京冀两地共同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3700 余家源自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京雄城际铁路2020年全线开通运营,从北京西站到雄安新区的时间缩短至50 分钟,从大兴国际机场最快19 分钟可达雄安新区。

北京城市副中心自规划建设以来,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发展答卷:北京市级行政中心顺利迁入并实现平稳运行,行政办公区二期启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京津冀协同更加紧密,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凸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逐步成型……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近年来,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发挥‘一核两翼’重要作用,优化调整了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破解了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走出了一条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路。”李国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北京冬奥会留下宝贵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2022 年北京冬奥会,是我们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庄严承诺,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距离北京冬奥会结束已半年有余,冬奥会到底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兴华表示,冬奥盛会在体育、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7 个方面、35 个领域形成了诸多宝贵的冬奥遗产,特别是在促进和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了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引领了社会文明进步。

刘兴华将北京冬奥会主要成果归纳为4 个方面。一是交通设施相连相通。冬奥会筹办加速带动了京张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相继通车运营,大大缩短北京冬奥会3 个赛区的通行时间,北京清河站至张家口赛区太子城站仅需50 分钟,京礼高速使北京六环路至张家口的时间由原来的3 个小时缩短了一半。

二是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冬奥会赛事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 检测以来最好水平,“北京蓝”已经成为常态。同步实施赛区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减少场馆建设对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高标准保护赛区生态环境。

三是产业发展互补互促。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京张两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区域在冰雪产业尤其在冰雪装备制造、新能源、高科技产业等冬奥+领域的合作,着力打造互补互促的产业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雄安站模型。雄安新区首个重大交通项目,采用多项智能设计理念,是“站城一体、站桥一体、建构一体”的代表性工程。

四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京张地区加大在通信设施、住宿餐饮、医疗服务、教育等多方面投入,并建立健全协同共享机制,努力推动和实现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面向未来,后冬奥时代对张家口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潜力有多大?李国平对此信心满满,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后冬奥时代,到张家口滑雪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快速增长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将强劲带动张家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支撑其进入经济快速增长通道。”

猜你喜欢

新区京津冀协同
宜宾市三江新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