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礼乐的当代研究现状述评
2022-10-21杨云雁
杨云雁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本文主要对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有关明代礼乐研究的文章进行搜集和整理,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关核心期刊文章、硕士博士论文为主,对明代礼乐的当代研究现状加以述评。明代音乐的研究近几年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明代礼乐观念及制度之研究、明代宫廷音乐及藩王用乐之研究、明代礼仪用乐之研究、明代乐人之研究、明代祭孔音乐之研究五个方面对明代礼乐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为后期明代礼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明代礼乐观念及制度之研究
明代的礼乐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奠定了基本框架,并且延续了隋唐时期的以五礼为核心的观念。较早对明代礼乐观念进行研究的是毛佩琦的《明代音乐的复古及其失败》一文,作者从礼部系统、宦官系统、女官系统三个方面阐述了朱元璋的礼乐复古观,作者认为,朱元璋的音乐复古行为是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且注定是失败。项阳在《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中提出,宋以降是礼乐制度的延续发展并随着封建社会解体直至消亡期,明代的礼乐制度延续了隋唐时期定型的五礼及其用乐制度,这两个观点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隋唐至明代礼乐观念变化辨析》对明代的礼乐观念及制度进行了探析,《明代礼部教化功能研究》则从制度方面探讨了礼部教化的作用与地位。
明初礼制的建设奠定了明代礼乐制度的基本框架这一观点,是由张光辉的《明初礼制建设研究——以洪武朝为中心》一文提出的,该文论述了明初礼制的基本特征以及五礼和其他礼的建设过程。《明代礼乐制度变迁及宫廷音乐创作活动探析》的作者通过对教坊司的兴起与衰落,到最后以宦官为领导的钟鼓司成为礼乐制度核心的变迁过程的梳理,肯定了明代宫廷礼乐制度在音乐上所作的贡献,但也指出明代礼乐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限制了音乐的发展。《洪武朝的礼乐制作与明代宫廷戏剧的复苏》一文提出,明初将俗乐、杂剧、百戏等归入宫廷雅乐系统的目的是以雅乐规范俗乐,最终实现礼乐一统。
与明代礼乐研究直接相关的著作是李舜华的《礼乐明前中期演剧》和《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前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明初礼乐制度的建立到明中期古乐复古思潮流变的历史过程,而后者则将明代的复古乐思潮作为主线来探讨礼乐与演剧的关系。这两部著作对明代礼乐的当代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引起了学术界对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注意和思考。明代礼乐制度深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影响,明代的复古思潮与明代礼乐息息相关,但还未有将明代学术史结合明代礼乐的观念和制度的研究。
二、明代宫廷音乐及藩王用乐之研究
对明代宫廷音乐的源流进行较早研究的是万依的《明宫音乐源流考述》,该文章对明代宫廷音乐进行了探源,从雅乐和俗乐等方面分析,认为明代的宫廷音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宫廷音乐》以正史为线索,着重梳理明代的宫廷音乐的祭祀乐、朝贺乐、宴飨乐部分,而《对明代宫廷音乐的几点状况的认识》一文从明代宫廷雅乐、神乐观管理、礼乐体制、音乐机构这几个方面,归纳了明代宫廷音乐的基本状况。
明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研究则有较多的成果,《明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一文围绕明代宫廷音乐机构构成与乐官基本设置、机构应承人员、乐官与应承者对明代宫廷音乐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明代神乐观研究》一文详细地从太常寺神乐观的建设和革沿、神乐观机构的考述、功能及影响四个方面,论述太常寺神乐观的具体运营情况,分析了神乐观乐舞生由神乐观、太常寺至礼部重要官职的晋升路径。《明代宫廷音乐管理体制及其时代特征》论述了明代礼乐机构太常寺神乐观、教坊司以及钟鼓司的管理体制及运行结构,提出明代宫廷音乐管理体制及时代特征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借鉴的意义。最后,《明代宫廷音乐研究现状评述》从宫廷礼乐研究、宫廷俗乐研究、宫廷音乐机构研究、乐人的研究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明代宫廷音乐研究的现状,对研究明代宫廷音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明代的藩王是一个特殊群体,藩王的用乐也是受到礼乐制度所影响的,且部分藩王如朱载堉、朱权等,也对明代的音乐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项阳是较早提出关注明代王府音乐文化的学者,他在《关注明代王府音乐的文化》中探析了王府用乐的重要性,引起了学术界对明代王府用乐研究的关注。随后对明代王府音乐进行研究的是陈静的《明代藩王的音乐著述考》和张咏春的《明代王府用乐考》。
明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基本涵盖了神乐观、太常寺和教坊司等,学术界对明代宫廷音乐的研究已经达成了共识:明代宫廷音乐具有雅俗乐混用的特点。明代藩王音乐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三、明代礼仪用乐之研究
目前有关明代礼仪用乐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硕士学位论文,且研究以明代嘉、吉、宾、军礼的用乐为主,目前学术界对明代礼仪用乐的特点达成了两点共识:1.明代四礼用乐关系密切,且不独立分开。2.明代的嘉礼、宾礼、军礼的用乐基本上继承了前代的用乐特点,但吉礼用乐较前代不同。另外,因明代对凶礼的定制在五礼之中是最少的,所以目前没有以明代的凶礼用乐为主的研究,只是在一些文章中有所提及,下面分别对研究明代四礼的现有论文进行分析归纳。
(一)明代嘉礼用乐之研究
截至2022 年9 月26 日,研究明代嘉礼用乐的只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嘉礼用乐研究》,其对明代嘉礼用乐有较为全面的论述,该文从嘉礼的历史演变、明代的嘉礼用乐以及明代嘉礼用乐的载体三个方面呈现了明代的嘉礼用乐,并提出两个新观点:1.宋代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嘉礼开始下移民间,从而达到真正的“礼下庶人”。2.明代嘉礼用乐的特点是嘉礼用乐不是独有的,而是与宾礼、吉礼、军礼用乐重合使用的,并且嘉礼用乐出现了俗曲礼用的现象。明代嘉礼不仅仅在宫廷中使用,在王府和民间也有使用,尤其是在民间庶人中也出现了嘉礼,故明代嘉礼“礼下庶人”在民间用乐的体现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明代吉礼用乐之研究
关于明代吉礼用乐的研究者主要为项阳和李冉,二者的研究结论达成了一个共识:明代吉礼用乐与民间用乐关系密切。项阳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明代吉礼用乐的文章,对明代吉礼用乐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项阳的《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一文,将《明集礼》和《太常续考》中记载的明代国家制度中“小祀乐用教坊”理念作为切入点,着重论证了全国性吉礼小祀乐用教坊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吉礼小祀用乐具有普适性以及接通宫廷吉礼用乐与地方官府用乐的功能。其次,在《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中,项阳以明代《太常续考》为研究个案,结合多种文献,对吉礼中的大、中、小祀用乐的不同进行了辨析。项阳提出,明代吉礼用乐与前朝最大的不同在于小祀乐用教坊司,并且适应了全国吉礼用乐的广泛需求,地方承载也具有普遍性意义。《明代国家吉礼中祀教坊乐类型的相关问题》一文提出,明代鼓吹乐的地位上升,与雅乐并列。李冉的《明清吉礼鼓吹细乐研究》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吉礼中的鼓吹细乐,论述了明清时期吉礼中的鼓吹细乐的发展历史。
(三)明代宾礼用乐之研究
明代宾礼在继承唐宋之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现在主要研究明代宾礼用乐的为李妍静、李云泉和李媛。《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一文从宾礼的演变及明代宾礼制度的演变、明代宾礼用乐以及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传播与影响这三个方面论述,明代宾礼不仅承袭了唐制,而且与嘉礼的关系密切,同时也是明代宫廷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李云泉的《宾礼的演变与明清朝贡礼仪》一文梳理了宾礼的历史流变过程,浅析了明清时期的朝贡礼仪,但较少提到宾礼的用乐,而其《明清朝贡制度研究》详细地对明代宾礼中的朝贡内容进行了论述,对明代宾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代太常续考〉中的吉礼用乐考述》对《太常续考》中有关吉礼的用乐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将祭祀场所划分为“庙堂之祭”“坛殿之祭”“陵寝之祭”,进行仪式规格辨析,探讨了吉礼大、中、小祀的用乐情况、使用乐器等。
(四)明代军礼用乐之研究
明代军礼的制度依据主要来自唐代和宋代的军礼,同时采纳周礼,并根据当时的政治活动需要重新进行规范。明代军礼用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任方冰发表的论文,其为明代军礼的后期研究奠定了基础,以下分别对其三篇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首先,《论明代军礼及其用乐的建构》一文,将军礼的构建分为洪武前、洪武年间和隆庆三年之后,即生发期、确立期和完善期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辨析,着重论述了明代军礼用乐的类别、形式和特征。其次,《明代卫所镇营礼仪及用乐考》对明代卫所镇营礼仪形式和明代卫所镇营礼仪用乐两部分进行了探析。最后,《明代旗纛祭祀及其用乐》对明代旗纛祭祀的用乐进行分析,从明代旗纛祭祀官方系统、祭祀仪式、祭祀用乐三方面进行研讨,以探析明代旗纛祭祀及用乐的基本情况。《明代军礼用乐》以《明集礼》《明会典》《明史》三部古籍对明代军礼礼仪、用乐进行解析。
四、明代乐人之研究
明代的乐人主要由乐户和乐舞生组成,他们是礼乐制度的承载人,同时也是音乐表演者。研究明代乐人的学者主要有项阳、张咏春、张正明等,项阳曾在其文章中提出“明代是乐籍制度最为黑暗的时期”,其他学者的文章对明代乐人的制度和地位的看法与项阳先生基本一致。
项阳先生的《山西乐户研究》对乐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书梳理了乐户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中,在“明代的乐户”这一节中否认了“乐户起源于明代”这一说法。张正明的《明代的乐户》是较早发表的关于明代乐户的文章,作者考证了明代乐户主要来源于降附之人、犯罪家属、被卖的妻女、前代遗留的乐户、民间艺人入籍、妓女入籍。《乐户及相关研究综述》对2002 年以前的乐户研究和抄本研究进行相关综述。《明代的乐户》从明代乐户的来源、规模、职责、俸禄以及法律地位和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张咏春共发表了三篇关于明代乐舞生的论文:《明代的太常乐舞生》《羽士与儒者:明清两代乐舞生群体构成的变迁》以及《宠儿抑或弃子——明清两代的乐舞生》,这三篇论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明代太常乐舞生的前世今生以及明朝灭亡后在清朝的发展。李悦的《谁在为雅乐起舞——明清乐舞生群体的考查和研究》一文提出了明清两代的乐舞生因道士的加入,而在仕途较为坎坷的观点。胡燕南的《明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的第二章中分别论述了乐舞生、乐户和女乐所在的机构,其中关于女乐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周淑湘在《明代官制中的礼生研究》一文在第二章论述了在不同宫廷音乐机构的乐舞生,具体分析了神乐观乐舞生的晋升路径、俸禄等。其在第三章则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明代地方的礼生群体,得出了地方礼生为儒生,而中央礼生多为道士的结论。
明代乐人的研究从20 世纪90 年代延续至今,其间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成果,说明学术界较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
五、明代祭孔音乐之研究
明代的祭孔雅乐属于“礼乐”范畴下的“雅乐”,是“礼乐教化”系统的重要载体,随着学界对祭孔音乐研究的重视,明代的祭孔音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将明代祭孔雅乐的研究成果单独列为一节。较早对祭孔音乐进行研究的有杨荫浏先生的《孔庙丁祭音乐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编辑的《曲阜祭孔乐舞》,江帆和艾春华所著的《中国历代孔庙雅乐》也是研究祭孔音乐的重要文献,孔喆的《孔子庙祀典研究》是目前文庙祀典研究的最新成果。
张咏春的《孔府的礼户和乐户》一文梳理了明代祭孔音乐的承载者,即“乐户”和“乐舞生”的发展脉络,作者认为,孔府的礼户和乐户作为祭孔音乐的承载者,应当纳入孔庙音乐的研究中。张咏春和李飞的《明代祭孔雅乐的新变化》和《羽士与儒者——明清时期的孔府乐舞生与祭孔雅乐》两篇文章对明代祭孔雅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明代祭孔雅乐的新变化》以朱载堉《乐律全书》、陈镐《阙里志》、李之藻的《頖宫礼乐疏》等史料为依据,从明代祭孔雅乐的仪式环节、明代祭孔雅乐舞蹈和明代祭孔雅乐规格三个方面阐述了明代祭孔雅乐的新变化。
《20 世纪以来祭孔乐舞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一文在梳理了祭孔雅乐的历史脉络的时候,将祭孔音乐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作者将第四阶段明朝至民国定义为“最终定型并发展到顶峰,之后开始走向衰落”的阶段。王耀华、王州的《孔庙礼乐的定位、实践及其文化内涵——以明代文献〈孔庙礼乐考〉〈大成礼乐集〉考察为中心》通过对翟久思的《孔庙乐考》和《大成礼乐集》等明代文献的研究,从祭孔的礼仪规范、乐章以及祭仪行为三个方面来探寻孔庙礼乐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影响以及文化内涵。卓颐的《声歌各有宜——明代祭孔歌乐“歌者”七“格”的诠释意义》一文分析了明代李之藻的《頖宫礼乐疏》的“协律歌谱”中的“七格”,将其与朱载堉《律吕精义》中的“格图”进行对比,认为《頖宫礼乐疏》中对于歌者提出的审美要求受到朱载堉的影响和启发,但又不完全相同。《明代宣府的礼乐文化》第二章对明代宣府一地的国家中祀用乐进行了分析,其中第一节分析了宣府学校的祭孔仪式和祭孔用乐。
近年来,文庙的祭祀乐舞研究也受到了关注,明代产生了较多以舞谱,即以图画和文字的方式记载祭祀乐舞的著作,如《律吕精义》《頖宫礼乐疏》《南雍志》《三才绘图》《阙里志》等。目前,对明代祭祀乐舞的研究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主。《明代文庙佾舞舞谱的比较研究》对明代六种佾舞舞谱进行了比较研究,明代的佾舞结构、舞容和动势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佾舞,并且体现出了“礼”的文化内涵。文学的《明代祭祀雅乐舞谱研究》从古类舞谱、实录类舞谱图、实录类无字谱三大类对十四本明代祭祀雅舞谱进行了分析,该文是目前对明代祭祀乐舞研究较为全面的文章。
由上文可知,关于明代祭孔音乐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用乐承载人和祭孔的文化内涵,虽然近年来祭祀乐舞引起了学术界关注,但还处于初步阶段,目前还比较缺乏明代祭孔音乐的用乐研究,如祭孔仪式用乐的流程、古谱的译谱等方面的研究。
六、结语
纵观20 世纪90 年代至今明代礼乐研究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明代礼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首先,明代礼乐观念及制度和明代宫廷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明代的礼乐制度在明初就已经奠定了基本框架,并且延续了隋唐时期的以五礼为核心的观念。其次,明代的宫廷音乐研究和明代礼仪用乐研究成果颇丰,而明代藩王音乐和明代的祭孔音乐研究较少,因此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最后,明代乐人的研究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增长的趋势,明代祭孔音乐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明代礼乐的研究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笔者提出几个问题以供参考。首先,明代礼乐的研究与乐律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嘉靖以后,在文人中产生了一大批礼乐的著作,如朱载堉在恢复礼乐以及古乐形态研究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但还未见相关文章。其次,宋明两代的学术史对明代礼乐的制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等都对明代礼制建设、礼仪观念以及礼乐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后期继续深入的部分。最后,有学者认为宋以降出现“礼下庶人”的情况,项阳先生在其文章中论证了吉礼中、小祀用乐与地方的民间传统祭祀用乐具有相通性,说明宫廷礼制用乐与民间礼俗用乐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关系只是在部分文章中稍有提及,并没有具体论述其在民间的形式和用乐方面的体现,故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在众多前辈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明代礼乐研究不断出现新的成果,让我们对明代礼乐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也为后辈学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