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族音乐学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
——翻译《音乐性的人》一书有感

2022-10-21郭慧

大众文艺 2022年19期
关键词:音乐学术语译者

郭慧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随着人类学科发展的深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学科的结合,以跨学科研究为主的新学科应运而生,民族音乐学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人文学科中人类学与音乐学两个领域的结合,民族音乐学兼具人类学学科和音乐学科的特点。近年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的学者越来越多,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引起诸多音乐学者的重视。以其研究方法为主的学科有世界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可见民族音乐学在音乐学领域内所占据的地位。

目前,民族音乐学著作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广,牵涉到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甚至舞蹈学、生物学、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这就对译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还要有学科间足够的知识储备。面对此类著作翻译,仅仅分析语言是不够的,还要从学科的社会文化环境、学科背景、认知方式、表述习惯等入手,两种语言的转换往往受到多学科的制约。笔者在翻译由苏泽尔·安娜·赖利编辑的论文集《音乐性的人:重新思考21世纪约翰·布莱金的民族音乐学》的过程中,就民族音乐学文献在翻译方面的经验与特点归纳如下:

一、对文字背后的文化“翻译”

语言从文化中衍生。因此,翻译与其说是对不同语言的翻译,不如说是对其背后文化的翻译,语言既是从文化中衍生,是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反过来,文化又通过语言来传播。如果没有深入的文化研究,表面浅尝辄止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那只是翻译最初的一步,是没有表情没有灵魂的文字叙述。译者若没有完成语言背后的文字转换与诠释,读者也无法正确理解原文所述的真正内容本意,更不用说和原文作者进行思想、灵魂上地交流了。民族音乐学作为人类学与音乐学两个领域的结合,其背后的文化更为复杂,原文至少涉及两门学科以上的内容,翻译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两种语言转换的准确度还要考虑到两门学科的知识内容、研究方法、文化背景等,由此,没有对其背后的文化“翻译”,误译、漏译将不可避免。只拥有音乐学习背景的学生对于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以及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在阅读过程中不免遇到此类学科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这是诸多翻译跨学科著作的译者在着手翻译时面临的第一道关卡,如果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高质量的翻译就无从谈起。张伯瑜教授说过,“翻译的目的并非‘知识’,而是‘理解’。”意识到这一难题,建议译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做译前的准备工作,主动学习并积累相关学科知识,阅读学科内相关经典著作、了解学科的主要理论思想、观点、词汇,并根据所选译著的内容不断地查漏补缺、修正已形成的不够合理的理论观念,直到完全能理解文中所述理论内容,并能够跟随作者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中体验各种独特的音乐感受和思想。

例如:“He discovered a society in which all normal human beings were regarded as capable of making and in which no one was excluded from participating in musical performance.”

译文:“他发现了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正常人都被认为能做音乐,而且没有人被排除在音乐表演之外。”

capable of making这句孤立地看,很令人迷惑,不知怎么翻译,或很容易翻译为:有创造能力。但在上下文语境中,以及后面的描述:

“根据这段经历,布莱金强调了文达音乐性的观念与他所处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概念之间的对比,在这个现代工业社会中,只有少数人被认为是精通音乐的。”

我们明白,作者是想提及,本来人的天性都有音乐能力的。但西方文明的工业化、分工化、现代化,不经意中,扼杀了人的这种天性,把人分成了做音乐的人,与听音乐的人。绝大多数的后者,都是没有了音乐的能力,只配听音乐了。作者实则是探讨文明、文化的大问题。一定要从文化、文明的语境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思想,从而实现准确的翻译。

总之,译者在确定译书时要结合自身学习背景和研究兴趣,在着手翻译时一定要预留足量的时间来充分了解译书的研究方向和文化背景,这在翻译工作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对支撑本学科的文化背景进行彻底“翻译”、解析、理解,最后,才能实现相对准确理想的翻译效果。

二、跨学科语境下的术语翻译

随着人类社会学、人文学科研究的深入,学科发展的外延不断扩大,使得学科与学科间的交叉发展成为常态,这在民族音乐学中尤其如此。跨学科的到来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民族音乐学文献翻译中,突出表现在跨学科中的术语翻译上。本来,在每个学科领域中术语都有相对应的外语词汇,译者在翻译时也就相对轻松,与之相对比,民族音乐学这种跨学科术语的翻译则相对复杂,学科理论的交叉会出现很多不同于这两门学科背景意义的词语或术语,另一种情形是,由于学科交叉性,术语的含义扩大或是有所变化,这两种情况都使译者在面对介于两学科之间产生的新术语时,往往没有统一现成的翻译标准译名可供参考。这种术语翻译必须根据新的上下文语境加以重新定夺,给予相对准确的术语名词转换。

笔者就民族音乐学文献翻译中容易出现的术语翻译问题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科语境下对术语多义性的解读。

民族音乐学文献中很多单词与术语都带有学科学术性的和专业性的解读。要首先判明这些单词的学术性内涵,从而在一个词汇的多义性中找到合适的含义,实现准确的学术翻译。

如“the other”,根据《牛津英汉高阶词典》,the other:adj.其他的;另一个,而在文学及民族音乐学中the other意为:n.他者。“他者”与 “自我”相对应,西方用“他者”来表示自我之外的人们。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根据术语使用的语境含义来确定其所属的学科,同一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的含义不同,确定学科即缩小范围,然后,根据术语使用的方法、语境、语意等确定术语的含义。

第二,还存在因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术语解读。

这种术语是跨学科发展的产物,其出现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学科的理论知识,也能更准确地表达学科的思想内容,但是对于译者来说,这种新兴术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可以汉译的标准词语,为了使译文表述完整且准确传达原著所表达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综合多种因素进行翻译,有时候需要译者集思广益、独辟蹊径创造一个新的译法。众所周知,翻译的方法有很多,高质量的翻译成果甚少,术语的翻译更是集专业性、科学性、准确性等为一体,难度陡然增加。面对跨学科新术语、新词语的翻译时,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翻译方法为主,如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等,然后根据不同术语的特点、学科理论背景、语言文化背景等,灵活选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努力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机制,翻译出符合汉语表述习惯的术语。

比如 entrainment 一词。

原文:“Bodily resonance seems to relate to 'groove' and entrainment-the process of one rhythm adjusting to fit anotherthat are felt by the body both as an emotional connection and the physical sensation of coordinated motion.”

译文:“身体共鸣似乎与‘某种音乐节奏’和entrainment(一种节奏调整以适应另一种节奏的过程)有关——身体感受到的既是一种情感联系,也是协调运动的身体感觉。”

首先,entrainment这个词并没有收录《牛津高阶型英汉词典》,笔者在网上一些英语词典app上查到对这个词的解释有:n 夹带;雾沫;带走;输送;传输。词汇和音乐并无联系,也未见其在形容音乐语句中的用法。

根据句意,原文在entrainment一词后面给出了解释:“调整一种节奏以适应另一种 节奏的过程”。笔者根据原文上下文语境和词典“夹带、带走”等含义,推测该词有“衔接 处、连接处、过渡...”等含义。经斟酌,在这一处,entrainment用来表示节奏与节奏之间的渐变、转变,也即节奏与节奏转变的过渡阶段,笔者觉得此处译为“过渡”较为妥当,即“过渡节奏”。可见对一个词汇的真正解读与翻译,是需要对该词的上下文语境的了解来定夺的。

第三,术语的含义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化,增加或减少了一些其他意义。

这种情况出现的不多,如果译者不小心忽略就会使语境中术语的意思出现偏差,出现理解错误、翻译错误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译者需要仔细界定术语使用的范围,必要时将术语译名加以改变准确传达原著的内容。如果这种术语的译名由来已久,已经无法改变,那么译者可以采用注释的方法,在文末加以解释,以准确界定术语在此处的含义。

例如:the other self与the Other-self的翻译,根据《牛津英汉高阶词典》和原文内容,笔者将the other self译为“另一个自我”,文中意为在音乐中体验到的不同的自我或被附身之后的自我。而the Other-self与the other self字面上的差别只是大写的字母O。关于the Other-self的含义,在原文中作者是这么说的:

原文:“In Vodou,spirit possession represents the embodiment of an idealized Other-self within'...(Here,I capitalize ‘Other’ to emphasize that this ‘other’ is an ideal type with a privileged position in Vodou cosmology and social order.)”

译文:“在伏都教中,灵魂附身作为‘内在的另一个自我’的理想化体现……(在这里,我用首字母大写的‘Other’来强调这个‘另一个自我’是一种理想类型,在伏都教的宇宙学和社会秩序中享有特权地位。)”

可知the other self与the Other-self的区别在于the Otherself是伏都教中理想类型的“另一个自我”,中文中没有英语首字母大写的方式来表示特殊含义的用法,那么 这里的汉译需要反复斟酌,找出最合适的中文替代词。笔者查阅以往关于民族音乐学翻译的other和Other的翻译方法,孙静曾将other直接译为“他者”,将Other译为“大写他者”。笔者也思考了这种翻译方式,并结合本译书内容,认为译为“另一个自我”和“大写的另一个自我”,译文并不是特别的简洁易懂,也不能将本文中首字母大小写的意义体现出来。综上考虑,笔者决定根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作者在文中对该词添加的注释,采取意译法进行翻译,将the Other-self 译为“理想中的另一个自我”,以区分the other self“另一个自我”。汉译不作大小写区分,直截转达作者的意图,并在译文中将原文括号中对字母大小写所做的区分说明以及笔者采取的翻译方法以脚注的形式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综上所述,不管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术语的译名必须要反映出学科的理论概念体系,准确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述的含义,令读者轻松获取其所表达的信息,这样的术语翻译才能被人们广为接受,普遍流传,促进新学科的发展。

三、从语篇层面解读源语

所谓语篇层面,是指以合乎修辞逻辑、意思连贯的语篇为关注层面,突破孤立的语句界限,在更宏观的语境中把握源语的语义内涵。对于跨学科的民族音乐学文献的翻译来说,内容涉及更为广泛,语篇层面的分析以解读原文文本必不可少。

在翻译中,源语语言的这些特点很容易使译文的句子表面上看起来忠于原文,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却不连贯,内容也没有逻辑可言。此时,语篇分析就体现出其重要性,翻译之前从整体出发的语篇分析有利于理解原文,提高翻译的效率,词语多义的选择和长句的翻译也更为准确恰当;初译之后,对译文的语篇分析有助于译者从整体出发,重新审视文章的中心思想,查漏补缺,从词语、语句、理论逻辑、文章结构等方面重新思考译文,反复斟酌所选词汇、表达方法的准确性,是保证译文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道关卡。从文章整体的语篇分析出发,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布局,以确保内容的结构性和各部分的完整性,微观上着眼于段落结构、词汇、汉语的表达习惯,改进词语的使用,从文化的角度增译、减译或者添加注释,使译文更加连贯流畅,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

原译:“通过田野工作产生的文化交融所给予的强调,缩小了一般或比较性调查的范围,并增加了具体的特定音乐文化的专著的产出。这受到殖民遗产的鼓励,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我们应该认识这些遗产而得到了支持。”

此句逻辑性、理论性较强,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正确分析句子的结构,还要把句中每个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译出,以免造成逻辑混乱。初译第二句开头“这”为简单地直译,整个句子读起来通顺但读者却无法理解,不知道该词指代什么,整段文字的逻辑也不通顺,究其原因,本句中的“这”指的是上半段作者一直叙述的“强调精密的学术风格”,该句是对前面数句解释说明“强调精密的学术风格”的总结,因距离指代内容略远,致使翻译出现错误,此时,须正确阐释“这”所指代的含义,才能使整句整段文字逻辑连贯,而这些代词的正确翻译基于译者对整段甚至整篇文章正确的语篇理解。

改译:“通过实地考察带来的文化浸润所获得的学术侧重,缩小了普遍性或比较性的调查范围,而增强了在具体特定性的音乐文化范围内著述的成果。这种(强调精密的)学术风格,通过我们应该熟悉的那些观念,受到殖民地化遗产的鼓动,之后又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助。”

语篇层面的翻译视角,通过对源文结合上下文语境的整体关照,是对源文充分理解的很好的翻译方法。本文在此,只是总结了自己有限的翻译经验,若真正将这个翻译理论很好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我想,还需要更多的经验体会与理论总结。

猜你喜欢

音乐学术语译者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三届“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