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配机制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思考

2022-10-21王晓燕

西部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西南共同富裕分配

王晓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升,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本文着重从分配机制的视角来思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问题。

一、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初次分配中提升竞争力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它主要由市场调节,其中,分配原则是效率原则,本质目的是价值交换。初次分配是基础分配,在分配机制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

(一)找准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是地区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依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多处于边疆、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但同时又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独特,找准这些地区的发展优势,分类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升在初次分配中的竞争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发展特色工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这是国家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资源优势,可以发展特色工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在国家帮助之下进行整体规划,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特色工业,用特色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二是发展特色旅游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自然风光的、红色文化的、民族特色的,这些资源在全国范围而言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发展特色农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经济林木、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等特色种植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对这些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一条龙”产业,用特色农业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二)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大幅度提高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是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该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也相对落后,所以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遵循“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举办职业教育培训班,采取就业政策讲座、科技知识讲座、专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应用等多种形式,采用集中或分散、长期或短期、请进来或送出去等多种方法对群众进行创业就业培训,鼓励群众多方向努力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一是进行主导产业技能培训,根据当地培育的主导产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群众具备参与主导产业的能力。二是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诸如栽种技术、养猪技术、养鸡技术等农村常见领域的实用技能培训,帮助群众增强发展副业的能力。三是进行推广技能培训,根据当前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教会群众使用互联网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二、加大国家帮扶力度,在再分配中予以适度倾斜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分配原则是公平原则,本质目的是维护稳定。再分配是政府对资源进行二次分配,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由于种种原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国家加大帮扶力度,在再分配中予以适度倾斜,以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群众生产生活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而滞后则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当今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要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加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第一,改善民族地区交通状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高山之巅、丛林深处,交通的不便大大增加了这些地区与外界联系的难度,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会因交通的闭塞难以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所以,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交通项目。同时,在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时要适当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以便利的交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属农村,对这些地区的帮扶还是以农业为主。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中央财政支出的专项资金中单独列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以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第三,加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为了提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设施建设,安排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畜饮水、农电改造、电视电话、移动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群众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使他们能够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用上便宜电、烧上清洁气、有病及时治,切实增强获得感。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党和国家一直把健全社会保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尤为重要,“社会保障对于减少突发性损失、增加临时性救助和保障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作用重大,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群众老有所养。养老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形成养老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重要保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属于农村,过去多采用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保障”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当老人体弱或子女不孝时,很难保障老有所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参保,可以保障群众老有所养,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年老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提升老人安全感,保障共同富裕。二是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群众病有所医。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群众收入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脱贫攻坚的成果来之不易,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医疗保险全覆盖,可以保障群众有病可医,最大限度降低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提升群众安全感,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三是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使群众急有所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收入结构相对单一,收入水平不高,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群体,较难通过自身努力保障生活所需。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给予陷入生存困境群众以救助,使群众急有所助,可以保障群众基本的生存权利,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办法,只有先治愚扶智,才能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我造血”式发展带来持续性成效,才能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所以,要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必须重视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在脱贫攻坚对教育投入和改善的基础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宣传、榜样示范、参观学习、实例对比等多种手段,引导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重视教育。二是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民族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重大教育项目实施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要牢牢抓住发展机遇,通过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在线教育资源等方式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切实提升教育水平,将时代背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融入教学体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使命自觉,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注入新鲜活力。

三、增强社会的参与度,在第三次分配中加以补充

第三次分配,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它主要由社会调节来实现,分配原则是需要原则,本质目的是共存共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需要国家在再分配时予以适当倾斜,“再分配虽然有助于缩小总体收入差距,但它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当前我国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再运用政府之手直接大力度帮扶那些收入较低群体普遍达到富裕水平,政策空间有限”。所以在人们参与第三次分配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日渐深厚的今天,增强社会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度,在第三次分配中有针对性地帮扶那些收入较低群体,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

(一)利用慈善捐赠帮扶弱势人群

慈善捐赠是出于人道主义动机,捐赠或资助慈善事业的社会活动。慈善捐赠对于帮助遭受天灾人祸、生活困难、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们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慈善捐赠总额显著上升,“我国已经建立起财富从富人群体流向其他群体的通道”。这些善款的运用,可以有效发挥救助困难群众、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一是用慈善捐赠帮扶遭遇天灾人祸的群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气候、地质环境复杂,地震、泥石流等多发,群众应对灾害能力普遍较弱,遇到天灾人祸很容易返贫。用慈善捐赠来帮扶遭受天灾人祸的群众,可以发挥临时保障的作用,筑牢兜底保障网,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用慈善捐赠帮扶生活困难的群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造的爱心学校,为贫困孩子、留守儿童提供的爱心午餐等,很多都是慈善捐赠专项计划实施的,这些慈善捐赠对经济困难人群的帮扶,可以缓解他们生活的拮据、提供心灵的慰藉,对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缩小贫富差距有重要的意义。三是用慈善捐赠帮扶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由慈善捐赠建立的康养中心、孤儿院等,可以更好地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没有亲人的孤儿,为这类特殊人群提供有质量的老年或童年生活。慈善捐赠不仅有助于帮助受助者,更有助于培育积极向善的社会氛围,可谓善莫大焉。

(二)利用社会企业帮扶弱势群体

社会企业是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社会企业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帮扶困难群体、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社会企业可以帮助竞争力稍弱的群体实现就业。如残疾人士、认知障碍人士等竞争力较弱的群体,他们在正常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较难实现就业,而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而非为了盈利的社会企业,则可以给这类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用双手改善生活条件,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社会企业可以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社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进行产业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三是社会企业可以利用盈利救助特需群体。社会企业可以通过盈利开设福利院,用于救助孤寡老人、孤儿等特需群体,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怀和帮助。社会企业的可持续性特点,使得他们从事公益活动更有后劲。所以,从数量和规模、实力等方面壮大社会企业,引导它们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作用,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志愿服务帮扶弱势群体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一是支教活动,这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常见的志愿服务。优秀教师(含退休教师、退役军人)、大学生赴偏远山区支教,不仅可以帮助山区孩子们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能力,更主要的是架起了孩子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孩子们通过支教老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心里种下梦想的种子,这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二是帮老助残,这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常见的志愿服务。志愿者通过自己的行动给予被帮助者以生活援助、精神鼓励和心理慰藉,传播爱与奉献精神,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三是社会服务,这也是志愿者经常进行的志愿活动。通过协助相关部门工作,帮助弱势群体回归正常生活、帮助构建正常社会秩序,这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有帮助作用。

总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提升在初次分配中的竞争力、国家在再分配时予以适度倾斜、利用第三次分配加以补充的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西南共同富裕分配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潮”就这么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Country Driving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