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理路与实践效应

2022-10-21王资博王徽映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话语文艺建构

王资博 王徽映

(1.上海体育学院 休闲学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话语”最初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基础术语,如今已深度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指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系统或事理(包含概念、范畴、方式与理念等)的言说表达及相应实践展现。话语将语言的静态符号和言语的动态表示有机结合,不仅呈现“文本”内蕴,也反映“表达”语境、“实践”情境,具有指向性、解释性、逻辑性、传播性功能。话语建构是表征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等的内容与形式的集合,是目标、过程与成效的有机统一。通过对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现73 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现111 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现74 次)、《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人民”出现25 次)等的学习,我们深刻领会到,新时代人民文艺成为蕴含着严密内在逻辑与宏阔发展进路的话语主题,增强了中国话语的软实力。“人民”“文艺”话语作为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交织存在,彰显为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反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表现为文艺惠民,表征为社会主义文艺为了人民、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惠及人民,以及折射为含有“文学”“艺术”与“人民”的短语等,它们在彼此支撑中增强和拓展了话语号召力、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进行学术化和系统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逻辑机理

话语建构,提供了有关社会的特定问题域与应然性、可行性论证。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肩负时代责任,基于不同视角诠释了现代化建设的时空境遇,反映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发展经验,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

(一)历史出场逻辑——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人民文艺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担负重要使命

话语的历史出场逻辑是话语体系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当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强调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为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也展示出中华民族开创未来的豪迈情怀。

1.民族复兴需要文艺繁荣兴盛。话语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话语体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产生与丰富,它的表达、传播、接受,不仅非一朝一夕而成之,还有着历史维度上的逻辑指向。换言之,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是党把握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与时俱进地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注重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的必然成果。

2.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土壤之中,记录和昭示着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为此,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使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千万件艺术珍品“活起来”。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媒介多样化特别是数字化传媒丰富了话语的传播途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推进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实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计划”已经成为全新着力点与重要渠道抓手。同时还强调推进文艺创造,不断焕发新的动力和活力,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讲好中国故事”等人民文艺话语深入人心,这些标识性概念的显示度不断提升。

3.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是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方法的原创性话语。这是党之声音、国之力量,具有自我论证、促进发展、深化交往,以及说服劝导、激励引领的话语基石之独特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话语体系形成和确立以后,还要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力。文艺领域“后浪”“两新”“高峰”“四力”等概念性话语开始产生广泛影响,这是新时代文艺思想与社会实践互动形成的产物。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民族复兴伟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要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近年来,新的文艺组织不断涌现,新的文艺群体开始活跃。“人民性”立场成为文艺“高峰”类作品的重要生成根基,也成为当下中国文艺研究领域中一个热度不减的课题。为此,作家、艺术家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使话语表达形象直观、易于传播和接受。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要有的放矢,努力达到以言行事与以言取效的目的。

(二)现实在场逻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文艺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

话语的现实在场逻辑是话语体系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关键基础。文艺之花为时代和人民绽放。人民是时代的雕塑者,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坚持守正创新,书写了人民奋斗的征程,表明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文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始终秉承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才能激励中国人民自信自强。

“话语”的科学内涵是由社会现实决定的。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时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表明,抓住机遇、赶上时代是非常重要的,用中国话语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也是特别重要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新时代的一个基本方略。各项文艺创作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有生动而丰富的现实性关照,因而能够追求向上向善。新时代丰硕的思想滋养、深刻的实践探索、因势而新的民生需要为人民文艺话语的构建夯筑了现实基础,可以说,它是由话语空间、要义、立场等构成的体系。

1.把握“时代之变”,处理好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意味着要注重内容展示。文艺需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要注意到整体和局部的动态变化,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可以说,优秀文艺作品因时而兴,反映出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反映了我们对新时代人民文艺创作“时代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和诠释。为此,要紧跟时代、奉献时代,既反映新时代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路遥、樊锦诗等人就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一个时代的奋进前行,离不开文艺的强劲推动。

2.把握“中国之进”,处理好文艺与中国的关系。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我们的重要依托。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具有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意味着要注重经验阐释。话语在意义方面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在“自我—他者”的认知模式下,叙事话语更是意义非凡,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为此,要面向国际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抒写多彩的、进步的、团结的中国,让世界听见、听懂、听进中国的声音。例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在国外逐步形成趋向稳定且正面的认知反馈量,充分展示了“中国”话语图景。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文艺的深厚滋养。

3.把握“人民之呼”,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话语不仅要言说,还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新时代人民文艺的话语建构,意味着要注重社会效果提升。为谁用心用情用力,是文艺工作者要搞清楚的根本性问题。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文艺作品要讴歌人民。人民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这赋予了文艺要把握“人民之呼”的鲜活性。人民文艺是通往人民家园的精神之路,其话语建构使用了表达特定价值取向的评价性表述,传递着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导向,蕴含着一套叙事逻辑,更是一项实践工程。现实表明,文艺反映人民、记录时代,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化了文艺作品“人民性”内涵。为此,要始终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必修课,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用人民雕塑时代的奋发精神来教育自己、丰富自我,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建构,毋庸置疑具有正面宣传和精神感召的特有效果,能够发时代之先声,引时代之潮流。

二、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协调进路

话语建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构成系统,从对象和内容上看,其表现为“过程”。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过程”,要抓进路协调,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者,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我们要着眼科学导引、强劲支撑与长效支持,思考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前沿价值进路、中坚理论进路与后盾制度进路,通过建设性解析增强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一)科学导引: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价值进路

话语常用以呈现特定思想立场与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话语主体应坚持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价值性话语以信念坚守、理念倡导、观念表达为重要体现,居于前沿地位,起着科学导引的功效。质言之,价值性话语蕴含的话语主旨可谓话语体系的目标指向、价值追求。目的性是一种事先规定的目标预设。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凸显出人民性这一鲜明目的性,能够吸引人、说服人,向社会日常话语体系推进。

1.举旗帜。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振奋中国人民。话语权是国之重器。举旗帜是我们话语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格。我们举旗帜,就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这是引领人民文艺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它证明了人民文艺话语的时代意向性。

2.聚民心。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凝聚中国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的根本价值所在。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要强化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叙事逻辑、阐释技巧,使其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能够有理说得出、说了传得开,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显然,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坐标,它巩固了人民思想道德基础,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3.育新人。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培育中国人民。从内涵式培育上看,育新人的人指的是时代新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艺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重要表达和图景,文艺育新人这一话语内在地表达了新时代文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理想憧憬与奋斗目标。无论是具体的育新人实践行动,抑或是抽象的育新人价值理念,都反映了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人本旨趣。

4.兴文化。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奉献中国人民。文艺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时代以来,“文化问题逐渐走向国家和民族生活的舞台中央”。高质量发展是对新时代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展的总要求,我们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人民文艺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用以教育人、鼓舞人和鞭策人。这不断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各门类百花竞放,以精品引领文艺繁荣。

5.展形象。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呼唤用文艺展示中国人民。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对中国形象建构至关重要,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我们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尤其要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因此,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突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实践活动的人民属性。

(二)强劲支撑: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理论进路

话语是理论活力表现的要素。理论是话语的支撑,话语是理论的外化。理论应该对人民的生活世界作出科学解释,而这些解释都发声在理论性话语中。理论性话语以概念范畴认同、理论建构阐释、学科学术建设为主要依托,同时也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确证,居于中坚地位,起着强劲支撑的功效。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理论进路,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展开的过程,要实现有中国原理参与的世界文明图景之更新,需要有一以贯之的人民主题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我们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根本前提。新时代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人民中心这一导向贯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为人民”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永恒主题。如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文艺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增强了话语的解释力与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21 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形成了理论话语建构的新高峰。前者面对的是新的时代语境和文化环境,“人民”出现111 次,成为“人民性”文艺思想全面发展提升的关键。后者强调要增强朝气锐气,进一步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指明了方向。

2.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是基本依据。要将中国经验提炼为中国话语就要增强话语自觉,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人民文艺话语”实体性表征中华民族的理论自觉。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体现了话语发展的一贯性、接续性、创新性,开启了一扇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窗口。其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融入叙事序列,为世界贡献了独特的声响和色彩,具有以文艺聚力、以文艺铸魂的历史使命。传统和现代的张力结构蕴含着历史的传承性。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要思考“中国化”的思想空间,格外强调“中国精神”。我们依托这些话语塑造文艺认同,进行感召动员,建构了中国人共同的精神世界和文艺气质。

3.高扬人民性,这是鲜明特质。新时代中国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生活化的理论话语,深刻揭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其一,人民需要文艺表现为文艺的人民目的性。我们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哪里需要到哪里,“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了这一道理。其二,文艺需要人民表现为文艺的人民主体性。我们将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审美的鉴赏家与评判者,像柳青那样深入群众。其三,文艺要热爱人民表现为文艺的人民立场性。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艺术家牛犇“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验证了这一道理。因此,其在话语主旨、话语立场等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表明文艺的人民性真切地体现在文艺创作的对象、内容与评价标准上。

(三)长效支持: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制度进路

制度是社会发展程度与状况的显著标志,自我完善须经一定时间的积淀与检验。制度性话语以“制”为内容,以“治”为过程反映,居于后盾地位,起着长久支持的功效。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制度进路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关制度建设,要更加注重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的人民文艺制度话语体系建构,反映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根本利益。

1.制度优化是重要依托。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在自上而下的组织化话语传播过程中,我们明晰了文艺制度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艺的政策机制保障等制度性话语,“中国之制”的话语优势得到充分彰显——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作为顶层设计,致力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深入人民群众具体的现实生活,使其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绽放和栖居,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夯实了工作基础、强化了制度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推动形成更显魅力和价值的人民文艺新景观创造了条件。国风、国潮、国韵已成为中国文艺新气象的鲜明标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为出精品揭示了科学取向,有利于为当代文艺发展提供评奖的规范要求、激励的机制、塑优出彩的遵循。其在制度性话语建构中明确规定,参评作品应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一个生动的例证在于,作品《山海情》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拍出真情实感,赢得观众的共鸣。该作品获白玉兰奖之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有助于立体化地向世界介绍中国脱贫攻坚经验。此外,文代会制度有着严密的运行逻辑,在新时代实现了守正创新。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制度进路表明,我们一定要讲清楚制度优势,使之转化为话语优势。

2.制度约束是重要保障。毋庸置疑,法治的发展需要以法治认同为前提。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法治化制度进路,其题中之义是要使得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成为刚性约束。话语的关注点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在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制度自信语境中,“中国之治”的话语优势得到不断提升。其厘正了文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这是能够起约束作用的制度性话语。显然,文学艺术是精神世界向未知领域突进的先声,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这依赖于制度的科学性、体系化引导和刚性约束。要建立健全机制,在文艺引导方面弘扬正气,使行业的不良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对作为精神生活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的文艺进行评价,要善于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价标准。展现引领力的国有文化企业是建设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提供了重要遵循,已对行业自律做了验证,也得到了社会热烈响应与行业积极呼应。我们可以看到,底线思维、法治思维为实现文艺问题“中国之治”提供了方法。数字化发展速度之快、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更改变了传统格局下的话语生成与表达方式。线上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营造健康生态,新时代强调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同时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这些具体进路,从对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刚性保障上建构着新时代人民文艺制度性话语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的实践效应

人民文艺话语不是缥缈空谈的言说和零散失据的表达,而是一种务实的、开放的、动态的实践体系。其话语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既能解释世界,也能影响世界,通过社会实践产生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中国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牢记“我是谁”“从哪来”“向何去”,由提高“话语权”到关注“话语力”,生动反映着中国文艺经验,促进着中国文艺实践,坚定着中国文化自信,凝聚着中国精神力量。其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智慧,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提供支撑,解决了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有什么用”的问题。

(一)为了人民:增进文化自觉而守初心

话语实践在社会认同的形成与表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中国现当代文艺史就是党领导文艺发展史,体现了从“文艺为人民大众”到“双为”及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文化自觉。研究这一演进历程可以得出,党既是人民文艺话语的积极塑造阐释者,又是实践的自觉引领推动者。党把握各时期的历史任务,发掘了丰富的话语内容及表达形式。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与精准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把握。复兴话语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阔背景中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立足于中国的现实逻辑和具体问题,是统筹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需。加强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一个突出标识。“筋骨”“道德”“温度”是新时代人民文艺作品的三个向度,其观照当下、拥抱时代,使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上团结在一起。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有利于增强阐释力与感召力,切实讲好中国故事。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源于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而强信心

人民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阐述愈加具体明确。人民文艺源自人民正在经历与体验的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些话语赋予文艺工作强烈的主动性。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新时代的“人民文艺”观念要求更全面深入地反映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走进人民的生活,寻找源头活水。文艺战线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深入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当下世情、社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提出了中国方案,发出了中国声音,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特别是话语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能够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这些话语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理性表达,以在世界大局与时代潮流中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为重要旨趣,既为“坚持胸怀天下”存在也为“坚持中国道路”自身而存在,有助于增强说服力与引导力,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建立我们的话语自信。

(三)属于人民:实现文化自强而暖人心

文艺的话语体系成为文艺建设的内在需求。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建构内在包含文艺建设的基本经验与规律。人民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最终受益人。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实践要与时偕行,拥抱新时代、投身新时代、观照新时代,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实现文化自强而暖人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加强话语建构,拓宽话语传播的主体、形式和渠道,要更广泛地传递中国声音,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增强传播力与影响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彰显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重要路径。突破有高原无高峰之局限,可谓新时代“文艺人民性的更高要求”。因此,“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近年来,“德艺双馨”成为实现文化自强而暖人心的高频词语,这方面生动的注脚包括:王蒙、秦怡、郭兰英喜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2019 年9 月),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当选“最美奋斗者”(2019 年9 月)。精神家园具有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归属的功能。文艺与时代同向同行,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能够抵达并温暖人的心灵。

(四)惠及人民:深化文明互鉴而通民心

靠什么赢得对外话语权?由内而外“融通中外”“一起向未来”,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对外话语体系明晰了方向。在“世界历史”“世界文学”此一实践的维度上建构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的意义表达系统,这意味着:世界文艺百花园呼唤诸文明借助互鉴寻找偕行的参照,建立人民文艺纽带、架设人民文艺桥梁,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这样的话语能更快深入世界人民的心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品牌效应日趋显著,成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平台,成为文艺双向或多向良性互动、惠及世界人民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国际会议上积极发声,把可信之真、可爱之美、可敬之善有机统一起来。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丝绸之路文博会“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实施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文明之美体现在“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新时代人民文艺,美就美在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促进美美与共。显然,话语渗透于国家整体和民众个体的生活之中,话语权表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彰显,这是一个内生力量向外延展的过程。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扎在神州大地上,浸润在人民话语的土壤中”,同时也是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来谋划考量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打破西方质疑和话语权垄断的主动建构,有助于增强软实力,造就中国魅力和形象。比如纪录片《孔子》不断从文明的“工具箱”里汲取符号资源,它承载的文艺话语创新表达和有效传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特别是其通过平民化话语叙事,进行了生动鲜活的、国际化的影像呈现,使得孔子形象回归生活,进一步走向世界、走进全球。又如“欢乐春节”活动在100 多个国家举行,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2022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更是面向世界言说了无与伦比的以“一起向未来”为肯綮的新时代人民文艺话语,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没人信之话语建构窘境。综上可知,人民文艺话语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代表着中国的历史风貌与时代精神,也充分展现出统筹内外的宏阔视域与开放思维。

猜你喜欢

话语文艺建构
画与理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1942,文艺之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