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的宋代古画名瓷与茶文化
2022-10-20闻之
文/闻之
2022年上半年,古装剧《梦华录》火爆荧屏,获得不少观众的认可和称赞。那么,《梦华录》走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主角们的“颜值”、演技及情感刻画得细腻自然外,该剧展现的茶百戏、名瓷、古画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观众对宋代美学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探寻。
《梦华录》里的名家名画
作为今年的热门古装剧,《梦华录》将时代落在北宋,其原型故事为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无论是话题性还是讨论度,人气之盛都堪称近年罕见。除却剧集制作本身的精良出彩,《梦华录》能在热搜长居不下,与它所还原的北宋生活图景有着很大关系。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千年前的市井百相与风雅韵致,以服饰、器具、食物还原富有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为《梦华录》添上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首先从《梦华录》里的名画说起。剧中,一众品茶客围在盼儿周围,连连鼓掌称赞。点茶分茶是宋代文人之间一项重要的乐事,而宋代文人却不只是爱好点茶分茶。文人雅士们闲暇时喜欢做四件事,这四件事也因此被称为“文人四雅”。其中一事便是方才所说的“点茶”,那另外三事又分别为何呢?那便是焚香、插花、挂画,可见宋代文人的生活何其精致。在这“四雅”当中,挂画(图1)最具有代表性。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收藏字画,一方面文人才子们确实爱好品鉴名画,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官宦子弟附庸风雅。
图 1 挂画
挂画,通俗来讲,就是将字画挂起来。文人墨客们往往将所收藏的名家字画悬挂于自家的宴客厅内,而一旦雅集召开,则拿出自己的藏品,悬挂于一众文人面前,相互品评鉴赏。挂画并非是官宦人家的特权,普通的市井百姓之家也喜欢挂画。可见,挂画并非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彰显。甚至有的小吃店把挂画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饭馆内挂上一幅名画,以此来吸引食客。画作中的内容不一而足,有风景、有诗词,更不乏人物肖像。宋代名人中喜欢在家里挂肖像图的比比皆是,如我们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就喜欢在家里挂肖像图。而这图中所画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苏轼本人。在《梦华录》这部电视剧中,画作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大要素。
在《梦华录》中,我们会发现,剧中很多屋内陈设的背景镜头里都出现过古画,像赵盼儿拿着的那幅徐熙的《鹤竹图》,另一幅是同场景中悬挂的《玉堂富贵图》。还有一幅在前几集中就早早地出现过,即是在半遮面(店名)大厅里挂着的《雪竹图》。另外,还有两幅名家巨作,都是宋画中的顶级名作,一幅是在高观察背后墙上三张立轴最右边的一幅——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另一幅可能是中国山水画中分量最重的一张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出现在第一集钱塘的茶坊里,北宋范宽的《谿(xī)山行旅图》。
《梦华录》中的宋瓷尽得风流
在热播古装剧《梦华录》中,女主赵盼儿珍藏的9件茶盏,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来茶楼品茶。历史上,宋瓷将宋人极简和留白的美学运用到极致,定窑(图2)、汝窑(图3)、官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图4)等名窑出品,成为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当年名窑众多,各以其独有的样貌饮誉天下,又以其卓越的品质为远近取法。
图2 刻花白瓷净瓶(定窑)
图4 青瓷双耳瓶(龙泉窑)
定窑的代表性窑场位于今天河北省曲阳县,从晚唐开始,这里就以烧造白瓷著称。在北宋早期,定窑白瓷若带装饰,手法多用刻划花,此后则常为印花。到了北宋中期,碗盘类器物的覆烧方法得以发明。这虽然大大提高了窑炉的装烧量,但却导致碗盘的口沿因无釉而显得毛涩且不便使用。对此,宋人用金、银、铜的薄片包镶口沿,以此加以补救。这种手法很古老,两汉时代称“釦”,晚唐五代名“稜”。此后,定窑白瓷的入贡被汝窑青瓷取代。汝窑位于今日河南省宝丰县,其产品以印花和刻花的青瓷为主,主要在北宋晚期承命烧造入贡的器物。入贡的汝瓷以小型器物居多,胎体细腻,釉色天青,温润如玉,造型典雅,有些还模仿古代青铜器。器物绝少施加装饰,但有细小的开片。
依据宋人的说法,定窑白瓷的入贡之所以会被汝窑青瓷所取代,主要是由于其口沿毛涩,不便使用。不过,考虑到宋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倾向,定窑被汝窑替代应当还有审美方面的考量。定瓷固然造型洗练,装饰雅致,但器表带有花纹,作品也欠素静。此外,定窑白瓷因需要“加釦”,进一步引申出了材料和色彩的对比,有碍和谐、美观。而汝瓷迥然异趣,不带装饰,器表同质同色,其艺术效果格外的和谐、静谧,与宋人的审美趣味更加契合。但汝窑、官窑都属于青瓷系列,在当年的青瓷里,还有龙泉青瓷备受赞扬。在官窑的影响下,在南宋晚期龙泉青瓷形成特色。其典型作品薄胎厚釉,釉质如玉,将青釉之美发挥到极致。精品龙泉青瓷同样不尚装饰,甚至舍弃了开片,令器表一派纯净。曾有唐代文人以诗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足见龙泉青瓷深得三昧。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汝窑贡献可谓非常巨大。第一,汝窑拓展了新材料。公元1114年,汝州发现了玛瑙矿。此后,入贡的汝瓷便以粉碎的玛瑙为釉,令釉面呈现出玉的质感。第二,汝窑的艺术境界更进一步。汝瓷表面有细小开片,这种开片指的是瓷釉中的裂纹,主要因胎釉收缩率不同,在焙烧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这本是陶瓷的一种缺陷,但因汝窑开片的纹理别致,创造性地化缺陷为美,使之成为沿用至今、颇受推崇的人为装饰。第三,创造新的审美标准。以前的上品陶瓷离不开装饰,但汝窑则省去花纹,把美荟萃于如玉的质感、美妙的釉色和典雅的造型。这对于中国陶瓷乃至日后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北宋末年开始,宋朝在都城设置了官窑。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官窑窑址目前尚未找到,而南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两个官窑窑址已经被发现。与汝瓷比较,官窑作品虽然在胎釉两方面都有变化,但是艺术追求全然相同。造型古雅,器表无装饰,开片依然存在,釉质依然如玉。汝窑如玉,主要依靠玛瑙做釉,但在靖康之变后,汝州已成金朝国土,想要再取玛瑙做釉,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官窑匠师便开发出石灰碱釉,以反复施釉的办法,令釉层极厚,同样获取了如玉的效果。
综上所述,两宋陶瓷艺术的发展,以北宋末年的徽宗时代为极重要时期,汝窑入贡和官窑启动都在此时,宋瓷的独特时代风貌也在此时形成。从入贡的汝窑器物开始,宋瓷全力营造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精工细作、手段高明,但绝不炫耀技巧,期望以其平实的外表增加作品的亲和力,可谓淡中见浓、浅中显深、平中寓奇。宋瓷是充和宁静的典范,周身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虽不沉雄,但极幽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瓷的这种风范可谓具有永恒魅力的优雅楷模。
《梦华录》中引人瞩目的茶文化
《梦华录》从精良的服装、化妆、道具、制景等方面展现了北宋风韵和迷人的市井烟火气,而剧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茶文化,饮茶环境、饮茶方式、茶具和各色茶点,引起了许多爱茶人士对宋代人雅致生活的向往。宋代饮茶之风盛行,开茶坊的赵盼儿精通茶艺,故事开篇就展现了她一套行云流水的倒茶功夫。像剧中赵盼儿等人,在与同行茶汤巷的斗茶比赛中,并无绝对实力的碾压,最终却以独一无二的手艺风味胜出。
剧中赵盼儿等人的斗茶情节,从点茶(图5)的输赢标准到惊艳的茶百戏,都让人把更多目光转移到两宋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北宋蔡襄《茶录》有云:“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北宋陶穀(gǔ)《清异录》也云:“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均将北宋时期的斗茶之风进行了绝妙的描述,令人读后顿觉茶香扑鼻,沁人心扉。
图5 点茶
在北宋,茶百戏又称“水丹青”,是用清水使茶汤变图案的技艺。始见于唐代,在宋朝发展至巅峰,将热水倒入装有细密茶粉的碗中,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击拂茶汤,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再用泡沫作画的一种技艺。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特别适于表现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花鸟图案,供茶客观赏、品饮、体验。
电视剧《梦华录》中出现了多种茶叶,茶坊客人点单率最高的“谢源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省婺源县)。此外,古意清雅的“青凤髓”、上好细嫩的“双井白芽茶”、年产仅10两(今制约500克)的“灵隐佛茶”,都是诸多茶客们的心头之爱。品茶时,配上各类果子,如梨条桃圈、碧涧豆儿糕、雕花蜜饯、越梅蜜饯、鲜花团子等,更能体现其滋味。
剧中半遮面茶馆掌柜赵盼儿从茶道、茶点的精致和风雅方面下功夫,设计出很多形态独特,且色香味俱全的糕点,起名曰“春水生、晚更红、笑春风”,并有东京教坊琵琶色教头伴乐,正迎合了宋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雅趣,吸引了大量客流,一时名噪东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定位和营销的成功。赵盼儿的茶坊分作两处,楼下卖便宜的散茶吸引大众,增加流量。楼上受众定位为文人雅客,进一步优化产品(点茶、茶百戏、精美果子等),让文人到店后有一种归属感。为吸引大众,赵盼儿还在点茶的茶艺过程中加入舞蹈展示等,增加了仪式感和氛围感。“繁华梦归处,热茶待良人。”今人在观剧时,不妨随着剧中的一筏轻舟,沉进宋朝都市的繁华里,去体验品茗独特的魅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