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首现高考对生物学教学的启发
2022-10-20广东省韶关市广东北江中学袁细清
广东省韶关市广东北江中学 袁细清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贺竹梅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力量和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并且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健康增进、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疾病预防和治疗等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现代生物技术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与挑战。
通过生物学教学开展生命伦理学教育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识。本文以2022年高考生物广东卷中一道与生命伦理学直接相关的试题为例,阐述生命伦理学教育的意义以及其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启示,为今后加强高中阶段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使其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共鸣。
一、生命伦理学教育的意义
生命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方面,包括决定、行动、政策、法律,进行的系统研究。《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在中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基于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与生命伦理教育的要求高度吻合。过去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以升学结果为导向,弱化、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伦理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表现出自杀,伤害同学、家人等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等行为,因此对高中生开展生命伦理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在日常教学中,将生命伦理教育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念,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体自身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特别是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正确看待和把握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理解地球上的生命为什么需要和谐共处的内涵,生命伦理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基础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渗透生命伦理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现象并从生命伦理的视角树立生命观念,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达成。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观念。生物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医疗卫生、粮食危机等重大问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利用和改造生物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生命伦理学问题,而这些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相关的。因此,在中学阶段渗透生命伦理学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观念,当他们在面对生命伦理学问题时才会理性思考以及做出理性的决策,社会才会朝着更加符合人类所追求的生态文明的目标前行。
最后,对学生个人未来生活和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尊重、不伤害、行善、公平)是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品质,它不但是指导人们思考生命伦理问题的指南,而且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法宝,对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这对由于缺乏对生命伦理问题思考和生命伦理学原则指导,而导致的部分学生出现的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补充。当我们的下一代都具有生命伦理理念和较高道德修养时,未来社会发展才是可期且令人向往的。
二、生命伦理学首次进入高考试题
虽然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已大量渗透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如人教版必修1中关于在人工合成生命以及探究生命质量和生命潜力问题中涉及的科技伦理问题;必修2中关于马和驴杂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转基因动物所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等。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教师讲授到学生学习,都对这些生命伦理学教育的内容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学的考试中,生命伦理学内容首次出现在试题中,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将对生物学乃至科学教育中的伦理意识引导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对中学乃至大学的科技伦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试题信息】2022年的高考试题(广东生物卷)关于遗传病检测一题中,在题干中提到“为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该家庭成员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同时,在设问中,除了对发病风险和致病基因概率的计算外,还设置了“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应受到保护,避免基因歧视”的选项。
该题中有两处明显体现生命伦理学知识:一是在题干中指出基因检测是在基于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强调了生命伦理学四原则之尊重原则的重要内涵;二是基于生命伦理学理念教育而设置的选项,直接考查了学生对生命伦理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如果在基因检测信息没有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基因歧视的困扰,如升学、就业、保险的歧视等。
这次在高考题目中能直接考查生命伦理学知识,应该得益于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重视科技伦理教育,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要求。
生命伦理是在生命经过数十亿年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生命秩序,其实我们可以说,生命伦理无处不在。从图1可以看出,从基因表达、个体发育直到生态圈的所有生命现象无不体现这种有序性。
图1 反映所有生命现象中“生命伦理无处不在”的例解
纵观2022年高考试题,其实反映“生命伦理无处不在”现象的题目还是很多的,如广东生物卷第1题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第6题生态系统食物网和第20题荔枝园生态均映射出了生态伦理,第2题映射出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农业伦理,第9题所映射的是基因、蛋白、亚细胞结构间的生命秩序等。理科综合全国乙卷第5题群落中的动植物因资源、栖所、取食差异因而在不同空间“各安其位”所体现出来的生态秩序;第31题通过改进调查方法,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映射出爱护野生动物,保障动物福利的理念;第30题以家兔为实验对象所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和理综全国甲卷第38题对家畜(羊)进行良种繁育的一系列操作流程,无不渗透出科研人员在对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或良种繁育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科技伦理,均体现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教育素材。
三、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2022年广东生物卷中对生命伦理学考点设置的尝试,将对中学生物学教师更多的生命伦理学教育思考和教学活动起到一种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生命伦理学理念将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此,就如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生命伦理学教育,提出几点我们的思考,算是抛砖引玉,期待广大中学教师的参与和讨论。
(一)加强中学教师的生命伦理学修养是当务之急
融入生命伦理学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具体实施。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由于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主观的文化伦理意识,使得生命伦理学教育非常薄弱。现有的中学教师生命伦理学意识淡薄,相关知识较为薄弱,导致课堂上生命伦理教育缺位。只有提升教师自身的生命伦理学意识,开展生命伦理学教育才会成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才可能润物无声般地渗透生命伦理学理念教育。为此,我们认为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生命伦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建议相关部门通过举办相关的线上、线下培训、跟岗学习、专题讲座等,提升中学教师的生命伦理学修养和水平。
(二)深入挖掘教材丰富学生对生命伦理学的认识
生物学所涉及的生命科学、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基因工程等内容,为生命伦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在“细胞生命历程”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细胞的生命历程可延伸至个体的生老病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珍惜和尊重生命的人生态度。又如,教师在《人类遗传病》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呈现不同年龄妇女生育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时,提问学生35岁以上孕妇必须进行产前诊断的理由、社会意义等,让学生基于数据和遗传学原理进行分析与思考,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帮助学生树立优生优育意识和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与社会的联系”等栏目的内容涉及健康生活、疾病预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遗传育种、胚胎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生态伦理道德等,它们在承担不同教学功能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教育价值。
例如,在开展《免疫失调》的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栏目“HIV与艾滋病”这一社会议题,引导学生探讨国家是否有义务向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个人是否有义务改变自己不安全的性行为,我们是否有义务援助而不歧视艾滋病患者等热点问题,通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和关爱艾滋病患者、尊重个人隐私等理念。又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一节内容时,通过投影青藏铁路路基上专供野生动物行走的涵洞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国家为什么要不惜增加建设成本去大量搭建此类涵洞,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是否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人类为什么要树立与动植物平等相处的生命理念等。通过此类问题的探讨,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论,避免单纯从人类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来认识和改造自然,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
(三)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生命伦理教育体验
生命伦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培养,它有别于单纯的生物学知识教育,因此传统的讲授课型并不能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各种生命伦理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生命伦理教育的体验,教师应将社会热点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并且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生命伦理的触摸感和体验感,从而让学生关注生命、理解生命、正确对待生命。例如,在《特异性免疫》这一节的教学中,把新冠肺炎防治这一社会议题引入课堂,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构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模型,渗透稳态与平衡观,利用角色扮演让不同的学习小组代表不同的“国家”分别阐述各自的抗疫理念、措施和策略,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所采用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中渗透出来的众生平等这一重要的生命伦理思想。又如,在讲授“关注生殖性克隆人”这一社会性议题的过程中,采取辩论的形式,围绕人伦关系、克隆人对现有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的冲击、人类的尊严、生物的生殖方式进化等议题展开辩论,对生殖性克隆人面临的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领会在合规前提下开展治疗性克隆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辩论与交锋,帮助学生在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认同并理解我国政府的“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引导学生在面对社会性议题时,理性、负责任地参加讨论,增强他们对生命伦理教育的体验感。
(四)参与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养成正确生命伦理观
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生命伦理素养的有效举措,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鼓励学生到养老院、长者公寓、社会救助中心等机构做志愿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会如何平等、善意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既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如何善待生命,落实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还可以发掘更深层次的生命伦理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生命伦理学的思想去思考现实生活和网络中的事件。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达到了培养人的目的,这样的人才会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