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队伍建设与管理探究
2022-10-20张小燕王斌斌
张小燕 王斌斌
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团委,广东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保健办,广东广州 5105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害,政府强有力地为助力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公立医院占据了支援湖北医疗机构的大半,是支援工作的主力军[2-3]。
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对内加强防控,对外医疗资源输出的双重责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整个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成效[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 年颁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0 年版)》中,对三级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承担医疗救援和防控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了三级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5]。面对频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公立医院应急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公立医院应急能力,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1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应急医疗队伍建设现状
1.1 应急医疗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医疗人力资源上配备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到2020 年,我国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人数分别为2.88、3.40 人;医护比为1∶1.18,在数量及比例配置上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6]。加之公立医院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同时承担着繁重教学、科研任务,人员紧缺、工作负荷量大,医护人员在数量及结构配置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传染病救治密切相关的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发热门诊、检验科等科室,在抽调支援人员后,更是人手不足,其他未受过传染病防治、应急救护培训的医护人员受专业、工作经验限制难以短时间内从事传染病救治工作[7],替补梯度缺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立医院应急处置能力。与此同时,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应急医疗队伍组建多以临床医生、护士为主,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感控管理、心理疏导等公共卫生专业医疗技术人员,应急团队结构不完善,难以应对更为复杂公共卫生事件。
1.2 应急医疗队伍专业性不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未知性和危险性,医疗处置需要复合型的应急医疗卫生人员,然而目前我国对现场决策、组织、调查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丰富实战经验能力的全能型专业应急人才非常稀缺[8],存在部分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由非公共卫生专业的管理人员或医护人员担任的现象[9]。且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过于专科化,虽然预防医学等公共卫生课程是每一位医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及专业应急技能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医护人员未能充分掌握系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10]。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务人员能够主动积极投入疫情防控战斗,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公共卫生管理和应急知识技能,不了解参与防治工作的相关注意事项,部分医护人员存在缺乏自我防护能力,在面临心理压力时无法有效自我调节等问题[11],应急医疗队伍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1.3 缺乏统一组织架构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公立医院能及时响应国家及卫健委号召,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临时办公室、指挥部等管理小组,紧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中的人员调度、防治方案制订等突发问题。我院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对中,及时响应号召,成立了由医务部门牵头,多科室协作的新型冠状病肺炎病毒疫情指挥小组,但是由于管理小组为临时召集组建,前期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合作处理经验,导致医务管理、感染管理、护理、后勤等部门分工不明确,导致应急医疗人员多头管理、任务冲突、应急救援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频发,协调困难和决策拖延的问题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前期也多有反映[12]。
1.4 应急医疗队伍物资配备不全
充足的物资配备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医疗队伍有效开展应急救援服务的有效前提和保障[13],在经历2003 年非典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公立医院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建设有所提升,但是经过较长一段平静期后,公立医院应急物资储备意识上又进入了松懈期。以我院为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前,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虽然存储了一定应急储备物资,但是缺乏日常维护、更新,部分已处于年久失修、已过保质期等不能使用状态,口罩、防护服、呼吸机、负压救护车、消毒剂等各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储备不充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急医疗队伍物资配备不齐全将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14],这是应急医疗队伍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 公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
笔者所在单位为广东省广州市公立三甲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定点单位,通过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过程中医院应急医疗队伍建设经验,走访了解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应急医疗队伍建设情况,提出以下应急医疗队伍建设模式构想。
2.1 建立统一领导架构
统一的领导架构是高效组织应急医疗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和保障,能够发挥统合协调、多元参与的优势,有效杜绝“多龙治水”现象[15]。公立医院可探索搭建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心,下设专家指导组、医疗物资调配组、感染管理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信息技术支持组、人力资源调配组、社会资源对接组等管理小组,明确各组职能,并形成规范性组织架构文件。充分发挥各类传染病、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协调医院各管理部门人员高效开展行动。
2.2 科学设置应急医疗队伍岗位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医疗卫生人员资源严重不足,完成常规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很难再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激增的医疗卫生人员需求。立足该现状,公立医院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应以梯队式、结构化设置为主,能够灵活调整、调度。因此,对外,可建立以多学科协作、医护技人员合理配比的应急支援医疗队伍,能够以团队形式开展应急医疗救援服务,随时准备响应需求开展支援;对内,搭建以专科为特色的多梯队后备应急医疗队伍,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易出现医疗需求骤增的重症医学科、传染科、急诊、发热门诊、呼吸科等科室医护人员的有效补充。梯队化应急医疗队伍建设能够实现虽常态下有岗无人,而一旦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立即应岗配人,迅速形成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应急团队。
图1 应急医疗队伍管理组织及岗位设置架构图
2.3 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和流程
应急预案的制订是应急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16],公立医院应该制订并完善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物资调配、紧急疏散患者和应急医疗队员替换等各类应急预案,加强不同类型预案之间的衔接,在应急医疗队员中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17]。理顺并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置流程,进一步规范应急医疗队员开展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中防护设备使用、标本采集运送、职业暴露、消毒等医疗处置流程,提高医疗队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高效性和规范性。
2.4 加强应急医疗队员培训
公立医院可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和应急管理机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战经验,搭建固定、规范化的培训基地。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应急医疗队伍培训课程,注重加强专业医疗救援、传染病防控、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急救知识、自我防护知识等应急理论培训,加强医疗器械使用、患者分级诊治护理、医疗废物处理、消毒隔离等工作内容流程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救援场景模拟、突发传染疾病演练等实践操作练习,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应急医疗队伍培养体系[18]。建立并完善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培训效果反馈意见,持续改进,提高应急医疗队伍培训质量。
2.5 完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制度
公立医院应制订并完善应急医疗队伍物资配备保障方案和保障制度,分级、分类制订不同岗位应急医疗队员防护要求和防护标准,最终形成标准化的应急医疗物资清单[19]。可探索实行储备物资定期轮换制度,更换下来的物资不丢弃,用于日常的应急演练[20],有效节约资源的同时,保证应急医疗物资使用效率最大化。明确应急医疗物资管理主体和使用流程,规范应急医疗队伍配备物资使用。加强与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联动,实现日常应急物资信息的动态更新、库存不足及时提醒及应急状态下物资的有效调度。
2.6 完善应急医疗队员激励和保障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工作具有一定危害性,传染病、事故灾害、恶劣环境给应急医疗队员带来潜在的生命和健康威胁,公立医院需进一步完善应急医疗队员保障机制,可探索通过在应急医疗队工作期间统一为医疗队员购买意外险、健康险等保险,加强对应急医疗队员的人身、健康保障;建立救援期间定期健康和心理监测、救援工作后统一查体等保障机制,保障应急医疗队员工作期间身体和心理健康。通过将平常训练时间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给予适当职称和职务晋升的优待等激励措施,调动应急医疗队员参与培训和救援工作的积极性。
3 应急医疗队伍长效行动实施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一般分为征兆期、爆发期、延续期和恢复期4 个阶段[21],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和管理是项需长期坚持和投入的工作,建立应急医疗队伍长效行动实施方案,才能保障应急医疗队伍常态化开展行动,有效发挥应急医疗队伍专业力量。
3.1 征兆期
公立医院要做好日常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工作,完善预警和处置制度,发挥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前哨作用[22]。加强应急医疗队伍的日常培训及演练工作,提升应急医疗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周边社区、学校合作,经常性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宣讲、培训服务,提升社会大众应急能力。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第一道防线[23],公立医院可探索依托自身“医联体”建设,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联动机制,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反应和康复等工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处置能力。
3.2 事件爆发期
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心,明确应急行动方案及部门任务分工。按照应急医疗队伍建设架构,组建应急医疗梯队,清点人员在岗在位情况,及时补充空缺岗位,确保重点岗位医疗秩序正常。盘点应急医疗队伍配备物资库存,做好物资补充和更换。及时编制公共卫生事件防御手册,加强宣传,缓解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恐慌。加强院感指导和监督,做好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保障医疗质量。
3.3 事件延续期
根据现实情况及需求,及时调整应急医疗队伍架构、梯队。根据特定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要求,查缺补漏,加强应急医疗队伍专业救援能力培训,提升医疗队员应对能力。重视延续时期医疗队员心理健康的追踪管理[24],加强应急医疗队员心理建设。进一步完善院感和医疗救治方案,做好就诊患者分类分级管理,保障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治疗的重大疾病患者和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服务需求,保障院区门诊、住院、检查等常规医疗服务有序开展。
3.4 事件恢复期
恢复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恢复、改进、再完善阶段[25],此时应及时总结经验,整理队伍上岗情况,进一步吸收补充新鲜血液,做好应急医疗队员激励政策落实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关注重点应急学科的人才梯队搭建[26]。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管理研究工作,进一步丰富理论研究基础。推广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与其他高校及医院建立应急医疗服务联盟,搭建统一指挥及行动平台,形成应急医疗救治服务合力。慈善组织具有民间性、志愿性、公共性、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物资筹集、社工专业服务、心理辅导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和医疗机构覆盖面的不足[27]。公立医院应进一步加强与民间应急救援队伍和其他社会慈善组织的合作,吸收社会人力和资金资源,拓宽应急医疗救治内容和范围,形成社会救治合力,发挥应急医疗队伍在提升全社会应急处置能力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对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害,目前为止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然无法准确地预测或避免其带来的损害。公立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主要力量,更是事件早发现的关键环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未知的灾害,公立医院应主动强化自身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态化管理和非常态管理[28],提高自身应急能力,筑牢全民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