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建设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的思考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

2022-10-20刘玮郑竹安徐飞林鑫焱耿龙伟

时代汽车 2022年20期
关键词:盐城汽车产业校企

刘玮 郑竹安 徐飞 林鑫焱 耿龙伟

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盐城市 224051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布局之一,是提升国家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汽车产业人才的紧缺领域也将从传统燃油车逐步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转变。盐城作为江苏省汽车产业的主战场,始终把大力实施“一部车”战略工程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传统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车多元化发展。在此背景下,盐城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符合当今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和开展未来汽车产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已迫在眉睫。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文件精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基于新工科理念,与产业趋势相结合,面向产业链、应用链和创新链,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与江苏悦达汽车集团多年合作的工作实际,梳理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现实困境,提出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路,阐述产业学院重点建设内容,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 政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

盐城工学院自2013 年与江苏悦达汽车集团成立汽车工程学院、盐城悦达汽车学院(合署)以来,坚持走产教融合道路,是深化校企合作,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匹配问题的创新之举。这种协同育人模式与传统教育相比,尚处于探索期,虽然有所收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和优化:

1.1 需要解决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在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能源和智能联运车辆被列为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在这种背景下,智能化、网络化的汽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仍以传统内燃机车为主,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为辅,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汽车产业转型和汽车产品升级的迫切需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以支持和促进汽车产业发展为行动起点,面向盐城市各地区现代产业的需求进行规划布局,具有学院专业优势,融合盐城工学院,江苏悦达汽车集团利用各种资源,建设符合长三角地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专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工业学院将生产链和专业群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趋势不紧密结合的问题。

1.2 需要解决课程内容与合作企业岗位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

课程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课程设置入手,整合企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目前,工业和技术要求的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融入最有效的课程要求的行业,和课程的内容要求的工业和技术不是及时的与实际的工作发展,与时俱进。在实践教学方面,企业生产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沟通机制、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因此,有必要通过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的建设,解决课程内容与合作企业岗位深度整合不足的问题。

1.3 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困难与师资交流不畅的问题

高水平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建设由校企合作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应用型大学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地理位置和平台的限制,盐城工学院在车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薪酬限制,江苏悦达集团在吸引博士学位人才方面也存在很大困难。工业学院建设以来,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任务的承担、课程设计等方面做得不够,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弥补教师的不足,从而实现课堂知识与工作需求的零距离连接。所以我需要通过汽车工业学院的智能化建设,培养一批“理论纯、技能强”的高素质、宽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坚持“不为所有人所用,但求用为用”的原则,运用证书锻炼,项目合作,灵活引进科技人才研发方式,引进企业优秀技术骨干开展工作,邀请企业专业领导、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困难、教师沟通不畅的问题。

2 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建议和思考

盐城工学院拟与江苏悦达汽车集团和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方共建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以“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7 项任务,根据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1)目前,地方政府不积极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而是共同建设产业大学,为地方经济服务。他们的很多政策作为引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途径,一定程度上大学的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可以加强政策文件和规则的罩面不足,因此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很难革新和开拓。目前,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缺乏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支持、政府保障体系和专项监管机制。政府对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运营的支持逐渐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业界教育一体化企业的政策和救济措施相结合,工业大学和大学的建设合作企业减税,并符合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给予优惠贷款。这将促使企业积极投资建设行业大学,使学校和企业都能获得利益。行业协会还可以组织高校与企业积极沟通和交流,搭建合作平台,引导企业进入高校教学过程,使高校为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

2)高校和企业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建设工业院校,但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与高校追求教学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企业推荐高职称、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是“干货”,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然而,工程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往往不足,导致企业技术人员对信息输出的接收率较低,学习效果有待提高。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一定的资源,科学合理地定位自身,参与办学,提升自身利益和价值,将自身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以投资者的身份共同管理高校。高校可以为企业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3)校企合作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环节都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以招生为目的的短期协议。这种合作没有深入到高校的办学理念上。双方无法实现合作的同频共振,这也长期制约着人才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随着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学生在面临选择时犹豫不决,充满了担忧。如果没有很大的优先努力,学生就不会做出草率的选择和冒险的选择。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协商校企合作,培养全面的人才,拓宽办学过程中的合作形式,尝试采用股份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企业可以通过生产环境、行业经验、技术掌握等优势,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专业选择更加多元化。

3 智能汽车产业学院重点建设内容

为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让高校提升培养质量,让企业招引对口人才,让地方经济稳步提升,达到三方共赢的状态,才是建设智能汽车产业学院的初衷。在这种多元化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克服上述合作困境,产业学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3.1 共建智能汽车产业学院

根据盐城地区新能源和智能互联汽车的就业需求,与江苏悦达汽车集团和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了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一方面,来自行业、企业和高校的专家积极参与到工业院校建设、人才培养项目、模块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等的论证和评估,以适应区域汽车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并将课程的开发融入行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实施“系统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学校专业教师双向流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3.2 协同完善课程体系

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自动车专业群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车间位置的教育资源库和云平台课程。综合企业标准建设,分解高质量核心示范驱动课程和重点难学知识点、教育状况模块微课,提高教学内容目标,实现教学流程与生产流程的整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逐步形成工作经验和职业素质。依靠专业教育资源,深化学院学分制改革,推进反转授课和教学考试认证制度的分离。

3.3 建设公共实训中心

建设集汽车电控技术、新节能技术、智能网络化汽车技术应用培训、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培训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培训中心,汽车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平台及公益科普活动,兼顾实验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技能竞赛、技术测试培训标准制定和科普宣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做真实的项目来提高实践能力。

3.4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岗位群需求为标准,建立“4+3+1”的精准人才培养模式。“4”指在1-4 学期内以学院培养方案为主、产业参与为辅,主要为通识教育、基础教学的实施阶段。“3”指在5- 7 学期内执行产业培养方案,开展项目制教学。“1”指在第8 学期中,学生要到企业顶岗实习。注重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两个需求”,构建“大一、大二选专业,大三、大四选职业”的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次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大一选类型、强基础;大二选方向、定模块;大三选平台、强实践;大四强就业、促创业”。优化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了由兴趣向专业的过渡、由专业向职业的转变、由就业向创业的转型,培养路径与学生志向精准对接起来。

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群体需求为标准的“4+3+1”精准人才培养模式。“4”为1-4 个学期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学实施阶段,以学院培训计划为主,行业参与为辅。“3”是指在5-7 个学期内实施行业培训计划和项目化教学。“1”表示在第八学期,学生将去企业实习。注重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两个需求”,构建“大一、大二选专业,大三、大四选职业”的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个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大一选类型、强基础;大二选方向、定模块;大三选平台、强实践;大四强就业、促创业”。优化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从兴趣到专业、从专业到职业、从就业到创业的过渡。培训路径与学员的志向准确对接。

3.5 完善各项体制机制

加强高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调,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结构,把教、工、学三大系统的管理纳入管理体系,选择行业专家留校校企合作。行业专家不仅要了解行业前沿趋势,还要学习教育管理,寻找和协调企业融合教育的方式,参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形成学校管理一体化局面。完善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与汽车企业在汽车工程专业教育领域的协同教育平台和联合培养机制,加强汽车行业工程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对接,实现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就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4 总结

建设智能汽车工业学院,实现长三角汽车工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已成为盐城工学院下汽车工程学院的必然之选。在此背景下,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理念,从建设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可为汽车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盐城汽车产业校企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常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台湾蝴蝶兰:绽放盐城滨海 助力乡村振兴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透鲜的盐城话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