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与道路交通安全技术课程德育实践融合研究
2022-10-20陈茂源张丽珍孙辉
陈茂源 张丽珍 孙辉
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4100
1 概述
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已有3 年,中华民族在这场抗疫持久战中展现了舍生忘死、举国同心的伟大斗志,发扬了生命至上、命运与共、尊重科学的崇高精神。这一伟大的抗疫精神应该成为专业课堂上极佳的德育素材。在这一特殊时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生命至上的信念。本文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抗疫精神与德育实践、专业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李强发现了腐朽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作风影响,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建设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张蕴提出高校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相互协助共同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董娅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对大学生德育实践考评体系进行了探究。饶巧颖认为抗疫精神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素材,从跨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了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德育实践体系的途径。卢意提出了应该将抗疫精神和大学生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相融合,发挥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上述研究表明,高校专业课程展开德育实践教学对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道路交通安全技术课程开展德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应该包括德育目标。以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为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服务、基层安全监督管理等工作,懂知识、会操作、高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据课程标准,道路交通安全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学生应当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做对社会有益之人。所以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学科教育的硬性指标、显性指标,同时还应完成德育实践的柔性指标、隐形指标,发挥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和立德树人的协同作用。
3 抗疫精神与道路交通安全技术课程德育实践教学的融合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课程德育实践教学过程,本文以驾驶员的安全管理为例进行德育实践教学展示。课堂按照情境引入、布置任务、任务实施、总结与评价四个阶段组织教学,其中,布置任务分为四个子任务:驾驶员的生理特性、驾驶员的心理特性、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驾驶员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掌握课程内容。
2021 年,全市交通行业共发生各类亡人事故116 起、死亡139 人,其中道路运输领域发生亡人事故70 起,死亡91 人。交通安全形势同比去年有所好转,但依然不容乐观。交通参与者、道路、车辆是构成交通环境的三个重要因素。交通参与者是道路交通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道路和车辆都是为人服务的,车辆供人驾驶和乘坐,道路供人员和车辆的行驶。所以,交通参与者是保证交通安全的重点和核心。据研究表明,在以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大多数是驾驶员的原因引起的,而驾驶员行车安全又受到其生理特性、心理状态的支配。所以,要研究驾驶员的安全管理,要从其身体状态和心理特性等方面入手。
课程开始以年度交通安全统计数据和“万州22 路公交车坠河事件”新闻视频案例引出本次课任务,以本市交通安全数据和身边案例结合抗疫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课中分为四个子任务展开教学。
3.1 驾驶员的生理特性
抗疫精神体现在尊重科学,立足实际,尊重规律。结合情景导入“万州22 路公交车坠河事件”案例,在本案例中,经过警方调查发现,事发当天及前几日驾驶员生活轨迹无异常,未饮酒,身体状态正常。提问同学“驾驶员的哪些生理特性会影响到行车安全呢?哪些人员生理上不适合开车或者在哪些特殊时期不适合开车”,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和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积极性。
重点分析疲劳及有害刺激物(饮酒)对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影响。通过罗列统计数据:疲劳驾驶易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为深夜(24时至2 时)、凌晨(4 时至6 时)或午后(11时至13 时)。引出人在疲劳时生理感受上容易迟钝,肌肉麻木,动作不协。心理感受上注意力很难集中,判断力下降、反应迟缓、情绪容易不稳定。学以致用,提醒同学们立足实际,尊重科学。平时要多注意休息,合理安排行程,掌握自身生理规律之后,在这些易疲劳的特殊时段更应该做好充足准备、劳逸结合以避免因疲劳瞌睡而发生事故。
3.2 驾驶员的心理特性
抗疫精神体现在勇于担当,舍己为人。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不存在长相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当然也不会有心理活动完全一致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研究驾驶员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特征及这些特征对其驾驶活动、驾驶习惯所造成的影响,是使驾驶员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驾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规律,以便更加安全、有效地从事驾驶活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交通安全、勇于担当、不断强化心理素质。
同时结合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驾驶员有哪些个性心理特征,掌握驾驶员性格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在本案例中,某乘客与正在行车途中的驾驶员发生口角,两次动手攻击公交车驾驶员,其行为严重威胁到车辆行驶安全,公交车驾驶员遭受到攻击后,应该意识到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进行反击必定会影响到行车稳定性,危害驾驶安全,但是其未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来确保行车安全,将掌握方向盘的一只手放开,对该乘客进行还击,后又用手臂阻挡该乘客的再次攻击,与该乘客发生抓扯。驾驶员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职业规定。在公交车行驶在长江二桥的过程中,驾驶员与乘客之间的互殴行为最终导致了车辆失控,与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之后,坠入江中,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事故。驾驶员的注意力、情绪、情感、性格和驾驶安全息息相关。在以往的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与处理大多会从道路环境、车辆运行故障、驾驶员的技术、车辆的使用管理、驾驶员身体疾病、是否饮酒醉酒、是否疲劳驾驶等方面考虑,虽然也会结合驾驶员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但是大部分都归咎于驾驶员疏忽大意的心理或者是侥幸心理,但这些心理因素常常是无法控制和预料的,也就自然不容易采取预防措施。在本案例中,驾驶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行为明显不是无辜和无责的。在这次事故后,我们应该想到,如何对驾驶员遇到突发事情的言行态度或反应措施进行心理行为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发生时候驾驶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公交车运营公司的角度去寻求一些改善管理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的驾驶员在经过类似情景的模拟训练之后,能够熟练应对这类乘客闹事的情况,也许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同时,在本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司乘双方,只要一方冷静,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都不至于发生危险。以此启发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尽可能地换位思考、勇于担当,舍己为人,倾听别人的需求。
3.3 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抗疫精神体现在生命至上,命运与共。驾驶员的可靠性取决于三组因素:1、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2、个性与感受交通情报的特性。3、在动态交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以前面子任务中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驾驶员的感知特性、反应特性、操作特性等。
通过图片展示一部分的视错觉现象,比如菲克错觉、冯特错觉等引导学生思考:视觉在感知到事物时,在一定背景或者参照之下会发生偏差,产生视错觉。而人的知觉又可以对感知到的事物作有意或无意的推论性解读,在某些时候可能引发与原始真相发生偏移的错误认知。由此,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待事物要全面、客观,不要等到品尝了视错觉的苦涩之后才悔悟。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应谨慎、细致、三思而后行。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做出误判,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情景导入的案例,我们还应该看出,我们的公共出行安全意识还很薄弱,我们对风险的辨别和判断能力有所欠缺。这类型事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危险的无知,缺乏正确、敏锐的判断、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在悲剧发生后,人人都可以说出前因后果,但实际上,悲剧来临那一刻往往没人警觉。比如本案中的肇事乘客,她不会意识到她的行为会让一车的人失去生命,而公交车中的其他成年人,也没人出来阻挡,也许他们都认为吵吵就消停了,车还会送他们安全到站。这不是麻痹和冷漠,如果确切地知道后果,相信没有人会选择等待和接受死亡。真正的原因是大家都没有正确地判断出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性、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此启发同学们在时刻保持警醒,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
3.4 驾驶员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最后子任务落脚于介绍驾驶员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让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并分组讨论“案例中的乘客刘某殴打司机的行为是否合法?她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并通过引入其它热点案例,比如“广州南站一名女子为赶回去上班,情绪激动,阻挠列车开动最终导致列车晚点7 分钟。一名留美博士在发现上错列车后,直接按下了列车的紧急制动阀,造成高铁列车紧急制动,导致高铁列车晚点六分钟。江西一名13 岁的少年在乘坐小轿车的过程中,站起身将上半身伸出车顶天窗,在小车通过高速路限高横杆时与限高杆发生碰撞当场死亡。”等案例。以此,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将规则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里。对规则敬畏,对生命负责,培养学生成为牢记规则、有法律意识的人。
3.5 总结与评价
最后,在总结与考核阶段,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模式,检验学习效果。通过学生自述和互评,考察其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责任感、使命感等德育培养目标,使德育培养目标纳入总结与评价之中。
4 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开展德育实践教学的建议
4.1 增强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
在新教师岗前培训、全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师德师风建设培训等过程中融入德育实践教学内容。增强教师将德育实践融入专业教学工作的意识。将学生品德表现纳入教师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标准中。同时将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等纳入学生的专业课学科学习考核评价。
4.2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技术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可以结合我国目前交通行业的安全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特别是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交通安全事件,交通安全技术研究成果、或者典型人物、模范事迹等以及相关的生活实践、科技应用、教学案例等,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使命感、责任感、规则意识、奉献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并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让学生能够自发思考,欣然接受。
4.3 提高课程德育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随着当今世界网络的发展,新一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他们更加习惯和喜欢从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他所看到的事情。也更容易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而不再轻易接受教师的权威解读。教师在课堂上所诠释道理观和价值取向时,学生却更倾向于作另类的、标新立异式的解读,从自己主观立场去阐述和表达他们所看到和所理解的事实,这种追求激情和自由的理念尽管有好的一面,比如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容易把品德教育与个人自由对立起来,形成不正之风。这就给专业教师的德育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对学生实行无死角的关注,了解社会发展最新动态,以及学生关注的新兴事物,使德育培养和学生生活和关注点息息相关,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结合实际生活提升说理的亲和性。德育实践不只局限于学术性,更应该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才能实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度的碰撞与交流,带领他们正确辨别网络世界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他们摒弃网络快餐文化带来的一些错误思潮。
4.4 注重教师队伍自身德才修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这一岗位,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授道理、塑造思想、塑造人的重任和使命。教师的一言一行、办事风格、甚至衣着打扮都会成为学生课后津津乐道的材料。这就对教师自身的德才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为师不尊的各种消息屡见不鲜,在学生心中和社会层面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了损害。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亟需加强教师的思想素质建设,以身作则,为学生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表率。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应注重自身学识修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不断增强自身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拥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过硬的教学水平,才能把知识讲的透彻,以透彻的真理使学生信服,与德育实践相辅相成,用真正强大的知识力量来引导和感染学生。
5 总结
本文以驾驶员的安全管理课题为案例,将抗疫精神与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德育实践教学相融合,挖掘了驾驶员的安全管理课题任务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专业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推动了抗疫精神在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融合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