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温度”地记录历史

2022-09-16冯诚

中国记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武汉稿件

□ 冯诚

2020年4月8日零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封城和76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斗争,英雄之城武汉终于迎来了“解封”时刻:水陆空离汉离鄂通道全面开启。《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以下简称《重启》)一稿全面生动、权威翔实地报道了这一重要历史性事件。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它也无可争议地收获了消息一等奖的最高荣誉。作为终评评委,我自然为这篇精品佳作投下了充满敬意的一票。

好作品自带流量。这篇消息播发后,先后被百余家媒体采用,互联网、新媒体浏览量累计破千万。究其原因,它回答了受众的欲知、应知、喜闻乐见。

好作品自有它的无可替代性。在评委眼中,这是一篇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好消息,它用908字的短短篇幅,巧妙地完成了举世关注的武汉抗疫斗争的宏大叙事。稿件告诉读者:虽然抗疫斗争尚未结束,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这正是2020年全国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关切,也是《重启》一稿的主题承载。

同行的检视如一面镜子。有媒体人称赞说,这篇报道兼具历史视角、全局高度、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讯社的特殊站位和视野。

消息的标题是它的眼睛,也是成就好稿的基础,有经验的记者绝不草率处之。《重启》一稿采取“两段式”标题法,将稿件的主题以前段式前置,引出稿件最重要的新闻点——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以“虚”引“实”,最大限度充盈信息量,鲜活、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武汉解封这一核心新闻事实。标题设置中“暂停”“重启”“解除”“管控”四个动词力透纸背,将抗疫斗争的惨烈、壮阔、坚守、决胜高度浓缩而又过程化展开,大大强化了文章主题的重大和事实的无可置疑。

“这是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人员凭健康‘绿码’安全流动。”稿件的导语评述结合,通过一句点明要义的评论式叙述和一句核心新闻事实的描述,并以准确平实的语言开篇,开宗明义、简明扼要,突出了新闻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倒金字塔”结构是重大新闻事件消息报道的常用手法。《重启》一稿导语之后,即点明新闻背景:“解封”是经过76天的举国拼搏、900多万人的顽强坚守所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接着以大量来自车站、码头、街巷、公园、早餐摊点等场所的“我在现场”多点描述,见事见人,有情有景,全方位地支撑起“重启”最硬核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现实场景、价值意义均高度凝练、真实记录,既符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规律,也多元化地呈现出新闻消息具备的丰富元素,做到了新闻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在做足了“我在现场”的文章后,作者顺应人们的阅读情绪,恰到好处地“逆锋起笔”,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和三个“人们不会忘记”的排比句,层次分明、简洁有力地链接出艰苦卓绝的抗疫历程。决策层的运筹擘画、白衣执甲的忘我牺牲、子弟兵的闻令而动、全国各地的鼎力驰援,江城市民的顾全大局、社会各界的万众一心……作品中仿佛正在澎湃着伟大抗疫斗争的磅礴力量。稿件在短短篇幅中,竟能展开这样纵深宏阔的画卷,此乃作者最具匠心的一笔。

之后,笔锋跳转,行文节奏加快,几个数据就铁证般诠释了当初以封城阻断疫情蔓延的经验和意义。最后,作者不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职责,客观描述抗疫斗争仍将面对的风险与问题,“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开城门’不等于‘开家门’”,引导和提醒人们胜利之时仍需保持清醒与冷静。

《重启》特别力求“短、实、新”,用一个个金子般的语句和细节来丰富消息写作。“九省通衢”的活力、长江大桥桥头奏出的“重启”交响曲……通过一个个具象化的符号,把细节感拉满,也让稿件更加具有质感和节奏,让新华社传统的通稿消息更加灵动、更接地气。“封一座城,护一国人”,这样既简洁有力又具有传播潜力的短句,画龙点睛,让稿件拥有了灵魂。整篇稿件句子短、节奏快、跳跃性强,保证了信息抵达受众的连贯性和植入性,句句如实锤落地,铿锵有声。

▲ 2020年4月7日,开启了灯光照明的武汉黄鹤楼(无人机照片)。当日,随着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进入倒计时,全市开启了城市景观照明,夜色中的武汉美不胜收。(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疫情是一场灾难,解封只标志阶段性胜利。《重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稿件调性拿捏十分得当。作为有经验负责任的记者,他们向受众讲述的是战胜灾难、走出阴霾的不易和欣慰,因此笔调始终是沉稳的、平实的、坚毅的,没有浅层次的喜气洋洋、也不渲染万众欢呼。

决定稿件调性、气质的是作者注入稿件的内在情感。阅读《重启》,你会从故事链中发现一条“有温度”有律动的情感线。

请看:“我们都对这一天期盼已久”,这是4月8日零时一位普通人驾车驶离武汉西大门时发自肺腑的心声;

“大街小巷中,有的市民‘过早’时一边等候那碗最爱的热干面,一边互道‘好久不见’”,这里有最普通却最有代表性、最地域且极具烟火气的情感表达,仿佛让人看到那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听到了久违的市井寒暄,市民们对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失而复得、来之不易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人们不会忘记,走过惊恐、焦灼、悲伤……在与疫魔的搏斗中,那些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人”“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刻也没退缩”……

消息笔墨精练、篇幅不长,但从导语中的“人员凭健康‘绿码’安全流动”,到“我们还将继续战斗”的结尾,全篇13个自然段中,11个直接写到人。解除管控是说事,稿件落脚是写人。普通人的镜头、生活化的场景,正如邹韬奋先生说过的,“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若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似的”。唯其如此,笔下的文字才会有温度、感动人。

“身入”方能深入,丰厚的一线积累才是孕育精品佳作的物质基础。3位作者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指挥或参与了新华社武汉抗疫一线报道的全过程。他们和江城人民一道,跨越冬与春,经历生与死,冒着巨大的未知危险,闯“红区”、入方舱、进社区,访病患,发出大量明辨是非、提振士气、鼓舞人心的抗疫报道,形成丰厚的采访积淀。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之际,记者又深入高速路口、机场、火车站多地直击现场,因而才有《重启》一稿写作时左右逢源、出手时冒热气、接地气、大而不空、活而不散的上好品相。

要成就一篇好作品,绝非撞大运;优秀的作品后面必然是优秀的记者。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总指挥、湖北分社社长唐卫彬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室常务副总编李鹏翔获得“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增援湖北的新华社国内部记者胡喆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把“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的崇高使命赋予那些心怀“国之大者”的媒体记者。

武汉“解封”是一个动态事件,或许有人认为写一条简讯足矣,或许有人说看看短视频就够了,或者有人照发个新闻发布会的通稿交差。但是,我要说,无论技术赋能使媒体形态、呈现方式、分发渠道如何五花八门,今天依然需要用文字记录和思考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写好文字消息,依然是媒体人的孜孜追求。

猜你喜欢

抗疫武汉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