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鸣、共振与共融:微纪录片《歌声里的追梦人》叙事特色探析

2022-10-20张伟玲

新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歌舞纪录片受众

○张伟玲

2021 年11 月8 日《歌声里的追梦人》在CCTV-4 中文国际频道正式播出。纪录片共12集,将“追梦人”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以“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作为故事的讲述中心与音乐背景来展现个人“小梦”如何铸就国家“大梦”,并揭示梦想实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中国人“个人梦”的成真,“个人梦”的成真也依赖于“国家梦”的保驾护航,《歌声里的追梦人》深刻地阐明了个人“小梦”与国家“大梦”之间的关系,并在叙事的过程中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一、共鸣:“中国梦”的宏大主题与“追梦人”的小切口叙事

《歌声里的追梦人》作为一部展现“中国梦”宏大主题的微纪录片在讲述“追梦人”逐梦的故事时通常以小切口为引入点,即从追梦人的个人视角出发,这既包括外在形象的刻画,又包括内在心理的解剖,采用自述与他述相结合的方式来泼墨出“中国梦”的宏大画卷。总结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微纪录片在拍摄的过程中采用了跟拍镜头记录追梦人的整个行为过程,其中尤为注重拍摄人物周围环境的细节,于无声处以小见大;其二,采用内聚焦的方式进行叙事,对追梦人的内心情感活动进行深刻的剖析,让受众充分领会到支撑追梦人不断前进的理想信念。内聚焦的叙事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了纪录片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使得叙事的脉络更为清晰,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跟拍镜头常用于展示拍摄主体的完整的行为过程,并介绍主体所行经的空间,是纪实语言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微纪录片采用跟拍的方式拍摄了多位追梦人,既有平凡人亦有杰出人物。在叙事的过程中往往以主体外在的纪实刻画为小切口,如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着手,以被拍摄者个人所在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为主要的画面呈现背景,这种拍摄方式较为真实地呈现了周围的环境。通过镜头捕捉到的细节映入受众的眼帘,往往让受众更能感受到被述故事背后巨大的情感力量与宏大主题。并且当这些情感和主题被注入到细节当中后,所有的叙事过程便有了中心,所有的人物行为便有了最为合理的理由,所有承载着追梦人理想信念的小物件便抽象成了一个个符号元素,它们凝聚着追梦人的人生力量,象征着追梦人的伟大精神,成为推动纪录片情节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七集《歌声里的追梦人——坚守》以张富清存放的富有年代感的皮箱为故事的切入点。破旧的外表、坏掉的锁头,这里面却收藏着赫赫战功与无比崇高的荣誉。一张张铺开的奖状、一枚枚生锈的奖章记录着这位老人的奋斗历程。真实镜头的记录,微小细节的刻画似乎都在讲述着那过往的峥嵘岁月,将观众拉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第一集《歌声里的追梦人——请放心吧祖国》跟拍了身处最为恶劣的环境守护祖国一片安宁的战士们。从他们干裂的嘴唇到向上攀爬的背影,从视频中家人的问候到铮铮铁骨的寸寸柔情,他们的那份执着坚守与忠贞不贰无不体现着伟大的爱国情怀,而这些镜头正是为了展现他们个人小梦与中国梦的碰撞——从护我小家到卫我中华,守护着这片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微纪录片在讲述这些为国家安定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故事时,通过小物件的展示和一些易于忽视的细节向观众们娓娓道来。

微纪录片还采用了内聚焦的方式进行叙事。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聚焦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第二类为内聚焦叙事,第三类为外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又分为三类即固定式、不定式和多重式。该微纪录片主要是采用了多重式内聚焦叙事方法。多重内聚焦型是内聚焦叙事中最经典的类型,因为是拥有多个叙述者的多重聚焦。多重聚焦中自叙与他叙的多角度叙事体现在片中的解说词既有每集关键追梦人即主角配合画面进行解说,又有其他的叙述者即见证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事件内容进行阐述。这种叙事模式一方面增加了事件本身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受众从多个角度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三集《歌声里的追梦人——蜀道向天开》由阿布洛哈村的一个小女孩阿力么非吉进行解说。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所在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仿佛受众在面对面地倾听一般,既拉近了距离又给受众带来一种由衷的亲切感。此外,该纪录片里还采访了四川路桥建设者赵静、阿布洛哈村村民阿达拉日与吉尔牛日、大槽乡中心学校妞妞合唱团的老师吉布小龙等,这些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村民作为脱贫致富的亲历者分别叙述他们眼里村庄的蜕变,让受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微纪录片中的每个人都在为个人梦与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收获的成果而喜悦。多元叙述视角下,自叙和他叙等不同焦点的叙事互为补充,展现了外在环境的变化和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既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化,这种不同角度和不同焦点的叙事共同突出的主题就是中国梦。正是有了中国梦,才使得叙事有了共通点,所有故事的联系才变得有迹可循。总而言之,跟拍镜头的真实记录和多重式内聚焦叙事增强了画面的可信度与可感性,这种小切口叙事使微纪录片更具吸引力与认同感,也使中国梦的宏大主题在以小见大的细节刻画过程中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令受众感到震撼。

二、共振:独立的“小”故事单元与深挚的“大”情感创作

独立的“小”故事单元在这里体现为两层含义:其一,每集微纪录片本身的播放时长较短;其二,每集微纪录片都力求完整地呈现一个小故事,并且故事的讲述既简洁明了又精彩纷呈。微纪录片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一般性质的纪录片而言的,学界尚未对微纪录片做出较为明确统一的界定。在业界,通常把时长25分钟以内,且具有纪录片形态特征的视频样式称为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时长较短,另一方面则是具备了一般纪录片的基本特征。《歌声里的追梦人》每集时长约为十分钟,在短短的十分钟之内集中讲述一个人、一件事。此外,该微纪录片真实记录和拍摄了我国各行业各领域的典型人物和模范群体,其中有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有数十年如一日戍守在边疆的战士们;也有全国脱贫攻坚的示范村落等,因而具备了微纪录片真实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歌声里的追梦人》属于一部典型的微纪录片。相对于一般性质的纪录片而言,这种微纪录片短小独立的叙事单元不仅可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碎片化的阅读需求,而且更易于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享与传播。

尽管每集微纪录片是独立的小故事单元,并且每个故事单元之间没有明显的串联和因果关系,但它们所传达的各式各样的情感却是深厚宽广、深入人心的。第四集《歌声里的追梦人——追随》里作为公派留学生的刘西拉、陈陈,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对在美双双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参与国家建设的夫妇,还有自愿前往西南参与“三线”建设的任丽翰老人。这些老一辈建设者将他们的青春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这些故事都传达出了他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第六集《歌声里的追梦人——陕北绿了,百姓笑了》里,牛玉琴与丈夫在黄沙地里种植树木,时光匆匆流逝,无尽的沙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三十多年的坚持终换来数十万株生命的延续,牛玉琴夫妇的事迹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气魄和大爱无疆的胸怀。

在《歌声里的追梦人》中,“小”故事单元叙事与“大”情感创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振效果。首先,独立的“小”故事单元往往承载了深挚的“大”情感创作。从横向尺度上来看,每一个故事单元借助典型事迹与典型人物所传达的情感令不同受众群体受到心灵触动和精神洗礼。由纵向深度上来看,一个个小的故事单元串联起来所表达的“个人梦”、“家国梦”、“中国梦”等全部情感,使个人情感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升华。其次,深挚的“大”情感创作又使故事的叙述内容更加丰满,结构更加完整。情感往往是叙事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第三集《歌声里的追梦人——蜀道向天开》中,正是蜀道向天开的扶贫精神不断激励着贫困村阿布洛哈村村民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与扶持之下一步步走出乡村迎接外面的新世界。故事所表达的情感中又常常蕴含着一种正向的价值观,在微纪录片这种独立的小故事串联结构中,正向宏大的价值观往往使整个故事的脉络尤为清晰,让受众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共鸣。事实上这些小故事单元就如同精致的珍珠项链上的一颗颗“小珍珠”,每一颗相当于一个小故事单元,表面上它们看似一个个相对独立,实则被共同的主线串联了起来,而这条主线正是“中国梦”。“小”故事与“大”情感共振,共同刻画出“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三、共融:真实性的影像记录与文艺化的歌舞表达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微纪录片《歌声里的追梦人》主体部分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具有深刻意义的重要事件以及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关键人物,并用“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与特色舞蹈表演加以诠释与表达。“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是为大力讴歌“中国梦”而开展的一项歌曲征集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已收集上百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注入了歌唱者与作曲者的丰沛情感,而且在较广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微纪录片挑选出“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中的优秀作品与“追梦人”的真实故事相结合,共同讲述当代中国人不断逐梦的故事。因此,真实性的影像记录、抒情化的歌曲以及文艺化的舞蹈三者合而为一,是该微纪录片最大的叙事特色。

主题歌往往是对影视剧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它可以以特定的风格和凝练的情感表现来充实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展现特定的历史气氛,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怀等等。一首主题歌代表着一个故事的主题,一首主题歌讲述着一个故事,抒情化的歌词在叙事过程中反复出现,与真实的拍摄画面互相照应,直接点明微纪录片的内核,深化主旨思想。第七集《歌声里的追梦人——坚守》中“坚守”二字体现了革命战士张富清的初心与使命,“想想我那牺牲的战友,还有什么荣耀说得出口……一片赤子的情啊,为当初的誓言去坚守,不论是千里万里,我满怀希望从不回头”,与之相配的是张富清老人的一系列动作画面,如深情凝视与抚摸国旗、擦拭富有年代感的皮箱、抚摸奖章等。歌词唱出了一位执着、谦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不忘初心的英雄的伟岸形象,他的坚守与无畏在主题曲的烘托下更加生动,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将他那满腔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主题歌曲往往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微纪录片叙事的过程中,在故事的重要情节节点之处通过插入主题歌曲来烘托和营造某种氛围,会让受众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故事的讲述中来。

歌曲与舞蹈的结合在推进叙事的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歌舞透露出人物的情绪,或喜悦,或悲伤,或昂扬,或低沉。在这些情绪的渲染下,叙事氛围也被染上了不同的色彩,这种情绪的渲染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歌舞成为增添叙事魅力的特有手段(语言)……歌舞的视听享受成为故事感受的动力,歌舞的激情成为影像动作的叙事“务头”。歌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人物的情绪和叙事氛围,尤其是在以歌舞为主要特色的地区,借助歌舞表达内心情感是他们常用的方法之一。第六集《歌声里的追梦人——陕北绿了,百姓笑了》里正是通过优美的陕北环境、真实的人物故事和嵌入式的陕北特色秧歌来表达家乡越来越好的欢快愉悦之情。舞蹈动作配合着主题歌曲既实现了微纪录片的叙事功能,又让歌舞在叙事中自然表现。在微纪录片短短的十分钟之内将牛玉琴的不平凡事迹、主题歌曲《陕北绿了,百姓笑了》和陕北秧歌交融在一起,真实的影像记录与文艺化的歌舞表达不着痕迹地融入故事的讲述中,实现了真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结语

微纪录片《歌声里的追梦人》以中国梦主题为核心,通过小切口叙事、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独特的歌舞表达,将身在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奋勇逐梦的鲜活生动故事以别具匠心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该微记录片不仅突破了传统微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而且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形式,使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呈现焕然一新,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1]习近平论中国梦[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409/t20160409_521830481.shtml.

[2]靳斌.真实如何呈现:阐释学视野下的纪录片叙事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9.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130.

[4]袁旭.电影中的内聚焦叙事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王家东.微纪录片的命名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5):78-81.

[6]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

[7]蓝凡.影像的歌舞叙事:歌舞片论[J].文化艺术研究,2010(01):143-171.

猜你喜欢

歌舞纪录片受众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Rough Cut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等待
歌舞欢庆“三月三”
超级蚁穴
春蜂
看大唐歌舞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