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问题研究

2022-10-20黄小毅

西部学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偏差思政大学生

黄小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以微信、微博、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获得了广大学生的热情追捧。然而,自媒体的低门槛、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等特点也使得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负面舆论、不实信息大量充斥自媒体空间,给主流意识形态行为认同正处于形塑关键期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大困扰。如何引导大学生重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同行为,进而提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的主要类型

当前,以“95后”“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结构建构的关键时期。囿于自身相关知识、经验及能力的不足,在自媒体平台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不良社会思潮传播渗透以及自身主观、选择性的信息遗漏行为的双向作用下,大学生出现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表面化认同、功利化认同、情绪化认同等一系列行为偏差。具体表现如下:

(一)表面化认同

表面化认同是指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因对主流意识形态科学认知不足而形成的一种浅层化、片面化的认同行为。在自媒体环境中,“没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的”,“你可以不记得我们,但请你不要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身份特殊,是国家选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为配字的表情包大量充斥着自媒体舆论场。结合这些表情包的语境,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还囿于字面意思的表达,停留在知晓是国家提倡的表面,在情感上、行为上并没有真诚认同,而是以调侃的态度来对待主流意识形态。与此同时,有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积极的情感,但当自媒体舆论场中出现批判、诋毁甚至攻击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言论,自身也能够辨认其荒谬之处时,却甘当网络“吃瓜群众”,不敢挺身而出与之作斗争。

此外,少数大学生囿于知识经验不足、媒介素养偏低,在自媒体对各种传闻、流言、小道消息等不实信息的过度渲染下,就瞬间萌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怀疑和认同偏差,这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浮于表面,没有将其当作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

(二)功利化认同

功利化认同是指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受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于己有利有帮助的就拥护,于己无关的就束之高阁或假装应和的虚假认同行为。自媒体空间中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是可取的,但部分大学生却片面地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作获取学业成绩、评优选先、推优入党或获得公众认可的重要工具,一旦目标实现,就逐渐放松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和实践转化。在自媒体平台各类价值观特别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少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以个人需求满足为条件审视和评判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行为认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2022年3月,云南、山东等地的某些高校部分大学生为了能自由出入校门,在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疯狂吐槽学校“只封学生,不封老师和外人”的“双标”做法,公开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为博取关注度,发展自己的粉丝经济或宣泄个人负面情绪,“滥用媒体制造网络谣言、不负责任的散播不良信息”,甚至蓄意制造和传播各种“低级红”“高级黑”信息,严重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认同。

(三)情绪化认同

情绪化认同是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因外部因素的强烈刺激,在感性情绪的主导下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非理性的认同行为。在自媒体空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可以在多种情景下进行,但由于情境的不稳定性,部分大学生可能在某个正面积极的情境中被积极的情绪感染,瞬间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认同;而进入某个负面消极的情境后,又会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观判断,逐渐动摇初步建构起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结构,从而呈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不稳定、非理性的认同特征。

当前,非官方自媒体平台所传递的信息大多是情绪化的意见表达,掺杂着大量个人的臆断、猜测以及诉求。在这种情绪化表达的氛围中,部分自我情绪掌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一手信息有限、双方众说纷纭、新事件层出不穷且注意力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极易被信息中的情绪所牵动和感染,进而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质疑,严重者甚至产生抵触、反抗情绪。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就是这种情绪化认同行为的典型表现,类似事件经过后期的网络发酵与传播,不仅侵蚀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更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危机,甚至使少数大学生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认同的反向认同行为。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的生成原因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之所以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会出现各种行为偏差,这既与大学生自身诸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也与自媒体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特点以及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滞后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生成原因,对于谋划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的矫正策略,重塑大学生科学认同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因:诸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认同行为偏差的发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行为认同的重要形塑期。但囿于自身诸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不足,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容易产生困惑、淡漠、疏离,甚至排斥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学认同行为的养成。

一是认知素养偏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虽有一定认知,但这些认知大多建立在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上,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认知维度还停留在浅层,在实践中极易出现表面化认同现象。二是媒介素养偏低。大学生的媒介知识、媒介信息辨识能力、道德法律素养等还普遍处于浅薄状态,极易受到自媒体空间中负面舆论、不实信息、错误思潮等诱导而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信仰摇摆现象,更有甚者逐渐堕落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吹鼓手。三是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在自媒体空间中被极具煽动性的言论、图像等激发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排斥等情绪时,难以及时采用有效的心理科学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和疏导,加剧自身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情绪化认同行为偏差。此外,部分大学生还缺乏理性思考能力。面对自媒体平台各种舆情信息,一些大学生喜欢从自己的喜好、观点、思维去解读和评判,导致自身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理解或偏差理解,影响了自身主流意识形态科学认同行为的养成。

(二)外因:自媒体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特点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滞后助长了大学生认同行为偏差的形成

自媒体的显著特点就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这一特点一方面使得广大学生在运用自媒体获取、传播信息时极易产生主观、有选择性的信息遗漏行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广大学生的传播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取向紊乱、标准扭曲,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功利化认同、情绪化认同行为偏差。与此同时,囿于自媒体的认知和理解,多数高校尚未真正认识到自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依旧沿用传统的“你听我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致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假”“大”“空”的错误认知。

尽管少数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自媒体的传播价值,正着力构建新媒体矩阵,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但在实践中却很少能从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出发去制作、推送贴合大学生阅读习惯、内容喜好、参与行为以及兴趣点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作品,更多的是将思政课堂中呈现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简单地复制到自媒体平台上,致使高校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引领力不强。此外,高校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自律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媒体平台监管等方面仍显滞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大学生各类认同行为偏差的形成。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的矫正策略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认同是一个具有渐进性、阶段性等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面对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上出现的各类行为偏差,要从深耕课堂育人“主阵地”,优化校园文化“软环境”,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动力”等方面综合施策,方可引导大学生重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同行为,切实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一)深耕课堂育人“主阵地”,厚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各级各类高校必须站稳守好“课堂育人”主阵地,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首先,要立足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着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解决好学生普遍反映的“内容抽象难懂”“理论与现实脱节”等问题,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充分利用微信、微课堂、微直播等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推动和实现思政课教学线上与线下的交互融入、课内与课外的高效对接、讲授与互动的有机转换,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提升思政课堂育人成效。此外,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加快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政”教师队伍,通过“专业课堂”“云端课堂”向广大学生讲好中国奇迹、中国故事、中国方案,用接地气的教学话语解读好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从而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引导大学生端正认同行为。

(二)优化校园文化“软环境”,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增进大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因此,各级各类高校要积极优化校园文化生态,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抑制和矫正大学生各类认同行为偏差方面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是要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全校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党史故事微宣讲等,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筑牢自身意识形态思想防线。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包含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媒介素养等教育内容在内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活动,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有序传播,为大学生涤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正确的导向。三是要完善校园自媒体平台的监督管理,及时把握与处理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中关注的各种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用符合大学生的语言风格对各种社会热点话题、新闻事件以及网络舆论进行正面的舆论与思想引导,实现“用自媒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解释和阐述时代课题和社会问题”,帮助大学生及时走出“信息茧房”,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三)激发自我教育“内动力”,促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转化

自我教育是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向行为认同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各级各类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切实发挥出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积极搭建或整合媒介素养教育、道德法律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自媒体平台,借助班干部、学生党员、青年团员以及学生社团的头雁效应和能动作用,引导广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的交互性开展相关内容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逐步实现大学生认同行为偏差在潜移默化中正向转变。另一方面要择优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了解大学生认知特点、熟练掌握自媒体传播技术的优秀学生,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网络正能量,通过自媒体的“圈层效应”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向的行为模仿效应”,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行为认同。此外,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一致的利益阐释,创造相关条件切实满足自媒体空间中大学生合理利益、社会交往、深度学习等需要,从而提升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促进大学生注意力由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转变,巩固和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行为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铸魂工程”。近些年,随着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运用,自媒体舆论场已然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级各类高校要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科学利用自媒体传播优势,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感召力,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同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社会思潮等做坚决斗争的过程中,重塑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认同行为,使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真正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

①八个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具体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②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既密切关联又各有侧重。

③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猜你喜欢

偏差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均数与偏差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