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的实践理路*
2022-10-20郑敬斌李佳乐
■ 郑敬斌 李佳乐
2021年9月2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党的领导”教育系列问题作了部署。推动“党的领导”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各学段、各方面和各环节中,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而回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呼唤。提升“党的领导”教育实效,需要多维发力,而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无疑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是构建大中小学循序渐进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搭建螺旋上升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协同育人教育效果的必由之路。
一、明确“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是“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的原点和归宿。只有明确目标、认识到位,才能狠抓落实。新时代推动“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建设,需不断统筹总体目标、优化阶段目标、细化教学目标。
(一)加强整体设计,统筹总体目标
学生爱党爱国感情的培养和爱党爱国情怀的生成,是大中小学各学段共同施教的成果。对于“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不能片面看待,各学段要加强整体设计。“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是指大中小学各学段教育目标的最终指向。虽然各学段教育目标不同,但各学段都要服从大局,始终贯彻党的领导方针,服务于整体育人理念。一是各学段教育目标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中小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目前广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级学校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各学段教育目标要协同发力,树立整体育人理念。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统领,瞄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大中小学要突出综合性,注重全面发展,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着眼于提升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二)遵循认知规律,优化阶段目标
“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不可脱离学段实际、违背教育规律。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针对他们开展教育要遵循认知规律。一是掌握各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萌芽时期,尚处在感性认知水平,应引导学生认识党的发展历程;中学阶段是发展时期,处在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渡期,应了解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大学阶段是成熟时期,已上升到理性认知水平,应明确党的领导的基本理论。二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确定教育目标。小学阶段让学生知党情、懂党恩;中学阶段应充分了解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坚定理想信念;大学阶段应自觉增强对党领导的拥护。不同学段教育目标只有在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的阶梯递进。
(三)提高教师素质,细化教学目标
“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涉及的知识点广泛,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多个知识点间的衔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认知。一是大中小学需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教育者。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和论坛讲座,不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丰富教育者的理论功底,坚定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进而把党的主张变为自觉行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融入党的相关内容。二是教育者要细化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时,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还要讲清楚“为什么”。此外,教育者还应通过定期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认清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完善“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材体系
完善教材体系,是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推动党的领导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至关重要。在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做到提升横向融合,增强纵向衔接,促进内外联合。
(一)提升横向融合,巧妙渗透多类教材
相同学段中不同教材的有机融合是完善教材体系的重要环节。一是相同学段注意多类型教材的有机融入。在中小学教材安排上,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为主,有重点地纳入艺术教材,巧妙渗透其他学科教材。在大学教材安排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政治学类教材为主,有重点地体现于历史学类教材,力争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其他教材和理工农医类、军事类教材。二是融合过程要根据教材特点发挥教材功能。比如,语文教材内容可以选取《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体现党团结人民艰苦奋斗的优秀作品;历史教材可以全面介绍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功绩;艺术教材可以展示电影《英雄儿女》等作品。只有在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整体统筹多学科教材,才能发挥协同效应的最大效能。
(二)增强纵向衔接,有序覆盖学科学段
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要求既要涵盖理论类学科,也要涉及实践类学科,由浅入深覆盖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党领导的必要性。一是在理论类学科上,围绕对党自身认识的相关内容,应从团到党,逐层深入。小学阶段呈现少先队的组织形式及标志含义,增强学生对少先队的热爱;中学阶段尽量涵盖党和团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介绍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学阶段重点阐释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只有确保不同学段间的无缝对接,才能保证教育的连贯性。二是在实践类学科上,以体育学科为例,小学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体育人才的故事,初步感受党对体育工作指导的要求;中学阶段,应从我国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思想的气概和风范;大学阶段,了解我国体育辉煌成就,领悟党领导体育事业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策略。“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需借助理论与实践学科的共同发力,由浅入深有序覆盖不同学科学段,从而不断升华学生爱党的理性认知,坚定爱党意志,践行爱党行动。
(三)促进内外联合,强化教材编写队伍
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要坚持内外联合,确保政治性和思想性相统一。一是协调好教材编写专家队伍的内部分工。编写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时,专家队伍要明确职责定位,清楚不同教材融入党的领导的具体内容,不可各自为政。在教材编订中使“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环环相扣、依次递进,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性和断层性。在教材修改中使“党的领导”的最新成就及时进入大中小学教材,避免知识点的落后性。二是加强教材编写专家队伍的外部培训。要把党的领导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确保“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的系统性、准确性、针对性和适宜性。
三、丰富“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载体形式
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还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载体形式。既要沿用课堂教育的好方法、发挥主渠道作用,也要立足实际需要,改进老方法创新实践载体,还要与时俱进探索新方法、运用现代技术。
(一)站稳课堂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自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好方法,要毫不动摇地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课堂教育实践中。一是大中小学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在统一思想、团结人民、坚定信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也承担着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大中小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思政课及时为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解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二是要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其他课堂中。提高有关党的知识的比重,开发体现相关教育要求的系列课堂,在必修课、选修课、选择性必修课中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切实做好“融入”工作,下足“融入”功夫。
(二)创新实践载体,实现教育的生动性
在长期“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中,已经存在不少的实践载体。大中小学若想继续开展好教育实践工作,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拓展实践方式。一是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大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以及群团组织的作用,将“党的领导”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主题班会和党日团日活动中。努力让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有意思,让有意思的教育活动有意义,使主题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注重仪式和典礼活动。诸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同时各种革命圣地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大中小学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创新实践载体,积极走出课堂,赋予了“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建设新的生机。
(三)运用现代技术,贯通式探索新方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推进“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新时代要将教育内容与新媒介相结合,以现代气息探索一体化建设的新途径。一是要逐步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数字教学。据统计,“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数字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大中小学教学的同频共振。目前应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产品进行数字教学的场景在大学出现较多,中小学应及时更新设备,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产品生动有趣地开展党的教育活动。二是大中小学要健全校园媒体建设。学校主流媒体应定期宣传党内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宣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利用短视频和微电影播放反映党的领导的感人场景等,使得教育有情感有温度,真正地入脑入心。
四、整合“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资源
整合教育资源,是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的基本途径。推动“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应加强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用好校内资源的同时,也要发挥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教育优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一)用好校内资源,扩宽主要空间
大中小学各学校作为教育的首要阵地,应切实承担起“党的领导”教育的重要任务。校内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文化资源,关于课堂教育前文已提及,这里主要谈校内文化资源的运用。全面用好校内文化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是加强各学校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等显性文化资源的建设。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要求大中小学要注重对校内建筑的设计和利用,将优秀党员事迹和画像张贴在教室旁,把党的理论发展和史实故事创设在每一处角落中,筑牢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念根基。二是注重各学校教育观和人才观等隐性文化资源的培养。这要求大中小学要完善校风、校史、校歌以及班级文化的建设,充分挖掘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爱党人物和爱党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赓续红色血脉。
(二)运用家庭资源,打造本土空间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其家风、家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离不开家庭优质资源的运用,一是家长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对孩子起到示范作用。每个家庭都应自觉地将党的相关内容融入家规、家教中,及时宣传家中老党员的优秀事迹,让孩子耳濡目染地树立爱党情。二是组织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还应在空闲时间与父母一起阅读党史图书、观看红色影片,或者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刻感悟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家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还为家校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挖掘社会资源,开辟广阔空间
社会资源是“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社会资源的广阔空间,利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力量,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育趣味性。一是用好红色教育基地。大中小学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与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比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同时教育基地应加强内容和环境建设,切实建好用好基地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二是用好红色旅游资源。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消费结构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外出旅游的机会增多。此时要合理运用我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党史故事,让人们体验祖国的建设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自觉地投身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中。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成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中小学也应协同配合,构建“党的领导”教育一体化新局面,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学生,坚定师生对党的领导的信仰信念、增强师生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