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丈夫是丈夫』类取款困境堵点在哪
2022-10-20李英锋
□李英锋
“明明是自己丈夫的钱,却没办法取出来。”过去近一年时间,李女士在广西玉林和北海两地来回奔波,只为证明自己丈夫的身份,取出她去世的丈夫留下的一笔存款。(6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
在过去一年间,李女士先后七次奔波玉林、北海两地,求助了北海多个部门,但也没能证明“丈夫是丈夫”,没能证明存折是“丈夫”的存折。直到记者于今年6月22日陪同李女士到银行沟通之后,银行才协调相关单位开具了证明,帮李女士取出了6000多元的存款。
需要证明“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父亲是父亲”“母亲是母亲”的取款难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近年来,媒体已经公开报道了多起类似事件。而事实上,在舆论的关注下,或者在媒体、相关部门介入后,涉事银行以及证明关联单位大都“特事特办”,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已故“储户”的亲友取出了存款。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不把证明“丈夫是丈夫”等责任都压给“李女士们”,或者不让“李女士们”提供“丈夫是丈夫”等证明,银行以及关联单位也能找到证明的路径,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以结果来审视过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涉事银行以及关联单位没能在“李女士们”申请取款之初或跑办过程中更早地给出可以破解证明难题的答案?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得探究一下在常态的银行服务机制中证明“丈夫是丈夫”类取款困境的堵点、难点、痛点到底在哪。我们不妨剖析一下李女士取款事件——李女士丈夫遗留的存折上记载的身份信息与户口本上的信息不一致,但其劳动合同档案、养老保险缴费账号记录的身份信息与存折上的身份信息一致,综合多方信息判断,不难得出结论,存折就是李女士丈夫的存折。最终,涉事银行也正是基于对上述事实和关系的梳理、比对、判断,协调相关单位开具了证明,清除了李女士取款的障碍。涉事银行以及关联单位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为李女士解决证明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担当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僵硬理解和执行规则,没有充分考量民众的利益诉求和困难,没有从己方责任立场出发尽最大努力“求解”,把证明责任都推给了李女士。其实,在其他类似取款难事件中,银行等单位暴露出的也都是这样的问题。
信息有头,存款有主。在“放管服”改革和证明清理工作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银行及关联单位针对支取已故储户的存款难题,应该秉持人性化思维,在恪守规则、保障储户权益与减轻储户亲友的取款负担、提升服务效率之间找准契合点,从细节入手不断优化服务措施,多承担主动沟通、查证、核实的责任,多替办事民众着想,让“李女士们”少开证明,少跑路,少折腾,少费劲,让证明“丈夫是丈夫”类取款难事件不再重演,让民众拥有更强的获得感、便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