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安全”与“非常态-应急”:基于双螺旋递升模型的应急文化研究

2022-10-19温志强李永俊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非常态双螺旋科普

温志强 李永俊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总体国家安全,关注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1]。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应急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种风险层出不穷,公共安全在美好生活需求中凸显出重要地位[2],全社会对应急的认知不断提高,公共安全需求日益高涨。但事实上,应急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对安全发展的迫切希望和不断发展的应急管理形势要求存在差距,人们对安全思想和危机意识的认识程度和主观努力程度也逐渐成为应急管理实践中有效防治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早期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等传统的预防文化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宿命论”“命中注定”“人定胜天”等传统观念难以打破固有的思维和意识,导致公众的风险敏感度大大降低,侥幸心理和乐观心态使公众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不强,加之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影响公众对外界危机和风险的感知、辨识能力,我国危机应对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应急文化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孕育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应急文化和风险社会相辅相成,应急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应急文化影响着人们对于风险的理念认知和风险防范的实践行为。正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中,“防”比“控”的意义更重大,增加“预防”成本就可减轻“控制”的压力[3]。安全和应急是常态与非常态下的两种形式,安全强调治“本”,重在“防”,明确以人民安全为根本保障,而应急重在治“标”,强调非常态下的应急和控制。当前阶段,如何在深刻变化的时代中洞悉风险,赢得主动,实现“有急能应”“无急可应”的目标,将安全意识和应急意识提升到常态与非常态的螺旋上升形态,深刻理解安全与应急的辩证关系[4],构建“常态-安全”与“非常态-应急”的应急文化意义重大。

二、应急文化的研究进展

文化是“人的一切活动领域和社会存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东西,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体和各种社会活动的生存方式”[5]。“文化本质的核心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追求规避风险的文化,逐步确立合理的自我意识及风险意识,并内化为一种自我控制的行动。”[6]应急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逐渐受到各界关注。

国外应急文化的研究最先在日本、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国外对应急文化的研究相对较早且系统,先后从人类学、组织学、社会学、灾害管理学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主要集中在风险文化[7]、减灾文化[8]、灾害文化等[9]。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的内在原因分析与总结,逐渐关注应急管理领域柔性管理,以灾害文化为主的应急文化研究日渐成熟。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将文化与风险有机结合并提出风险文化,认为“风险文化是对风险社会的自省与反思,在风险社会时代对社会成员的治理方式不是依靠技术手段、专业系统、法规条例这些客观性的程序,而是依靠高度自觉的风险文化意识”[10]。国外学者在注重应急文化基础内涵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应急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通过大量实例的研究对应急管理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先后提出灾害应急文化心理[11]、社区应急文化等[12]。

国内对应急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应急文化的探讨,强调应急文化内涵[13],安全社区是应急文化建设重要抓手[14],应急文化体系建设等[15]。如陈安从应急的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提出关注与应急文化相关的行为活动中的价值标准和意识[16],韩传峰强调应急文化是一定区域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相互作用在意识形态和行为规律方面的综合反映[17],罗云等强调应急文化建设既要借鉴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效也要吸取教训[18],李吴青认为应急文化指的是个人、组织及社会防范与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维度所呈现出的存在样态、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19]。除此之外,应急文化的构成也备受学者的关注。不同学者对应急文化范围的划分标准不同,如从灾害文化、安全文化、消防文化到应急科学文化、应急产业文化等(见表1)。

表1 应急文化划分

总体来看,既有的应急文化研究有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国内应急文化研究刚刚起步,且多在应急管理层面展开探讨,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均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对应急文化定义、内涵、建设方向等形成普遍的共识,缺乏系统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应急文化的定义界定在“应急”范畴,强调在突发应对等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包括应急准备文化、应急救援文化等。然而在实践中,应急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包含防患未然和处理紧急两种状态,强调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的有机统一,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的转变,注重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转变。因此,本文侧重“安全”与“应急”在应急管理中的深层内涵,关注“安全”和“应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安全理念与灾害防治理念有机结合下的应急文化建设。

三、应急文化的内涵蕴意

文化自信关乎我们国家和民族能否最大限度激发整体文化力量[20],推动中国道路的发展。应急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应急管理新的环境、新的形势,需要在新的语境下寻求新的答案,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应急文化打造为支撑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内因”,提升中国特色应急文化自信。应急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子文化,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文化的研究则是以文化、风险文化内涵的解读为基础,形成应急文化的深刻内涵。一方面,强调安全,在对常态安全环境下的理念、意识、行为具体选择下形成及时的监测与准备、预警与预防。另一方面,强调在非常态下对风险危机的认识、应对和处置。本文认为应急文化是指在安全状态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所具有的意识、行为、制度规范的过程,风险社会和应急管理的非常态下以总体安全为核心,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目标,全社会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形成的应急意识、应急理念、应急行为、应急保障与规范的总和。应急文化以总体国家安全的大安全格局、突发事件的现实威胁及公众安全的需求为基础,以安全发展理念与灾害防治理念有机统一为理论指导,将“应急”和“安全”的深刻内涵紧密相连。应急文化结构与各阶段的应急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反映在应急文化意识理念、应急规范、应急行为、应急物质等各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文化基本内涵

(一)应急精神

应急精神是应急文化的核心,深刻反映着社会公众对安全需要的行为表现和对危机的重视程度。精神层面的应急文化主要体现在观念、意识、思想、愿景与安全需要等方面。应急精神是人的意识、情感和观念的综合表现,是内心世界受外在环境刺激影响下的安全认识、风险感知、应急意识的综合体现。应急精神主要包括常态安全下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的远景与需求,非常态下的应急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保险意识、道德伦理、重大风险的识别等。应急精神的形成对总体安全的保障、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置产生深刻的影响,更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应急文化的价值导向。

(二)应急制度

应急制度是应急文化体系结构的中间层级,是体系结构的骨骼,是人类在安全环境与应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律、制度、规范。只有当人们真正形成常规状态的安全理念和非常态下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才会逐渐形成以规则和制度为形式的应急文化。主要包括应急行为规范、应急法律、应急制度等。

(三)应急行为

应急行为是应急文化体系结构的外显层,是在应急文化意识理念形成后针对环境情况作出的具体行为,是应急文化结构的血肉。应急行为的主体是公民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方式,也是应急文化形成过程中具体的培育行为和培养方式,其使得应急文化成为被感知、实施的具体存在。应急行为主要包括日常行为的选择、行为的塑造、行为的培养及演练等。

(四)应急物质

应急物质是应急精神文化、应急制度文化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应急文化体系结构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没有物质保障就难以将应急文化的建设变为现实。应急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技术、保障物资、文化设施,如应急灾害体验馆、灾害纪念馆、应急文化培育场所等。

四、双螺旋递升:应急文化双螺旋模型建构

双螺旋结构模型最初由沃森(J.D.Watson)与克里克(Francis Crick)于1953年提出,强调DNA结构由两条呈螺旋状缠绕的主链和位于螺旋内部两两对应的碱基对组成,两条主链互为因果,正反互补,形成协同递进的稳定结构[21]。随后双螺旋理论在生物学、医学、企业管理学等领域应用。沃森将双螺旋模型运用在医学领域,强调双螺旋的突出作用[22];Byron Smith提出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的双螺旋[23];Clyde Manwell运用双螺旋模型验证创造行为中的科学与神话[24];Balachandra R将该模型引入企业管理,指出技术创新周期与应用程序开发周期之间呈现出相互链接、系统化的双螺旋循环模式模型[25];Dobni从商业视角出发,构建了以员工认同和授权为双链的双螺旋模型[26]。2009年,吴伟伟将其引入我国并得出企业的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是以双螺旋形式相互耦合的研究结论[27]。随后,该结构在公共管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芮正云等探讨了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双螺旋动态耦合的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思路[28];蒋知义基于双螺旋结构,构建智慧图书馆馆员胜任力模型[29];李颖明等基于双螺旋理论深入分析了外循环体系和内循环体系下的智库项目研究和管理特征[30];徐莉等基于双螺旋结构阐释校长领导力在新时代的核心要义[31];潘教峰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研究新时期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32]。鉴于已有研究,不难看出双螺旋结构模型在系统分析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推进事物有序发展以实现最终研究目标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应急文化体现“常态”与“非常态”的有机统一。安全的根本、精髓、重心是事前预防,强调安全的最终目标,即“无急可应”;应急的根本在于响应与处置,重在事后的应对,追求“有急能应”。应急文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前预防到事后应对的重心转变,防救结合的相互匹配,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牵引。从当前实践来看,安全和应急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在突发事件和风险危机的不断“刺激-反应”下,文化从意识理念、制度规范、行为选择呈现螺旋上升的过程,符合DNA双螺旋模型的内在运行逻辑。该模型能够充分阐释应急文化中的安全要素与应急要素相互匹配,“安全链”与“应急链”通过突发事件的不断刺激与反应,加速彼此螺旋上升的速度。本文借鉴生物遗传学的双螺旋模型,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为目标,深入剖析“应急”和“安全”不同状态下的文化功能、文化要素和应急文化的螺旋机理,基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构建系统性、稳定性的应急文化,以期展现常态下“安全链”与非常态下“应急链”之间相互缠绕、协调推进的动态耦合过程,揭示应急文化中“安全”与“应急”要素相互耦合的发展规律。

生物遗传学DNA双螺旋模型由两条双链构成基本骨架,双链呈反向平行的螺旋,骨架内侧由四种碱基构成,两条主链围绕同一轴心相互交织缠绕盘旋,四碱基位于螺旋内侧并遵循互补原则将两条主链紧密相连。应急文化双螺旋模型类比DNA双螺旋“双链-四碱基”构造。根据应急文化的特性,应急文化双螺旋模型由“常态-安全”链(以Safety简称为S链)和“非常态-应急”链(以Emergency简称为E链)两条主链为基本骨架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双螺旋结构中四种碱基组成,四碱基不完全遵从碱基互补原则,是维持应急文化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两条主链各由不同的要素组成,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总体来说,应急文化“双螺旋”包括主轴自旋、单链自旋、双链耦合交互螺旋的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应急文化双螺旋模型

(一)主轴自旋:以应急文化要素为轴心的自螺旋原动力不足

文化塑造着人类的思想和行动,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治理对象的精神性、治理过程的渗透性、治理效用的持久性特征。双螺旋主轴以应急精神、应急制度、应急行为、应急物质四碱基为要素自下而上地螺旋上升。四碱基作为双链的主要要素,发挥着文化的价值导向、情感凝聚、社会规范、行为导向等功能,主轴要素螺旋上升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现应急精神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大众进行灌输,使其主动自觉地形成应急意识、理念、价值的认同,进而形成应急观念的塑造。但在实践中应急精神、应急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公众内心传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急精神的自觉形成。二是价值观念过程性渗透与螺旋上升,社会公众形成应急精神、意识、情感的凝聚,由发自内心的认同向主动跟随、制度约束的转变,形成社会认同的价值规范,进而形成制度约束。理念的重塑和制度的形成体现着文化导向功能向凝聚功能的递升,而现实中面对自然灾难等危机事件社会公众往往因应急意识缺失和淡化难以在危机发生早期形成内心认同,加之应急文化教育与应急科普氛围不够浓厚,短时间内社会认同的价值规范难以形成。三是实现应急行为的选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氛围能够有效营造社会风气,倡导社会价值,使社会大众能够认知正确的行为选择,能够在风险来临前有效防范,危机到来时抵得住、扛得住。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认知和实践,当前社会公众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呈现出的危机感知不足、思想麻痹大意等影响行为选择,导致危机感知、危机应对能力不强。四是实现由价值认同、制度规范、行为选择到应急物质的建设。前三阶段的螺旋上升为应急物质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前提和基础,文化的治理效用持久性由应急物质来提供保障。可以说,主轴要素螺旋递升的过程需要内生原动力的供给与支撑,而该过程中文化功能的内在动力不足成为阻碍应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单链自旋:以“预”为主的“安全预防”内需能力不足

安全强调以人为本,要想实现安全就需要下好先手棋,做到有备无患。只有对可能引发公共危机的社会风险进行预防,消除危机隐患,避免危机发生,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实现“无急可应”。常态“安全”S链上主要包括预备、预判、预警、预报、预防五要素,通过对现实环境苗头性、趋势性风险的“预”,做到由事前准备到事前预防,有效预防风险和危机的发生,进而达到安全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预备是实现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设法避免发生的公共危机处置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源和体制的准备。二是预判是对常态下的潜在危险因素通过经验、技术等提早做出的判断,做到居安思危,而我国潜在的风险预判能力建设中存在早期异常风险信号易于被忽略或被低估、信号难甄别、逻辑判别和事态估测不足等突出问题[33]。三是在预判的基础上把已经预测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科学判断,从中发现危险信号,“搞大问题”并及时发出警告,而在多重风险叠加的复杂环境中,规范化的应急体系的危机应对存在前瞻性、规范性等诸多不适[34]。四是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力求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提早预报的关键,及时发现问题,在危机来临前尽早预报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实现安全的重要一环。虽然我国逐渐实现由应急处置向预防的转变,但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感知能力还不足,特别是尽早、尽快预警能力还有待提高。五是在预备、预判、预警、预报的全过程中实现有效的预防,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存在应急预防敏感性不高等突出问题[35],表明我国在“安全预防”方面的不足。

(三)单链自旋:以“防”为主的“有急能应”外需能力不足

非常态强调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并进入应急响应状态。非常态下的应急文化强调“有急能应”,主要包括应急保障、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应急救援等要素。应急保障是开展非常态下突发危机事件及时响应、处置、救援的重要基础,一旦启动应急预案,就需要依据环境和有效信息进行针对性、及时性、科学性的应急决策,随即依据各层级应急指挥和协调的要求,各层级及时响应,开展应急救援,最终实现全过程的“有急能应”,达到总体安全的目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物资从治理结构、政府架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表现出非制度主体参与困境、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不健全、应急物资保障运行受到制约等问题,说明了我国在“有急能应”方面的不足和掣肘[36]。

(四)交互螺旋:应急与安全的内聚耦合递升能力未形成

应急文化“双螺旋”耦合是指在“S链”和“E链”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关联、互动的关系。无急可应是应急文化的根本目的,而有急能应是应急文化的根本保障。具体而言,常态“安全”链是非常态“应急”链的前端引导,体现“防”的核心要义,同时非常态“应急”链为常态“安全”链提供保障,彰显“救”的作用。非常态“应急”链与常态“安全”链的要素之间内聚耦合,通过外部环境中的风险、危机和各类突发事件的不断刺激与反应,实现螺旋上升。主要表现为围绕主轴心螺旋上升,常态与非常态下预备-应急保障、预判-应急决策、预警-应急指挥、预报-应急响应、预防-应急救援的内聚耦合,进而推动安全与应急螺旋上升与协同发展,实现应急管理能力螺旋上升。在实践中,随着风险环境的不断变化、突发事件的偶发,外部的刺激会加剧安全和应急不断螺旋递进,在自旋转和内聚耦合旋转的催化刺激下,由安全“常态”向应急“非常态”转变的能力不足,导致社会公众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风险意识、危机意识,以尽快地形成社会安全行为。

五、文化赋能:应急文化双螺旋路径选择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应急文化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应急文化建设仍在不断地探讨和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的应急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应急文化建设的痛点和难点。一是公众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尚未形成,应急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尚需提高。社会公众固有的侥幸心理、盲目乐观心态、“命中注定”等传统消极思想和落后观念使得人们难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意识,导致公众的风险敏感度大大降低,对风险危机的感知能力下降。二是应急文化建设和宣传中公众参与度有待提升。当前的应急文化建设主要由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推动,社会及单位参与度不高,对应急文化建设普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应急文化建设的意识、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三是科普宣传效果亟待增强。科普内容主要偏向知识普及、指导措施,内容重复冗余,科普对象泛化,未能真正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四是全媒体宣传平台亟待搭建。目前,我国应急科普全媒体传播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应急科普知识需求存在差异,在应急科普传播过程中,政府、媒体等传播主体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未能更好地激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的学习兴趣。

中国特色的应急文化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应急管理中心工作,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资源整合、突出重点、按需宣传、注重特色、协同联动的原则,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提升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和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本文基于双螺旋模型,提出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应急能力为轴心,以安全教育、应急科普为双链,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应急文化建设格局,助力防范与化解重大风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安全感。

(一)主轴螺旋:构建以安全教育+应急科普为轴心的应急文化协同传播体系

面对危机频发的社会,加强公共危机意识教育既是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诉求,也是国家治理公共危机的根本举措[37]。一是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应急科普”融合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把国家安全教育与应急科普宣教内容结合并纳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加快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联动的应急文化基础教育培育模式。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线上线下结合,积极开展知识宣讲、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应急科普宣教活动。二是推进“应急科普+平安校园”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充分结合入学教育、读书会、班会、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科普宣教活动。鼓励和支持学校网站开设应急知识宣传专栏或在线学习平台,开发适合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手段的应急科普宣教精品资源,以安全知识比赛、安全文学创作、安全案例研发等方式,提升应急科普宣教的效果。

(二)“安全”链螺旋:实现居安思危的安全意识螺旋重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本能需要[38],该需要促使人开展某些降低或抵御生活与生产环境中的安全威胁的安全实践活动[39]。“安全”链螺旋强调应急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核心价值,明确社会公众“我要安全”的本能需求。一是推进“安全应急大讲堂”讲师团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应急治理专家参与应急科普宣讲,利用国家安全宣传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时间节点,确定综合性或特定领域的安全主题。通过组织讲座、群体参观、团队调研、体验式实践活动等方式,在不同群体中开展不同侧重点、不同方式的宣讲活动,提升社会公众安全知识接收的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二是推进“安全宣传大篷车”八进建设。以主题展板、AI场景搭设与展示、现场体验等方式,充分发挥各领域行业企业的作用,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各类资源,开发实践课程,组织现场教学,强化体验感受,全面推进安全意识、知识等进社区、农村、家庭、机关、企业、工厂、工地、公共场所。

(三)“应急”链螺旋:加强推演感知转危为安的应急能力螺旋递升

强化常态的安全意识和理念的宣传和紧急状态的推演感知能够很大程度提高社会公众对应急文化中“防”与“救”认知能力,进而实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实现转危为安的螺旋递升。一是搭建“应急科普+中央厨房”。整合有关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科普资源,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应急科普数据资源库。二是建立健全新媒体全通道应急安全科普矩阵。利用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短视频、在线直播等方式宣传应急文化,鼓励开设应急科普专栏、专刊、专版、专辑,利用有线电视开机微片、微海报等形式强化社会公众常态化预防与应急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加快建设集宣传、培训、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文化推演感知体验基地。加强科技馆、校园科技馆、社区科普馆、乡村科普馆、教育基地、灾害事故遗址等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确保应急科普内容可听、可视、可知、可感,促使受众掌握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的基本技能,提升应急科普宣教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益。

(四)双链耦合螺旋:建设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双链保障体系

建设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双链保障体系,要强调预先采取措施来降低或减缓公共危机的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超前作好各种准备。一是健全应急文化宣传科普联动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坚持上下联动,探索政府、专家、媒体高效沟通合作的应急科普传播机制,搭建覆盖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沟通协调联动机制和沟通平台,全方位推动应急科普社会化,增强应急科普服务能力,营造各方共同讨论、共同推动应急文化建设的热烈氛围。二是加强数据信息系统建设。针对突发事件及时系统地进行监测和预警,实现实时信息联动共享,强化应急科普宣传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科普宣教培训和应急信息发布,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建立应急科普宣传信息采集系统,利用该系统实时记录、监测和及时反馈举办应急科普宣传活动的情况,客观记录受众参与应急科普专题教育、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三是健全应急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时代所需,大力培养、引进应急宣传复合型人才,加强应急科普与新媒体宣传培训,重点支持全媒体型、专家型人才建设项目。从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出发,推进人才队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加强新媒体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此外,应急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还要完善的信息网络、有效的资源动员、安防装备、应急设备及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培训与演练等。

“Normal-security” and “Non-conventional-emergency”:

猜你喜欢

非常态双螺旋科普
马尔斯克双螺旋瞭望塔
科普达人养成记
health
疯狂大堵车
I Love the Mountains
科普漫画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
非常态下的信仰展现:一个豫东北村落的节日禁忌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