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2022-10-19周亚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附表独生子女班干部

■周亚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网络化生存渗透着人际交往方式和自我呈现方式过程的逐步异化,有研究显示网络社交会抑制现实中的社交行为,从而损害现实社交能力的发展而在真实社交中体验到更强烈的焦虑感[1],国外也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越高,个体焦虑倾向就越明显,罹患社交焦虑障碍的风险就越高[2],还有研究表明积极自我呈现与社交焦虑存在相关性[3],也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高的个体在社交过程中更倾向于积极主动[4]。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网络社交的主要场所。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场域,基于社交焦虑及其相关影响,分别考察了性别、出生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班干部、年级和专业各变量在社交焦虑、积极自我呈现、自我概念清晰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性。选用了社交网络积极自我呈现量表,总共10题,其中积极6道自我呈现和4道真实自我呈现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方式。

Campbell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包含12道题,测量个体对自我认识的清晰度和一致性。量表采用5点计分制。交往焦虑量表(IAS)包含15个题,5级评分。对杭州高校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6份,回收有效率为92%。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量表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变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其中性别、出生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班干部为二分类变量,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年级和专业为三分类及以上的分类变量,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1可知,不同的性别在社交焦虑(t=-1.751,P>0.05)、积极自我呈现(t=-0.842,P>0.05)、自我概念清晰(t=0.778,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附表1 性别的差异检验

(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2可知,不同成长地区在积极自我呈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520,P>0.05);不同的成长地区在社交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851,P<0.05),进一步通过均值比较可知:来自农村的学生(M=2.524)在社交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M=2.431)在煽社交焦虑上的得分;不同的成长地区在自我概念清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998,P<0.05),进一步通过均值比较可知:来自城镇的学生(M=3.021)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长大的学生在自我概念清晰上的得分(M=2.857)。

附表2 生源地的差异检验

(三)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3可知,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社交焦虑(t=1.214,P>0.05)和自我概念清晰(t=-1.168,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积极自我呈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225,P<0.05),进一步通过均值比较可知:独生子女(M=4.006)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M=3.756)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

附表3 独生女子的差异检验

(四)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班干部上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4可知:是否为班干部在社交焦虑(t=-1.410,P>0.05)和积极自我呈现(t=0.009,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否为班干部在自我概念清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3.351,P<0.05),进一步通过均值比较可知:班干部(M=3.059)在自我概念清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M下文=2.903)在自我概念清晰上的得分。

附表4 班干部的差异检验

(五)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专业上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5可知,不同的专业在自我概念清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6.070,P<0.05),进一步通过事后两两比较可知:文科在自我概念清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和艺术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的得分;不同的专业在积极自我呈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16.570,P<0.05),进一步通过事后两两比较可知:艺术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文科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

附表5 专业的差异检验

(六)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6可知,不同的年级在自我概念清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8.208,P<0.05),进一步通过事后两两比较可知:三年级在自我概念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不同的年级在社交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25.612,P<0.05),进一步通过事后两两比较可知:在社交焦虑的得分上,二年级的得分显著大高于四年级的得分,四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的得分,一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不同的年级在社交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8.412,P<0.05),进一步通过事后比较可知:在积极自我呈现的得分上,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的得分。

附表6 年级的差异检验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中积极自我呈现的现状讨论

积极自我呈现在性别、生源、班干部变量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城乡经济差距的缩短,网络化的普及和发展,无论男女,农村还是城市,是否为班干部,对新媒体都有着新奇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希望向他人展现自己积极、完美的一面。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独生子女、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显著。我们认为随着社会政策带动家庭结构的变化,“95后”中独生子女居多。随着家庭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期望,注重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在这样被高度关注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更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对自我形象的认定。所以也更希望在家长、亲戚、朋友、老师心中树立一种积极完美的个人形象。在年级差异中,积极自我呈现的得分上,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的得分。大学生正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大一、大二学生步入大学意味着逐渐脱离家庭,从心理、经济上逐渐和父母分离,建立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形象的过程,大学生在此心理发展阶段需要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关系。新生刚处于大学环境有建立友谊、组建自己社会团体的需求,渴望在同学老师心中呈现自己积极一面的,从而有助于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圈子。四年级学生从半封闭学业环境转向开放的社会环境,面临就业需求更希望树立自己较好的个人形象,帮助自己实现更好的就业机会。三年级学生处在学习环境稳定和友谊圈子固化的阶段,自我形象在同学、老师心中早已经形成,人际关系也发展到比较亲密的阶段,通常会更真实地呈现自我,并且自我暴露的内容也更开放和深入,他们通常以比较轻松的状态享受大学的生活。专业上的差异中,艺术生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文科生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在积极自我呈现上的得分。可能艺术生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和表现更加在意,由于专业塑造与人格特质倾向,艺术生对生活的感受性也更自我和更强烈,自我体验具有深刻性,对自我的形象要求趋于理想化,通过积极自我呈现改变自我形象的工具性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具明显。

(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讨论

社交焦虑在性别、独生子女、专业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从生源地角度看,农村在社交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在社交焦虑上的得分;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也带来了次生的代价,家庭主力父母多外出打工,对孩子疏于照顾,留守儿童问题在社会中一度引起热议,目前这批孩子已步入大学。从高校心理咨询的角度也印证了留守儿童后期发展带来的窘境,家庭生长环境不稳定,陪伴客体缺失,寄养留守都容易造成个体孤僻或沉溺于网络,社交技能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城镇家庭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能够接受到较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虽然城市生活节奏快,但没有完全脱离陪伴孩子,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交技能等。从不同年级角度看: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的得分,四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三年级的得分;可能大二时人际交往压力作用开始显现,大二同学关系进一步发展对友谊的质量要求更高。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在这一时期容易出现人际矛盾和自我意识的深层问题的激化,由于交往的近因效应的作用,在他人心中印象出现波动,这些都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大三阶段由于前期的磨合和自我的调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往策略,同时也适应了大学生活,社交焦虑水平逐渐降低。大四虽然面临找工作,由于大学四年的磨砺锻炼,具有一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焦虑水平虽然有所上升但没有明显差异。

(三)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现状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水平要显著高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水平,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方面因为在中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客体的陪伴,使得孩子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遇到客体缺失,造成自我概念的形成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孩子来到杭州,大城市诸多地方与自己生长环境不同,由于物质、价值观念等差异,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同时,自我渴望和大城市的高质量融合,但现实自我和理想化的自我差距在短时间无法弥补,城镇长大的孩子由于受教育较全面在这方面就比较有优势,随着从学业需求转向就业需求,对个人能力、家庭、文化背景等综合能力要求的升级,就业竞争压力也逐渐凸显出来。面对诸多的变化,理想化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加剧,自我概念清晰性也受到影响。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年级特点,三年级的自我概念清晰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自我概念清晰水平,其次是一年级、四年级和二年级的自我概念清晰水平。我们推断可能大学生刚进入新的环境,对大学充满期望和憧憬,随着校园生活全面开展和人际交往的深入逐渐陷入自我概念模糊的状态,随着实践学习发展,个体逐渐适应发展出应对的策略,到了大三阶段逐渐有比较清晰的目标规划。但到了大四由于就业、升学等竞争压力,对自我的认识开始出现波动,再次处于自我破碎到整合的螺旋上升的新阶段。另外,身份不同,自我概念的清晰性也有差异,学生干部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学生干部在对自我的规划和要求上要更加明晰自己的目标,通过帮助老师处理工作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其他的能力,在与老师和同学协调工作的同时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清晰。专业上文科生的自我清晰性显著高于理科和艺术生的自我清晰性。我们分析可能文科的文学素养较好,对人生的思考比较深入,从而能更清晰地看待自我和他人环境的关系。理科生更关注理性现实层面的思考,而艺术生理想化富有创造,更趋向于理想化的自我追求,对自我的认识没有文科生清晰。

四、研究启示与局限

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角度。立足微时代视角将网络社交课程引入课程体系,帮助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策略。微信朋友圈是大学生进行熟人社交的主要网络社交场所,适度自我呈现是可以促进人际社交、自我构建,有利于发展自我同一性的。但大学生在自我呈现中出现过度美化、自我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同时又会受到他人的自我呈现内容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交技能的培养,网络礼仪、印象管理、网络行为的心理学原理等知识的普及。引导鼓励大学生接纳自我,提高认知,真实、自信、有礼有节的自我呈现更有利于建立社交关系,赢得社会支持。

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角度。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人文素质类课程需要统筹规划分解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根据学生自我意识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大一、大二学生的价值观、网络道德、学业指导、人际指导等应该作为阶段重点,大三、大四更侧重于就业创业教育,但目前很多高校因为专业课的实践要求都会把此类课程安排在大一,并且压缩了此类课程实践部分。当学生遇到现实问题时还是很难获得有效的帮助,凸显出阶段软实力的不足的缺陷。指导需要有前瞻性,不能等问题出现了以后再进行解决,需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优势。

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差异化角度。加强大学生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要有普适性也要注意个体差异化。针对自我发展不均衡、个性化的特性,针对不同群体、个体要给予差异化的心理疏导和关注。如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有留守经历的个体,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学生干部等自我同一性发展提出的需求不同,要灵活应用普适发展和个别心理疏导相结合模式形成思政教育的闭环。

从人的社会功能发展角度。提倡从虚拟网络社交环境回归到现实社交。高校应该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生活化教育、实践性学习,为大学生提供认知社会的丰富经验,使其回归真实鲜活的生活本身,而不是在网络社交“景观化”情景中自我迷失,脱离扁平的网络社交环境,帮助学生在现实感中培养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丰富立体的自我探索和发展。

猜你喜欢

附表独生子女班干部
附表6 2021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竞选班干部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的烦恼
选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