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平市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2-10-19刘明娣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南平被调查者红色

■ 刘明娣,朱 丹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武夷山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挖掘、整合、利用南平的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路径意义重大。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当代价值,可以引领学生思想教育。红色育人要取得效果,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进而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有效吸引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一、南平红色文化资源

闽北南平市管辖的10个县(市、区)均属于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县,有“一片红”“红旗不倒”的美誉,在中国近代史和革命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2]。2021年3月16日,福建省文物局公布了福建的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南平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共184处,位居全省第三,处于福建省的前列。福建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南平市占比5.26%。闽北还拥有大量的红色领导人足迹和红色人文史料。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革命领导人都曾到过光泽县指导革命斗争,开展革命活动。这里还包含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依托南平深厚文化积淀的红色文化“活教材”,助推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二、南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现状

(一)调查设计

利用文献研究法,参考其他地区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究要点,请教了有关专家和一线工作的教师,以南平市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为基础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基本信息、基本认知、情感认同、育人路径四个方面20个题,利用问卷星软件向学生发放。共1116人参与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16份,全部回收,对问卷信息进行检查,对逻辑错误、异常的问卷进行删除,得到有效问卷1116份。利用SPSS 21.0软件,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效度验证。从表1可以看出,KMO值为0.921,KMO值大于0.8,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表1 问卷效度分析

数据表格参照:张若琪《泰国中学汉语听说课课堂环境研究》框架,数据为实践问卷调查所得。

利用SPSS21.0软件,选用克伦巴赫α系数对赋分后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由表2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847。将其与评价标准[3]进行比对,α系数大于0.8,即问卷的调查信度为理想,信度很高。说明研究数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内部一致性,分析的价值也高。

表2 问卷信度分析

(二)结论分析

1.南平红色文化育人现状总体概况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认知情况、情感认同情况、育人现状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赋分分析。对于红色文化的基本认知情况均值为7.09分,达到及格水平;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情况均值为16.8,刚好达到良好水平;学校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现状均值为9.9,达到了及格的水平;南平市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现状总体均值为33.8,达到了及格水平。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学生对红色文化有基本的认知,二是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缺乏实质性的价值渗透,三是学校运用红色文化育人效果不理想。

2.南平红色文化认知概况

关于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仅11.92%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39.61%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红色文化,但具体内容模糊。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92.47%的被调查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2.62%的被调查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政治文化,但仍有5.73%的被调查者认为红色文化是落后过时的文化,持着不正确态度。

南平共有184处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38.44%的被调查者仅知道0~2处南平的红色文化资源,仅有4.48%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8处以上的南平红色文化资源,表明对于南平的不可移动的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度不高。红色文化了解程度与参加学校红色文化活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497,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红色文化了解程度与参加意愿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回归系数值为0.433(t=19.131,P=0.000<0.01),变异性 R2=0.247,因此参加红色文化相关活动会对“红色文化”认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3.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概况

31.9%的被调查者经常观看浏览红色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微信微博。77.06%的被调查认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非常重要,仅2.96%的被调查认为一般重要,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还是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学习。对参观红色景点、参加红色主题活动、学习红色文化后的感受作路径分析,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475>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t=18.016,P=0.000<0.01),说明参观南平地区红色文化遗址纪念地对感受程度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仅8.4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完活动是没用有收获的,因此应提高活动的参与度,让他们亲身经历和体认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刻价值,潜移默化中提升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4.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路径分析

学校课堂教学(79.3%),红色影视和歌曲(73.48%),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70.97%)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三大途径”,可见学校课堂教、影视资源、网络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缺乏实践活动途径,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获得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

红色文化资源要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育人环境的转变,充分运用网络路径以满足师生的红色文化需要,44.98%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看到在校园广播、宣传栏、官网、微信微博等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学校忽视了网络育人阵地建设。49.88%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教师在讲授红色文化课程时主要是结合历史事件讲述,13.69%的被调查者表示教师照本宣科,按书本内容、考试要求进行授课,6.6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组织校外活动,开展红色遗迹参观活动。基于调查可见课堂习得是红色文化获得的第一主渠道,课程思政背景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学生最喜欢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为实地参观活动(65.59%),可见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是最受欢迎和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红歌、演讲、舞蹈、话剧、征文等系列主题活动联系学生现实需求的教育方式也被深受喜爱。63.71%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南平地区红色文化遗址纪念地等,仅3.05%的被调查者不愿参加。关于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相关活动,58.78%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参加,18.55%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参加。关于学校组织红色文化相关教育活动,途径主要有党团主题活动(66.94%)、红色社团组织宣讲(59.32%)、征文、辩论和知识竞赛(58.06%)、学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发布(47.31%)、专题讲座和读书报告(45.97%)、红色文艺汇演(36.29%)、红色旅游(26.97%)。表明学校很少组织参加红色旅游。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为师生提供参观红色旅游活动的机会。

5.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现状分析

关于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积极开展特色活动的占45.07%;比较重视、偶尔举办相关活动41.04%,有12.54%的被调查者认为往往流于形式。关于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总体成效:效果较好的占41.76%;效果一般的占21.77%。教育有必要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体系: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51.61%;有必要的占43.91%。利用SPSS软件对红色文化融入育人态度与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总体成效进行路径分析,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467>0,并且此路径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t=17.626,P=0.000<0.01),因而说明红色文化融入育人体系重视程度会对学校红色文化育人产生显著的、正向的、总体成效的影响关系,学校要加强对红色育人的重视。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意识

调查表明红色文化活动参与意愿、实践活动、组织形式、育人重视程度会对学校红色育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增强红色文化教育意识,主动自我教育胜过填鸭式灌输,师生协同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育人功能效果才能大放异彩[4]。因此,要通过党团活动教育、课堂教育、专家讲座、主题活动等强化红色文化教育意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令其感染力和生命力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

在访谈调查后,加强学生红色文化学习效果、及时评价和考核,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红色文化意识。有展有评,学有呈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设置多元评价项目,将红色文化相关的指标纳入其中,并借助智学网或云课堂等APP进行统计分析,动态化评价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意识,为后续红色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创造性体认红色文化的新时代精神力量,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成为激励学生砥砺前进的信仰之基、精神之钙、思想之舵[5]。

(二)打造红色文化“四有”课堂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主渠道。调查表示教师讲授红色文化课程时主要是结合历史事件讲述,而在红色精神的渗透上往往浮于表面,未达到育人思政。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打造富有红色特色的“四有”课堂,即“有情境、有问题、有实践、有情怀”的课堂。

“有情境”是指对于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结合南平的红色文化创设情境。学校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时照本宣科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红色文化缺乏生动性。挖掘和创设教学情境,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培养思维、涵养情怀,让红色文化的课堂活起来。

“有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产生的疑惑和教师引领学生而提出的疑问,比如张山头红军墓群、上梅暴动旧址等承载什么红色故事,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以解决所存在的疑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口头上的绘声绘色,不如亲临其境来得深有体会。“有实践”是指学生走出课堂,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可结合南平红色旅游路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或者结合实践主题活动,如“朱子文化”主题活动,在九曲溪畔的朱熹园开展参观、考察、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领会红色精神,也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实践不仅是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红色文化学习形式,达到了“寓教于行、寓学于乐”的效果[6]。

“有情怀”是指知识、能力、价值引领和兴趣培养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要求教师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育人因素;“情怀”这一内容特别要注意学科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此手段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有”课堂达到“因材施教”与“知行合一”的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师生关系、教学相长理念,形成“有情境、有问题、有实践、有情怀”的教学目标新样态。让每一个红色文化课堂,有情境、有问题地发展,有实践、有情怀地体认,建设红色文化课堂新样态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正好契合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三)创新红色文化育人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变得愈加广泛,各种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教师开展情景创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根据学生具有鲜明的网络学习特征和需求,红色育人寓教于网络势在必行,因此亟需占领网络媒体红色文化育人阵地[7]。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入网络阵地,重点在于创新红色育人方式,突出红色主旋律,焕发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命力。

1.构建红色文化网络资源

构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的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内容资源的建设,将红色影视作品、歌曲、话剧、微课资源等形成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知识分享,还可举办原创微视频、微课程、微漫画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元素活跃于网络,形成红色文化传播效应。借力喜马拉雅APP,举办“阅读红色故事”系列活动,有声阅读助力弘扬红色文化,将红色资源融入红色教育,积极创设红色氛围,让红色精神厚植于学生心间。

2.创新红色旅游VR体验形式

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虚拟现实技术,运用近眼的显示、感知交互过程、网络运输和内容制作等多领域技术,创造身临其境与虚实结合的沉浸体验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基于疫情防控要求、时间金钱成本等现实因素,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参与红色旅游需求相结合,利用VR技术,红色故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或智慧游览的形式,或感人肺腑、或激情慷慨,创建良性循环的智慧教学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通过虚实结合的多维呈现形式,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南平被调查者红色
红色是什么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徐南平一行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南平:妇联干部当好“五员”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红色在哪里?
原来它不是小偷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追忆红色浪漫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