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报
2022-10-19周艳杨龙朱明张如标唐玮
周艳 杨龙 朱明 张如标 唐玮
(1建湖县植保植检站,盐城 224700;2建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 224700)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小麦扬花期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发生赤霉病大流行,会造成小麦产量下降,籽粒品质恶化,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从而降低利用价值,威胁小麦生产安全[1-2]。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冬麦生产区,但在小麦扬花期极易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较高[3]。为了明确当前市场上的常见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笔者于2020年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进行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以期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科学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建湖县钟庄街道马渡村二组进行,土壤类型为黏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小麦品种为“皖麦203”,于2020年11月15日播种,种植方式为翻耕种植,小麦长势与大面积种植无明显差异。
1.2 供试药剂及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1)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20%丙硫菌唑+20%戊唑醇)600 mL/hm2、(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900 mL/hm2+250 g/L丙环唑EC 600 mL/hm2(麦甜组合)、(3)48%氰烯·戊唑醇SC(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750 mL/hm2、(4)45%戊唑·咪鲜胺EW(15%戊唑醇+30%咪鲜胺)750 mL/hm2、(5)清水对照(CK)。4个药剂处理区面积均为1.33 hm2,清水对照区面积为0.067 hm2,不设重复,小区随机排列。
在小麦扬花初期(2021年4月27日上午)第1次施药,施药后8 h内未发生降雨,夜间有降雨;在小麦扬花盛期(5月3日)第2次施药。施药器械均为电动喷雾器,每667 m2兑水量为40 kg。
1.3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由图1可知,2021年4月21日—30日均为阴雨天气,其中4月22日和4月30日的降雨量分别为16.4 mm和7.3 mm;5月4日的降雨量为4 mm,田间湿度较大。同时,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 ℃以上,而“皖麦203”的扬花初期在4月27日,扬花期间雨水足、气温高,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1.4 调查内容
施药后5 d、15 d,目测各试验药剂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情况。于5月25日(赤霉病病情稳定期),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调查各小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0.25 m2,记载调查总穗数、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计算公式: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值级数)÷(调查总穗数×4)]×100,病穗率防效=[(对照区病穗率-处理区病穗率)÷对照区病穗率]×100%,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指-处理区病指)÷对照区病指]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从田间目测结果可知,4个药剂处理区的小麦田间均未出现明显的药害现象,说明供试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均对小麦生长安全。
2.2 防 效
由表1可知,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麦甜组合、48%氰烯·戊唑醇SC、45%戊唑·咪鲜胺EW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分别为92.78%、82.47%、90.42%、64.55%,4个药剂处理间的病穗率防效达到了极显著差异;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麦甜组合、48%氰烯·戊唑醇SC、45%戊唑·咪鲜胺EW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95.35%、90.31%、94.02%、72.65%,4个药剂处理间的病指防效也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其中,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8%氰烯·戊唑醇SC和麦甜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也均在90%以上,极显著高于45%戊唑·咪鲜胺EW处理。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600 mL/hm2、麦甜组合(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900 mL/hm2+250 g/L 丙环唑EC 6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三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5%戊唑·咪鲜胺EW 75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一般,增加用药量能否提高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