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探析
——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
2022-10-19杜云龙
杜云龙
汪习军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摇篮。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历史时期的乱垦滥伐行为使黄土高原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逐渐严重,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贫瘠的土地资源导致当地农作物产量极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相继开展。 由汪习军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一书,不仅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进行论述,而且对生态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办法与相关规范文件以及规划设计作了详细阐述,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一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主要对项目质量监督、工程验收以及基建前期工作、中央资金管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的管理办法进行详细描述,为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方面的支撑与保障。 第二部分介绍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规划编制大纲、可行性研究编制大纲、小流域初步治理设计编制大纲以及工程设计估算与费用标准。 第三部分为综合规划,对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行规划,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黄河不仅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其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其中黄土高原是世界范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黄河流域面积为79.5 万km2,2020 年水土流失面积仍高达26 万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9%。 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 亿t,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开展保护活动迫在眉睫。 为了保持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我国开展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实现了双下降,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持续提升。
我国对于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是针对沟道土壤侵蚀所采取的措施,如修建淤地坝、治沟造地等;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坡面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建梯田等方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地震、雨水、风力等自然现象的侵蚀作用也使得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且黄河流域的地形复杂,坡沟众多,一旦降雨量过大,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便极有可能发生,以上因素导致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修建淤地坝可对暴雨洪水冲刷的泥沙进行拦截,治沟造地可将淤泥改造为田地,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与土壤资源的保持与修复有着重要意义;至于修建梯田、退耕还林等手段则是利用生物措施来解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问题,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使得黄河流域的水土资源保持健康,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民众认识到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这种情况给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所带来的危害,从而促进当地居民自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需注意的是,我国对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进行严格监督,避免因人为活动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对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展,政府也应予以严格管理,通过完善的管理办法与规划设计来实现保护当地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目的。
总之,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黄河流域各省(区)通过支流治理、治沟骨干工程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和水土保持示范区等建设项目的开展,使得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即便是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解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保持当地生态环境健康,各地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黄河水利事业、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完善关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建设规划,提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切实完成建设黄河流域绿色健康可持续生态系统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