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泉窑龙窑烧制建窑技艺探究

2022-10-1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窑内龙泉窑龙窑

李 林

龙泉市雨过初青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浙江龙泉 323700

“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这行内话道出了窑炉的重要作用。龙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拱形顶,整体呈狭窄的长方体,与地面形成倾斜的角度,由窑门、火膛、分焰柱、窑室、烟囱等构成。以其窑身延伸呈长条状,依缓坡而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称“龙窑”、“蜈蚣窑”。

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龙窑诞生于龙泉市西部的蒲城猫耳山遗址,浦城县仙阳镇所在盆地西南的猫耳山两侧山坡上发现了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窑群,其中3条为龙窑。在浙江上虞发现商代早期的2条瓷陶共烧的龙窑。原始瓷烧制则在夏代晚期的湖州瓢山窑址、商代早中期的永春苦寨坑窑址等处被先后发掘。从浙、闽、赣、湘等地陆续发现的夏、商、周三代龙窑情况看,龙窑是夏商时代中国南方主要的先进窑炉烧制形式[1],龙窑为中国陶瓷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龙泉窑地区之龙窑烧制历史

新石器时代以前,没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直接采用露天平地烧制法。后来诞生的窑穴式烧制有横穴窑和竖穴窑,都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组成。横穴窑火膛位于窑室下侧方,竖穴窑火膛位于窑室正下方。距离龙泉直线约30千米的现在蒲城仙阳猫耳山商代遗址上,考古发现了9座夏商时代陶窑,距今年限为4300—3800年之间,其平面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其斜坡式长条形窑被认定为我国最早的龙窑,人称“龙窑鼻祖”。

《国色天香》李林青瓷作品

李林工作照

从无窑的平地堆烧式原始烧制阶段到建造窑炉的穴窑烧制,再到龙窑的诞生,陶器烧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猫耳山窑群的圆形、椭圆形、长条形(龙窑)三种窑炉并存,互有叠压或打破关系,证明夏商时期龙泉窑周边地区窑炉分布相当密集,而且窑炉具有多样性特点,代表着不同时期窑业技术不同的发展水平。从这些窑炉考察中可以发现,我国窑炉的烧制技艺体现着升焰窑→半倒焰窑→平焰龙窑的发展演变趋势。

龙窑的诞生能够将窑温烧至1000摄氏度以上,奠定了原始青瓷器诞生的基础。猫耳山夏商时期龙窑首次发现,这些龙窑不仅具有烧成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特点,还在生产黑衣印纹硬陶为主的窑群中兼烧着少量的原始瓷,即陶瓷同窑合烧。

龙泉周边地带的原始瓷,烧成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上,外表施釉,吸水率低,气孔率低,坚固耐用。

二、龙泉窑地区之龙窑结构

龙窑分为窑头、窑身和窑尾三个部分[2]。

1.窑头 窑头的头部一般为圆形,窑头的燃烧室一般称火堂。烧窑前先在火堂烧点火预热。猫耳山遗址上的长条形龙窑,其内部结构已经很完整,由火膛、火道、窑室和烟囱四部分组成的。龙窑窑头的中下方有一道狭长门,其“门”为火门。五代时期为钱镠王烧制秘色瓷,为保证窑火均匀旺盛和方便处理龙窑柴灰,在火膛前方设立炉栅,让柴火灰烬掉落下方进风口里边的落灰坑。龙泉一带龙窑以松柴为主要燃料,因其热量高、火焰长、灰粉质较少,烧窑效果理想。松树破开的柴片一般不大,所以火门相对较小。火门下方紧贴窑底的位置那处或方或圆的通风口,正是火膛进风的主要入口。燃烧室杂柴、松枝等燃物从窑头正面火门投入,空气也通过通风口进入燃烧室火堂,使燃料充分燃烧产生热量为窑室加热。

2.窑身 窑身包括窑床、窑室。因龙窑火焰抽力大,升温快,随着燃烧段的逐渐后移,热效率高,需要补充燃料消耗。龙窑在窑身烧成室通道内设有燃烧点,两侧设立添柴口(投柴孔),便于每节窑室给窑室燃烧点添加燃料烧制青瓷,预计烧制成熟时予以关闭。窑室是装泥胚的地方,是龙窑最关键的部位。龙窑由于腰身较长,除前壁的门外,还在窑室左右壁开设若干个门,数量随窑身长度而定,多者可达10个以上。窑门分左右两边直立,顶部一般呈拱形。装完坯件后,以黏土或砖等材料封闭,仅留下窑室投柴孔和较小的观火孔、取样孔。

窑室高约1.8—2.8米。虽说窑身越长产量越高,但是随着窑室长度的增加,温度与烧制火候越难掌控,成品的数量就难以保证。龙窑窑身较短的为20—50米,北宋中期,“制样需索”,按照宫廷样式烧制宫廷瓷器,那些为宫烧制的官家瓷窑,不惜工本,只求质量,窑身不长,并在窑室内设立隔墙,窑室内每隔5—6米筑墙二堵,把窑分成多室。隔墙的多少和高矮往往不一,其重要作用是引导火路。前墙上部向前弧收与窑顶相连,形如火车厢;下部设烟火弄。后墙不到顶,火焰由烟火弄进入隔墙,再通过后墙的顶部进入第二室。从窑室上方流入下方,装窑好匣钵后,让窑火形成“U”形或倒“U”形火路,再进入另一横隔墙的底部。这样可充分运用窑火,并易于控制烧制质量。尤其龙窑依山傍坡而建,在窑体陡的龙窑内需要多设横隔墙。因为窑体坡度过大,窑内自然抽力太强,不利瓷坯烧成,筑横隔墙可减少自然抽力,降低火焰的流速,以适应烧成要求。龙窑长而坡度陡,窑内筑的隔墙就多,窑室间隔就短,易于烧制上等瓷器。

青瓷作品《旋纹将军罐》李 林

至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烧制青瓷更是精益求精,因此龙泉龙窑直接将窑室改为分室,并讲究各窑室的火道设计,配合匣钵装窑设置,以便更好地引导火路,充分运用火道调节窑焰火热,保证窑室各处温度大致均匀。北宋末至南宋时期龙泉窑出口世界各国的瓷器逐渐增多,因此出现了长龙窑。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考古所在龙泉源口村口土名叫“杉木林”的山坡上进行考古,发掘出源口龙窑长达97米,是龙泉境内发现的最长古龙窑。宋元之际正是龙泉青瓷生产的重要时段,该窑在龙泉东区为当时烧制外贸出口瓷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3.窑尾 窑尾在窑室的后方,常设有一米多高的烟囱。窑尾稍小,一般龙窑是窑头最小,窑中部最大,窑尾又较小。这样利于增加装窑容量和传热保温。窑尾往往设立烟囱,利于烟气流速增大,保证一定的动压,有利于排烟。龙窑斜伏于山坡,形成一定的坡度高差,龙窑的倾斜度在8~30度之间,窑床为16度,以窑头稍大最为理想。加之在烧窑过程中窑尾烟囱产生较大的自然抽力,既能为窑内提供必要的通风强度,使热气体在窑内均匀流动,高温中使焰火处于缺氧还原的氛围,也能使燃烧的气体排出窑外,更便于提升窑内温度,这也是龙窑能够实现还原烧的关键技术之一。龙窑还原烧制的时候,窑室内温度在1180℃以上,高的可达到1300℃左右,龙窑烧制的最佳温度是控制在1230℃左右。需要窑尾增加抽力,让窑室内部处在一种人为缺氧还原的氛围,要持续燃烧必须从匣钵原料甚至从瓷胎中抽离氧元素来进行助燃,瓷器在龙窑内还原烧制过程有一项致命的不稳定缺陷,充满着未知的可能性,因此还原气氛下常出现曜变。窑匠们必须时刻注意窑火与气氛的变化,善于利用焰火变化判断窑内情况,为龙窑烧制一路“保驾护航”。

龙窑火焰由下部的窑头平行流动至上部的窑尾,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能充分利用余热;并且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升温快,降温也快,易于操作;龙窑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而深受历代人的喜爱。青瓷的烧制成功与龙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研究火焰上升规律,利用龙窑设置,充分调节火路火力,引导窑火在窑内的流动,成功烧制出青瓷。龙窑的出现和成功运用是古代窑工们集体智慧的体现。

猜你喜欢

窑内龙泉窑龙窑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探析柴烧与建盏龙窑烧制技艺
回转窑密封装置的优化改进
“活着”的龙窑
烧成温度和压力变化对抛釉砖、仿古砖颜色的影响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分析辊道窑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