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策略
2022-10-19朱初妮
朱初妮
银川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注重流域内各省区经济稳定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协同突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各项战略措施及方针,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确保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均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创新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任保平等[1]指出,在环保监管趋严、生态压力愈加显著背景之下,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有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产业生态化转型的路径与政策》中,首次从产业生态化的一般逻辑理论出发,论述了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的逻辑机理,并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角度探明了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的具体路径,提出有效推动流域产业生态化的政策与建议,为促进黄河生态治理,助推流域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一、协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协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能有效促进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效提升,还能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发展,为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主要社会矛盾提供新思路。
(一)促进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之中,协调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重点关注统筹规划,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保证国民物质文化需求及精神文化需求均能得到满足。因此,基于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实施能使城市、乡村得到协调发展,有效增强城乡之间的关联度,对流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伟大复兴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成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梦的新起点。在开展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展基础应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实现了农民富裕、农村富强、农业发达的目标,才能真正算得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达成[2]。只有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工作目标及常态,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目标,利于城乡资源的统筹规划与配置,促进资源流通,打造出城乡发展新局面。
(三)为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主要社会矛盾提供新思路
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各项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差与经济发展要求高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的矛盾,因此,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新时代矛盾问题的过程[3]。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荒漠化严重,限制流域经济稳定发展
宁夏境内黄河流域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是秃山,荒原,沙漠、戈壁和大面积的荒滩[3]。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每年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然而总的来讲,收效有限,向沙漠进军几十年也只是打了个平手,停止了“沙进人退”的不利局面。
(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西中东三大地带,重要的地理位置与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使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为典型的大流域高质量发展。2019年黄河沿线各省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黄河沿线9个省区中,GDP总和为24.74万亿元,占到国家经济总量的1/4,其中,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省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省份,各省区的多样化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经济潜力。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概况
由表1可知,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GDP同比增速比全国高出了0.43%,达到了3748.5亿元。同时,宁夏作为一带一路发展中的重要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枢纽网络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不仅是促进宁夏实现“内循环”战略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外循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4]。
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7.48∶42.31∶50.1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明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快,但相较于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份,第一产业占比略显偏高,究其原因是宁夏将发展重点落脚于实体经济,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核心产业,减弱经济发展对农业、畜牧业的依赖性,为提升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是限制黄河沿线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黄河流域各级政府还没有制定出较为成熟、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体系与方案,尽管黄河沿线各省区政府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谋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面,已初见成效,但存在的补偿效率不低、以局部发展为重等问题较为突出。由于黄河全流域各省区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目标方面,也应制定不同方案及目标。虽然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对黄河治理非常关键,但由于各地区的建设思路、建设方案无法达成统一标准,导致在落实补偿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5]。当前,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没有建立起更为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在融资渠道上,也较为单一,再加之部分地区对生态产业扶持力度小、技术援助少、就业补偿不科学,导致黄河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缺少了法律支撑。
三、协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态环境
要实现大面积大规模的种绿扩绿,必须靠科技力量做支撑,做到科学种绿,科学管理,科学利用,科学维护。不仅投资者要注意靠科技引路,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予以大力支持和协助。除了资金,水、科技之外,还要在全社会开展爱绿护绿的广泛宣传、教育,使其成为全社会的意志和共同的理念。
要引入巨额资金进入宁夏黄河流域的“种绿”“扩绿”工程,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打开资金吸引之门,只有进门投资的人越多,携带的资金量越多,才能汇聚成大量的“种绿”资金。所以要创新体制机制,面向民间、企业、国内、国外的资本市场敞开大门,迎接各方面的资金,加入这项庞大的“种绿”“扩绿”的队伍中来。同时因为“种绿”“扩绿”活动是在土地上进行的,所以就需要在土地的租赁使用方面,面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采用各种灵活的,适应性更强的土地出让和租赁政策,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在法律层面和社会管理层面等予以保障[6]。
二是要解决投资的回报和收益问题,或者说必须判断出其投资收益是可以预期,是有保障的。在国家确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目标后,为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设立了国家级的碳交易市场。这个市场产生的前提是国家给国内所有碳排放企业在大户都规定了每年的碳排放指标。在实际运营中,有些企业通过采取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完成技术改造项目等措施,实现了节能减排,使企业每年的碳排放较国家下达的指标有了明显的减少,指标有了富余,成为碳交易市场上的“卖家”。而有些企业因运营不佳,废气排放不减反增,每年的碳放量超出国家下达的碳排放指标,造成超排,所以必须从碳交易市场那些有富余指标的企业手中,购买排放指标,成了碳交易市场上的“买家”。
一个买卖双方都是碳排放企业的市场,买卖的商品只是碳排放指标的市场,是个初级的碳交易市场。这个市场必须,也必然会向它的高级阶段迈进,这个高级阶段就是在“碳中和”要求的前提下,碳排放为零的条件下的碳交易市场。这个市场中的买卖双方较初级市场有了变化,其卖方是能够吸纳大气中的碳,并将其吸收、消化、固化为固态碳的森林企业;而买方则是各类碳排放企业。为某一地区内所有的碳排放单位每年所排入大气层中的碳(气态)都能被当地的森林企业吸纳、消化、固化为固态碳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那个地区实现了碳中和。
如上所述,所有现在投资种绿扩绿,营造人工森林的投资人是能够,也必能够从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中,收回自己的投资收益。然而森林所产生的收益绝不仅仅是碳交易市场所得到的那一部分。当然“十年树林,百年树人”,投资种绿扩绿绝不是一个短期的投资行为,须立足长期投资考虑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投资绿水青山就是投资金山银山。
(二)实现流域内经济均衡化发展
为切实解决好黄河全流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问题,首先要做好全流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工作。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通过打造银川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这样有效途径,实现了银川核心片区的高质量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清真牛羊肉产业集群、生态渔业产业集群及黄河金岸休闲观光产业集群,形成独具特色化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益。
(三)制定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为实现黄河流域共治共建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结合黄河全流域各地区发展现状,尊重发展差异性,制定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各省、区要联合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在制定生态补偿机制时,必须以多元化、市场化建设为导向,实现传统的以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向多元市场主导的生态补偿转变。补偿方式也不能一刀切,要结合各地区基本情况合理利用好资金、技术及人才。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实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形成较为健全的资源开发与节能减排的生态补偿机制。总而言之,黄河全流域各省区要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基础条件,合理把控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实现流域内经济、环保效益的共同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黄河流域各项治理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需协调跟进,只有针对现阶段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流域规划方面入手,注重流域治理与保护,协调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最终实现中国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