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聚合视域下国家形象的民间话语表达路径探析*
2022-10-19赵一梅
□文│樊 丽 赵一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格局正在经历着加速平台化的变迁,基于跨国数字平台的跨文化内容生产与传播蔚然成风,而其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平民化,对中国而言,凸显了当下民间话语表达在有效传播中国话语与声音,展示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与独特优势。
一、符号聚合理论与国家形象的民间话语表达
21世纪初,中国国家形象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显学。通过对“国家形象”相关学术研究与实践事实的回溯,不难发现大量成果聚焦于高语境下的形象表达,关注政府与相关机构的重大决策行为以及国内外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对国家形象传播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而对民间话语表达的研究还不够。
1.符号聚合理论的内涵:基于共同想象的聚合体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欧内斯特·鲍曼在罗伯特·贝尔斯小团体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聚合理论,其核心观点为群体想象的共享能够创造符号聚合,即关注社会性叙事与群体互动如何作用于“群体共识”的形成,最终在群体内部实现情绪、意义、价值甚至是世界观的共享。
符号聚合理论包含三个主要概念:一是“想象主题”,博尔曼认为“想象”是一种“对某事件有创造性或富于想象力的阐释,用以满足心理或修辞上的需求”,[2]这种想象通过故事、笑话、隐喻及其他富有戏剧化的语言进行诠释,就构成了想象主题。二是“符号聚合”,当想象主题分享的是群体的共同想象,即“公认的中介”,想象连锁反应就会发生,进而形成群体凝聚力,这个过程称为符号聚合。三是“修辞视野”,个体会在符号聚合的影响下产生社群感或群体意识,并在分享想象主题的过程中建立亲近感,当多群体内同类想象主题不断复颂,就能达到形成修辞视野的目的。
博尔曼指出,修辞视野的存在是人类社会能够结成具有共同世界观、价值观的社群、集体以及国家的主要原因。[3]因而,从符号聚合的视角出发,要有效消除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刻板印象,提升国家形象的在外认同感,就必须在深刻洞察双方“公认的中介”的基础上,运用聚合的基本规律,建立公共符号现实,在复颂的过程中熔铸修辞视野,形成对国家形象的“新共识”。而当下的民间话语表达,正是将符号聚合理论应用于国家形象传播的行动转化。
2.民间话语表达:国家形象传播的关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4]
长期以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都是对外传播中构筑“修辞视野”的支撑性力量,但其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呈现出两方面的困境:一是由于国外受众接受习惯,我国主流媒体较国外媒体而言,缺乏“想象主题”共享的条件,不具有拓展影响力与认同感的优势;二是一些国家主流媒体存在对中国形象“修辞视野”的负面及歪曲引导,成为“新共识”构建中的巨大阻碍。因而,国家形象传播不能单纯依赖于我国政府及主流媒体的有限作用力。
国家形象民间话语表达的兴盛,得益于超级网络平台对跨国信息流动、关系和社群的重塑,[5]但它却并非加速平台化催生的产物。20世纪上半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所著《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用西方人喜爱的坦率幽默的笔调、娓娓道来的方式以及英文表达,生动讲述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此外,客居法国的中国文学泰斗程抱一,同样凭借文字表达中国人博大精深的情怀和生活艺术;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则用音乐符号讲述中国故事;保持中国文化本源的“农民达芬奇”蔡国强,以展览的形式将中国艺术符号引向世界。[6]而全球社会中平台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则将民间话语表达中“想象主题”的分享延伸至更广泛的群体,想象连锁反应发生的成本大幅降低。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虽然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极易受到阻隔或扭曲,但民间话语表达在群体传播、人际传播领域内,却拥有创造、分享“想象主题”得天独厚的技术支持以及无可比拟的亲和力,身份的接近性也更有助于把握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真实需求及戏剧化阐释的有效形式,以民间话语表达为依托,辅以主流媒体对想象主题的深化、修辞视野的拓展,更有可能实现双方意识图谱的交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二、想象下的聚合:国家形象的民间话语表达路径
博尔曼运用“想象主题分析”的修辞批评方法来探究“群体传播如何从微观到宏观构建符号现实”,[7]其判断标准包括事物/人物、情节线索、场景和公认的媒介。这种主题分析思想,有助于理解看似复杂混乱、无规律的民间话语表达如何有效作用于国外受众,以便更好地运用这种力量缩小文化距离、推动群体聚合。
根据符号传播主体所处空间位置及叙事条件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国本土的民间话语表达与海外中国人的民间话语表达两种。本土民间话语表达主要通过想象主题的视频化网络传播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扩展影响,海外中国人则通过亲身传播及借由当地公众传播促进想象主题在国外社交平台实现复颂。通过对抖音平台中受到中国主流媒体及国外受众广泛关注的账号主体及其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民间话语表达的路径(见表1)。
表1 国家形象民间话语表达中的想象主题和修辞视野(统计来源:抖音)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戏剧化表达,激发他者文化感知
符号聚合理论认为,戏剧化信息是想象的结果,而想象的发生则基于群体成员相似的主观认知。外国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和关注重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对古代典籍、音乐舞蹈、武术等中国烙印明显的传统文化要素有较高关注度。[8]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天然而丰富的想象要素。
无论中国本土还是海外中国人的民间话语表达,均是立足于自身长期接触的、外国公众已有模糊认知的传统文化想象要素,阐释戏剧化信息,不仅为受众带来审美享受,还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想象主题的内涵及意蕴,更有机会在多群体内形成复颂效应,构建对中国形象多维而深刻的认知。其中李子柒是中国本土民间表达的典型代表,她的短视频作品聚焦田园牧歌式美食、器具制作及生活日常等符号的展现,激发观众对乌托邦般桃源生活的感知与想象。湖南女孩彭静旋,身着汉服在法国街头用中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民乐,在地化表演使外国受众能够亲身沉浸影像记忆中的“古风”想象,借助阐释中国传统器乐符号拉近文化距离,刺激外国受众产生文化兴趣。
2.公认中介的生活化场景呈现,促进共同文化想象
“场景”同样是影响符号聚合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共同想象的分享发生在受众认为舒适亲近的“场景”中时,往往更能激发想象连锁反应。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需要选择与其所处文化氛围相似或共通的场景作为切入口,在异文化交流中逐渐渗入中国特色,[9]方能降低受众的排异心理,争取国外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想象。由于空间位置的差异,中国本土与海外中国人民间话语表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场景。
中国本土的场景营造着眼于还原外国受众熟悉的自然生活情境。相比城市,乡村、农家、大自然等纯粹的自然场景,往往是本土民间话语表达的天然舞台,其中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普遍向往。如“滇西小哥”董梅华以她与家人、宠物在云南小乡村的生活场景展示她家中的美食故事,熟悉的家庭温情氛围形成人们对中国美食的和谐氛围想象。
海外中国人设计的表达场景则聚焦于融入外国受众的日常生活情景。“德国陶渊明”将视角置于自己与德国丈夫、公婆和亲朋好友的相处日常,将中国美食制作与节日习俗融入外国人熟悉的场景,打通文化壁垒,帮助受众构筑对中国美食文化的熟悉感。
3.线上线下多维空间的对话复颂,构筑共通文化修辞视野
符号聚合的过程也是群体之间讨论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复颂形成修辞视野,进而可以驱使受众去实施该想象。[10]线上线下民间话语表达的结合,对实现中华文化交流互通、形塑“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修辞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线上空间是民间话语表达的主要渠道,社交媒体一对多的传播结构使对话速度大大提升、对话范围急剧扩展、对话复颂能力显著增强。借助数字平台特性,通过专题式“中国特色文化要素”想象主题互动,能够有效减弱意识形态的干预,表达内容更有机会直抵外国受众。如“丁真的微笑”通过跨国社交平台的传播,冲上日本热搜榜,在对丁真自然纯粹藏域气质的广泛讨论下,中国国家形象的修辞视野也在逐渐形成。
线下空间对话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外中国人主动嵌入当地社会网络结构,透过有温度、有情感的人际传播,让外国受众直观感受中国文化瑰宝的魅力,减少文化传输中想象的变异,特别是经过深度体验交流,复颂效应的发生几率会显著提升,也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和喜爱。“周宝宝”在美国街头身着汉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许多外国人驻足称赞、拍照,与她进行相关交流。直接的视觉交流与面对面对话,也更能促进受众的二次分享与传播。
三、铸牢“聚合意识”:国家形象民间话语表达的思考与启示
在全球性平台化转型趋势影响下,民间话语表达的分享成本、链接成本大幅降低,由此,民间话语表达进入爆发阶段,但其表达与发展的质量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修辞视野更广泛的政府、媒体及专业人士的及时介入与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1.戏剧化消解:鼓励文化阐释的创造性与准确性
博尔曼指出,“掌握修辞技巧的成员似乎有更大的机会‘擦出火花’,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总是可以‘引燃’他人”。[11]2021年年初,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由其创下的“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吉尼斯世界纪录;运营“碰碰彭碰彭”账号的法国留学生彭静旋,则被法国高等教育署选为中国留学生形象大使。这是积极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民间话语表达成果,也是对优秀民间话语表达最好的奖励,但其中也潜藏着“戏剧化消解”的风险。
一方面,荣誉的凸显易吸引功利性的盲目扎堆模仿,某类想象主题的同质化表达,极易造成审美疲劳,最终可能导致外国受众对相关内容失去兴趣。此外,这些同质化的表达当中,也不乏文化认知尚浅的偏差阐释,会弱化同类想象主题的传播效果,政府及媒体需要鼓励其他用户维持“创造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2]
另一方面,当关注度拓展至较高水平,就需要警惕民间话语表达由关系取向转变为任务取向,要及时提醒创作者保持理解准确性的重要意义,避免出现为追求生产效率,而在尚未深刻理解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想象主题的设定,最终造成运营乏力。这不仅难以形成有效修辞视野,也是对民间话语表达整体能量的巨大折损。
2.符号爆炸:及时协调文化想象连锁反应
戏剧化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形成活力和共同想象,“一旦想象链被点燃,群体会变得越来越有凝聚力且趋同一致”。[13]但“想象连锁反应”发生的条件和作用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并非所有民间阐释的戏剧化信息最终都能形成正向的文化想象。这就需要修辞视野更为广泛的主流媒体与文化专家紧密跟踪民间话语表达的想象主题设定,及时筛查其中是否存在有悖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情况的要素及表达,预防因表述不当而在链接的过程中加深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负面刻板印象。
政府及主流媒体在对待民间话语表达时,既要及时鼓励其中的优质贡献者,以其优秀的文化推介能力让更多海外受众听到中国的声音,也要及时管控民间话语表达任意滥用文化的情况,防止因放任自流造成群体聚合后的符号爆炸。
与此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外国受众加入到想象链条之后的反映。一方面,要利用好社交媒体平台和自身的宣传平台,积极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回应外国受众的友好评价,扩大其反馈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及时解答受众产生的问题,并纠正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判断,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3.想象中断:借台唱戏激发持续的文化凝聚力
“复颂”,是符号聚合过程中加强群体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要最大程度、最持久地发挥民间话语表达在激发持续文化凝聚力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复颂”尽力避免想象的中断。而在“复颂”这一重要环节当中,政府、主流媒体以及相关文化专家凭借其本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往往能够帮助民间话语表达触及到更广泛的群体,实现更优的传播效果。
政府及主流媒体要积极“借台唱戏”,响应有益的戏剧化信息。一方面,相较于以往对文化内涵概念的抽象描述,具象的人格化传播更具渗透优势,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话语表达,可以进一步开拓宣传阵地;另一方面,及时将想象主题推广至更广泛人群,提高信息刺激强度,也可以助推中国文化意蕴想象实现向“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的修辞视野转化与维持。正如央视媒体采取了专访、平台推广、邀约参加节目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李子柒、理塘丁真、碰碰彭碰彭等优秀民间话语表达曝光度的提升。政府、主流媒体以及文化专家对民间话语表达的持续曝光,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其创作热情,同时也可以鼓励仍处在观望中的民间积极力量加入对中华文化“戏剧性历史”的阐述队伍中。
四、结语
要搭建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外国人听得到、听得懂、愿意听中国的声音,就必须融通双方的话语表达体系,主流话语表达与民间话语表达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主体交相辉映,以主流引导配合富有想象力的中国本土与海外中国人民间话语表达联盟,打造对外发声多层面、多角度的多元渠道,方能形成强劲的行动共同体,才有机会将富有时代意蕴的中华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立体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