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短跑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早期成功未必成年成功
2022-10-19张国超
张国超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运动员青少年时期的成功是否是其成年后成功的先决条件,目前仍存在争议。从青少年运动员到成年世界冠军的成长路径并非线性,其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田径项目研究领域,很少有对大样本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跟踪研究,部分研究仅限于国家级运动员,因此,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适用于世界级运动员。
短跑是奥运会和世锦赛的主要项目,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缺乏对世界级短跑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整体分析,因此,很难判断世界级短跑运动员青少年时期的成功是否是其成年后成功的先决条件。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统计了大量世界级短跑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成绩,并调查18岁以下(U18)优秀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向优秀成年运动员的转化率,其研究目的:一是统计世界排名前50位U18短跑运动员转化为世界排名前50位成年运动员的比例;二是描述世界排名前50位U18及以上级别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年变化趋势。
研究样本包括参加100 m、200 m和400 m比赛的短跑运动员。样本来自以下3个途径: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现称世界田径联合会)官方公布的男女运动员名单;1998—2014年参加IAAF世界U18锦标赛的运动员;1999—2015年从IAAF U20世锦赛公开的数据库中收集的运动员名单。将收集的运动员名单进行合并,删除重复名单,并剔除因服用兴奋剂而被取消资格的运动员,创建U18 (16岁和17岁)和成年(18岁及以上)运动员成绩库,统计世界排名前50名U18青年运动员转化为世界排名前50名成年运动员的人数,以及世界排名前50名成年运动员的来源和分布。将所有运动员分为4组:U18组,U18之前世界排名前50名,成年后跌出世界前50名的运动员;U18组和成年组,18岁前和成年后世界排名均在前50名的运动员;成年组,18岁前排名不在世界前50名,18岁后成为世界前50名运动员;其他组,从未出现在世界排名前50名的运动员。
共4 924名短跑运动员(男2 059人,占41.8%;女2 865人,占58.2%)被纳入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7%的男运动员和21%的女运动员为U18组和成年组。分析世界级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发现:运动成绩最优异的是U18组和成年组,运动员能在青少年及成年阶段始终保持世界前50名的成绩;其次是成年组,成年组在16~19岁的运动成绩低于U18组,但其年度运动成绩提升幅度优于U18组,并且成年组成绩在26~27岁时仍有提升的趋势;最后是U18组,U18组运动员巅峰成绩平均值显著低于U18组和成年组、成年组≤0.05),U18组运动员16~17岁时拥有优异的运动成绩,但在18~20岁时,运动成绩无提升或出现下降的趋势。该组运动员的共同特征是:较早出现在国际田联数据库中,但也较早退出国际田联数据库,运动生涯短且运动成绩年进步幅度低于成年组。
探究短跑运动员U18时期成绩与巅峰成绩的关系发现,男运动员17岁时的运动成绩与巅峰成绩相关性小,女运动员17岁时的运动成绩与巅峰成绩相关性中等。回归方程分析发现,26%的男运动员、31%的女运动员可以通过17岁时的运动成绩解释巅峰期运动成绩。该发现证实短跑运动员U18时期的运动成绩与巅峰时期成绩存在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应谨慎使用U18时期的成绩预测个人巅峰成绩。此外,短跑运动员获得巅峰成绩的年龄与其首次出现在国际田联数据库中的年龄呈正相关,这意味着晚开始比赛的运动员比早开始比赛的运动员更晚达到巅峰成绩。例如,与U18组和成年组相比,成年组运动员大约晚1~3年达到个人最好成绩。
分析世界级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发现,一名优秀的U18短跑运动员并不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成年运动员的先决条件。短跑运动员过早取得优异成绩可能与早期专项化、生理早熟有关,此类运动员在职业生涯后期易出现生长发育和体内生化平衡紊乱、损伤、运动成绩停滞等情况。因此,过早取得优异成绩并不代表优势,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未来运动生涯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这一结论提示:在短跑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中,应重点考虑运动成绩的年度改善幅度,而不应仅关注运动员单次比赛的个人成绩,给予参赛时间晚且年度运动成绩一直提高的运动员更多时间来达到个人最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