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时层面看“粗”“细” 的不对称及其不对称动因
2022-10-19刘雅琪
◎刘雅琪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3)
“粗”“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对反义词,反义词的不对称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根据三个平面理论并结合沈家煊(1999)的判断有无标记项的六类标准,本文从词汇、语用、语法来考察其不对称现象。
一、词汇层面的不对称
“粗”“细”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义项、构词能力、构词形式和意义上。
(一)义项
首先,“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
1.(条状物)横剖面大。2.(长条形)两长边的距离不十分近。3.颗粒大。4.声音大而低。5.粗糙。6.疏忽;不周密。7.鲁莽;粗野。8.略微。
“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如下。
1.(条状物)横剖面小。2.(长条形)两边的距离近。3.颗粒小。4.声音尖;声音小。5.精细。6.仔细;详细;周密。7.细微;细小。8.年龄小。9.姓。
通过对词典中“粗”“细”释义的初步对照,可以发现虽然“粗”“细”有的义项是对应的,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通过比较发现,“细”的语义要比“粗”的语义丰富,二者语义对比如下。
通过表1可知,“粗”“细”的义项总体来说是对称的,比如“粗”在表示具体义时有(条状物)横剖面大、(长条形)长边距离大等义项,在表示抽象义时有疏忽、粗糙等意思。“细”也有相对应的具体义及抽象义。但是也存在不对称的情况,比如“粗”的第7个义项是“鲁莽;粗野”,例如人们可以说“粗暴”“粗话”“粗人”,而“细”并没有与之相关的义项组词造句。另外,“粗”具有表示“略微”义的义项,比如“略知一 二”“略具规模”,“细”也没有相对应的义项。“细”具有“年龄小”的义项,可以说“细妹”“细娃子”,但是“粗”并不具备此义项,不能以此义项组词造句。
表1
(二)构词能力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粗”“细”的构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检索后,得到以下数据。需注意的是,本节中所指的“构词”不包括所构成的固定词语。
从表2可以看出,“粗”“细”的构词能力不是对称的,“粗”位于词首的构词数量是43,“细”位于词首的构词数量是37。“粗”位于词首的构词能力略高于“细”。“粗”位于词尾的构词数量是3,“细”位于词尾的构词数量是15。“细”位于词尾的构词能力高于“粗”。
表2
从总体构词数量上看,“粗”总的构词数量是46,“细”总的构词数量是52,“细”总的构词能力大于“粗”的构词能力。
(三)构词形式和意义
“粗”与“细”在构词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对称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形式和意义完全对称是第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里,“粗”“细”与相同的语素进行组合,所构成的词形式和意义完全对称,这些词都是单义词,比如粗菜/细菜、粗粮/细粮、粗心/细心、粗活儿/细活儿,这几对词语形成了反义词语。
例如:“粗菜”指萝卜、白菜等普通蔬菜。“细菜”指某个地方在某个季节培育的成本较高、供应量不多的蔬菜,如北方地区冬季的黄瓜、蒜苗、西红柿等(区别于粗菜)。“粗粮”一般指大米、白面以外的食粮,如玉米、高粱、豆类等。“细粮”一般指白面和大米食粮。
词形对称,词义不对称是第二种情况。“粗”“细”和相同的语素进行组合,在形式上是完全对称的,但意义有对称的一面也有不对称的一面。如:粗布/细布;粗工/细工。
例如:“粗布”指一种平纹棉布,质地比较粗糙的土布;“细布”指一种平纹棉布,质地比市布还细腻。“粗布”和“细布”的第一个义项是对称的,但是“粗布”比“细布”多了一个义项。“粗工”指技术性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做粗工的人;“细工”指精密细致的工作。这既体现了对称性,又体现出了不对称性。
词形不对称是第三种情况,但词义是对称的。比如“粗糙”和“细发”,“粗疏”和“细密”,这两组虽然形式不一致,但是意义是相反的。
例如:“粗糙”指(质料)不精细;不光滑(工作等)草率;不细致。“细发”指细致;不粗糙。“粗疏”指不细心;马虎(毛发、线条等)粗而稀疏。“细密”指(质地)精细密实:不疏忽大意;仔细。
在词性和词义上都是不对称的是第四种情况。“粗”和“细”分别和不同的语素搭配构成词语,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有“粗”但无“细”类,例如:粗暴/*细暴;粗笨/*细笨;另一种是有“细”但无“粗”类,比如细节/*粗节;细究/*粗究。这两种构词数量非常大,“粗”和“细”的构词大都属于这类。
以上从词的形式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了“粗”“细”的对称和不对称情况,具体见下表。
由表3可知,“粗”和“细”所构成的词在词形和意义上是对称与不对称并存的。
表3
二、句法层面的不对称
(一)“粗”“细”在比较句中入句功能的不对称
1.差比句“A比B……”
“粗”“细”的差比句例子如下:
(1)桌子腿稍微比象腿粗一点,椅子背儿可是比皇上的宝座矮着一寸多些。
(2)同样,它的前腿也比后腿粗。
(3)羊绒表面鳞片密度约为60—70个/mm,毛也比羊毛细,平均细度多在14—16um间,因此摸上去有种丝滑的感觉。
(4)“文兄应该知道,现在尼龙丝的直径,已经抽到比蚕丝细上几十倍了,我们还要养蚕吗?”
在此句式中,“粗”和“细”都用来将两个不同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程度来进行比较,后面往往会有“得多”“一点”“多了”等来补充说明程度。根据语料搜集的结果,“细”出现的频率要高于“粗”。
2.等比句“A+像/有+B+一样/那样……”
例子如下:
(5)质量重达五六百克的“太空椒”、像胳膊一样粗的“太空黄瓜”、有1.4米长的“太空莲藕”……
(6)小护士说你的血管像小孩子一样细!
根据语料库搜集的结果,在等比句“A+像/有+B+一样/那样……”中,“细”的例句要多于“粗”。
3.否定比较句“A没有B……”
同一范畴内的事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并且有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分。典型成员特征比非典型成员更加突出,但是非典型成员在数量上是占有优势的。典型成员数量虽然少一些,但是与非典型成员相比更加突出,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认知上的“凸显性”。
“粗”能进入否定比较句“A没有B……”中,是因为否定比较句中将A与B相比,强调的是A没有B……为了更加突出B的特征,因此特征更为显著的“粗”能进入该句式。
(二)句法功能
“粗”“细”作为一组常用的量度形容词反义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时,大多数是对称的,比如说两个词都可以做定语、谓语、状语和补语。
(7)他的胳膊比你的粗多了。
(8)这棵树比那棵粗。
上述的两个例子是“粗”“细”作谓语的典型句子,这两个词在比较句中都更容易作谓语,通常情况下,两个词作谓语时都是形容词。
“粗”“细”作定语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比如:
(9)蒸汽车的铁制前轮很大,在战车般的履带上绕着粗铁链。
(10)笔画有直笔、圆笔、粗体、细体,但是一般都是瘦硬的细线,笔画多方折。
“粗”和“细”也能作状语,例如:
(11)台湾大学入学考试粗估录取率67.07%。
(1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粗”“细”也能作补语,例如:
(13)含砾的中粗粒厚层状砂岩,由下而上颗粒变细,主要成分石英、岩屑、胶结物CaCO3,占15%左右。
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粗”“细”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时候,基本上是对称的,同时,“粗”和“细”都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例如:
(14)很早以前了,用那种很粗的声音唱“当黑夜降临的时候……”
(15)有一次,他手摔伤了,手腕肿得很粗。
由上述各例可知,“很粗”和“很细”都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但是“很粗”一般不作补语,“很细”则除了作谓语外,更多的是作补语。
(三)使用上的不对称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汉字频率表》(1986)中,一共收录汉字4574个,“粗”“细”分别居第1037位和第462位。“粗”的构词能力居614位,构词条数29条;“细”的构词能力居332位,构词条数一共44条。由此可知,“细”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粗”的使用频率。
北大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到含有“粗”的语料共25026句 ,“细”的语料一共10257句。从总体上来说,“细”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粗”。
三、“粗”“细”不对称现象内因
“粗”“细”的不对称现象虽然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综合语言研究中的标记理论及对称分布理论,将从内因角度来分析“粗”“细”的不对称动因。
语义演变的不均衡性是不对称的主要内因,句法和语义的制约关系在上文对“粗”“细”的义项分析中可以看出来。“粗”在义项上主要是消极的,如:“粗糙”“疏忽”“鲁莽”等。而“细”的义项则主要是积极的,如:“精细”“仔细”“周密”等。
“粗/细+动词”“粗/细+名词”和“粗/细+形容词”使用上的不对称现象都体现出量度形容词“粗”“细”在词语的搭配能力的不对称。
1.“粗/细+NP”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粗+NP”可以组成一下12个词语:粗布、粗菜、粗工、粗话、粗活儿、粗口、粗粮、粗人、粗纱、粗线条、粗心、粗制品。
“细+NP”可以组成以下18个词语:细布、细部、细点、细菜、细工、细故、细活儿、细节、细粮、细毛、细目、细情、细纱、细心、细雨、细则、细账、细作。
依据整理可得,“粗/细+NP”在构词数量上总体来说是不对称的,“细+NP”的构词数量是要多于“粗+NP”。
2.“粗/细+VP”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粗+VP”可以组成以下三个词语:粗通、粗加工、粗估。
“细+VP”可以组成以下一个词语:细究。
依据整理的“粗/细”的组词情况可以发现,“粗/细+VP”在构词数量上差不多,此类词语数量较少。
3.“粗/细+AP”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粗+AP”可以组成以下25个词语:粗暴、粗笨、粗鄙、粗糙、粗大、粗浮、粗犷、粗豪、粗狂、粗粝、粗劣、粗陋、粗鲁、粗略、粗莽、粗浅、粗实、粗疏、粗率、粗俗、粗细、粗哑、粗野、粗重、粗壮。
“细+AP”可以组成以下11个词语:细密、细嫩、细腻、细巧、细软、细润、细弱、细碎、细微、细小、细致。
从上文可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粗/细+AP”在构词数量上是不对称的,“粗+AP”的构词数量多于“细+AP”。
四、结语
综上可知,“粗”和“细”在词汇、句法、使用上都是不对称的,“粗”“细”的不对称是由多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其中语义演变的不均衡性是不对称的主要内因,句法和语义的制约关系在对“粗”“细”的义项分析中可以体现出来,并且“粗/细+动词”“粗/细+名词”和“粗/细+形容词”使用上的不对称现象都体现出量度形容词“粗”“细”在词语的搭配能力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