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和谐观探析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考
2022-10-19魏金名
◎魏金名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得到解决即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因此,和谐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解决矛盾斗争的途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其中蕴含着包括和谐观在内的马克思早期的思想观念。马克思在《手稿》中虽未明确提出“和谐观”,但和谐思想却贯穿于《手稿》中,特别集中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一片段中。基于此,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和谐思想,这一论述阐述了阻碍和谐的原因以及实现和谐的条件。
一、马克思和谐观产生的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是马克思和谐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及其不断发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逐渐确立,由此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社会对立阶级。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化与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性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最终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道德失范等严重的社会危机。在工业化进程中,在资本家压榨下的工人与自身相异化,本该全面发展的人逐渐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人与动物失去了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的异化,各种异化现象随即产生,致使社会各处充斥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时代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回归。马克思在对人的异化理论的阐述中,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实践得出了瓦解异化危机的现实途径,即建立一个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基于此,马克思和谐观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和谐观“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即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通过工业革命战胜了封建社会,取得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马克思在阐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各种矛盾与冲突。资本家为了追逐工人的剩余价值,“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对工人进行肉体上与精神上的残酷压榨。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无情剥削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生产相对过剩、工人失业等状况频繁发生,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也不时爆发,而这些不和谐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愈演愈烈,社会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状态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实现,更阻碍着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进行展望,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马克思和谐观产生的现实根源。
最后,黑格尔辩证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和谐观产生的理论渊源。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而黑格尔辩证法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对马克思和谐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黑格尔认为和谐状态中能够体现事物多样与差别的对立统一,具有深刻辩证法思想,正如他所言:“和谐是从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马克思在对和谐问题的阐述中吸收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体现着矛盾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因此需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寻求和谐,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用市场调节经济社会的各种不平衡状况,因而推动社会和谐,但经济和谐并不是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唯一条件,大卫·李嘉图完善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但仍具有阶级局限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和谐与冲突的观念对马克思和谐观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马克思正是在克服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革命手段达成和谐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三百多年悠久的发展历史,空想社会主义者致力于批判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阴暗并展开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憧憬,因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和谐思想。
《手稿》作为马克思和谐观发展的重要开端,其产生与发展状况在书中具有重要体现。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和谐观首先应细致钻研《手稿》中的相关内容,以此加深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全面理解与领悟。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和谐观的主要内容,将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发挥其时代价值。
二、马克思和谐观的主要内容
在对马克思和谐观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和谐思想以人的和谐为核心内容,其中主要涉及人与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和谐观内容包括人与自身和谐。人首先应是全面且完整的人,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完整的人”的重要因素,但人的异化现象造成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相离,并最终导致人与自身独立性与主体性的对抗,人由此不再是完整独立的人,因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就是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因此,人与劳动的关系至关重要,劳动是延续人的生命活动的源泉。同时,在《手稿》中可见人的异化现象首先是由于劳动异化所导致的,异化现象是人与自身变为斗争对立关系的根源,因此,人要实现与自身的和谐也应当以消除劳动异化作为出发点。基于此,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人与自身生产劳动活动的和谐,人与自身的生产活动达到和谐的状态即扬弃异化便能够促进实现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其次,马克思和谐观内容包括人与社会和谐。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由于社会给予人的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材料与精神材料,且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因而人是社会化的人,人的个体活动即表现为社会活动,而社会群体的活动也反映着个体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逐渐成为附着于私有财产的傀儡,劳动仅仅成为谋生手段,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逐渐淡化。在此基础上,劳动异化造成人的异化,并进一步导致人与他人即人与社会相异化现象,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状态暴露无遗,人的关系逐渐恶化,人与人之间的丰富关系最终只沦为金钱与利益的冷漠关系,而人类走向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出路。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应瓦解“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促进人与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由对立走向统一,既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最后,马克思和谐观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谐。无论何时,人类在实践中都对自然界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如马克思所言:“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自然界无疑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最初,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并不处于和谐状态,反而具有对立冲突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改变以工业文明的建立为分界点,在工业文明产生之前,自然界对人类具有一定意义的统治地位,人类畏惧自然,且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而在工业文明产生后,人类开始运用工业手段统治自然界,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由于生产实践的需求导致了人类无休止、无节制地对自然界进行索取与利用,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后果最终反噬人类自身。因此,人类必须反思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自然界体现了人的本质,且这种本质是相对于社会人而存在的,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对自然界的破坏使自然界也成为异于人类的力量。
纵观马克思和谐观的主要内容,可见和谐与异化现象具有紧密的辩证联系,因而理解马克思和谐观的主要内容必须从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导致的异化现象入手。和谐与异化均以人类实践为基础且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劳动异化是导致不和谐状况的最根本原因,人类对于和谐的疏离就是走向异化,而消除异化的过程就是走向和谐。基于此,瓦解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现象的终点就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达成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状态。
三、马克思和谐观的现实意义
分析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缘起与内容,厘清和谐与异化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和谐观具体价值,能够增强人们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应用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首先,马克思和谐观有利于促进人全面占有自身本质。马克思所言的和谐不等于全体一致,反而是要凸显个体的个性特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互不干扰,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桎梏的社会共同体。马克思在《手稿》中全面剖析了异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导致的种种不和谐后果,同时也提出了扬弃异化现象的最终走向,即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破除货币资本对于人的控制与奴役,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进而逐步迈向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充分说明了扬弃异化现象与人全面占有自身本质是密切相关的,异化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负面后果,而对于异化现象的扬弃则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成就。废除私有制、扬弃异化现象的正确实践便是人类走向和谐的必经之路,同时人也能在此过程中回归本性,与自身本质达成和谐状态。因此,马克思和谐观为人类指明了实现人本质的复归的道路,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和谐观有利于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指出,推动共同体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和谐目标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共同体内部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也更加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交往不断加深,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也不断深入,国家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有机整体。资本主义社会看似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实则充斥着支离破碎的虚假脆弱的人际关系网,人与人之间处于以金钱利益为目的互相索取和利用的对立关系中,甚至不惜将自身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与牺牲之上。在私有制条件下,利己主义思想超越集体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人的自私性暴露无遗。马克思心中的真正共同体便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奉献、相互依存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马克思和谐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和谐观也将继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指引与现代启示。
最后,马克思和谐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在《手稿》中阐释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联系,认为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和谐观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旨,这便是人道主义所强调的以人为核心的中心观点。自然主义将自然万物看作世界中心,从这一角度来看,人道主义也必须关注并重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人自身、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人类需要处理的关乎自身存亡的重大关系,然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无不警示着人类应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否则人类终将会被自然所报复。面对生态危机,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在灾难面前独善其身。经济增长不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和谐观的价值指向在于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类在实践基础上与自然界建立和谐的生态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生态和谐思想的指导下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是相通的,绿色发展观呼吁全球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切生态环境,对于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展现的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与趋向,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中,人类面临着诸多不和谐因素,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也就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价值追求。《手稿》虽是马克思的早期作品,但其中的诸多思想观点已初见锋芒,和谐思想作为《手稿》中的重要观点,对于当今时代建设和谐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