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中“方法是内容”的核心要义与操作路径
2022-10-19王德刚
文/王德刚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系统规划体育教学的顶层设计,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真正在学校体育“落地”,浙江省于2015年出台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发布,在总结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浙江省于2019年出台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期推进课程改革步伐和实施力度,全面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纲要》构建了面向浙江省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策略,以“方法是内容”作为媒介手段,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各种方法成为教学的具体内容。在实现“用教材教”的情况下,拓展了单元教学的构建思路,增加了课时教学的目标种类,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回归。体育教师在肯定“方法是内容”学科价值的同时,也认为其存在学理片面、单元分散和教学低效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对“方法是内容”的核心要义进行探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
一、“方法是内容”的核心要义
“方法是内容”包含了方法和内容两个主要词语。方法的词语释义为“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内容的词语定义是“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包含有三层含义: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哲学事物内在因素的总和,与“形式”相对。从词语定义属性来看,方法作为门路和程序具有操作性,而内容作为实质性事物具有描述性。依据《纲要》对有关“内容”的界定,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作为描述课程“教什么”的实质性事物,具有绝对的内容属性,自然成为“教教材”背景下的教的“内容”实体。而教学内容与学练内容作为“怎样教”的操作性媒介,具有典型的方法属性,也自然成为“用教材教”导向下的“方法”主体。可见,从课程教什么到课堂怎样教,“方法是内容”不仅是承载和实现“教材教学化”转换的纽带和桥梁,还是落实和体现“用教材教”理念的关键程序和必然路径。
(一)“方法是内容”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以知识和技能为主体的“双基”教学,是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经验。体育课程还从运动技术学习和身体练习为主的学科实际出发,在遵从运动技术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前提的认识下,把基本技术加入到“双基”教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中,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规定为体育课程内容,被称作“三基”教学。可见,从基于认知规律“双基”教学,到遵从运动技能形成的“三基”教学,体育课程实现了由教学共性向学科规律的内容深化和实践拓展。
21世纪初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念、课程构建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体育与健康课程除了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也深入人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成为教学出发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更是将课程内容定义为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既是学校体育对“双基”内容的重视与坚守,也是体育学科对“三基”内容的拓展与创新。同时,也使得“方法”成为本轮课程改革最具标志性的关键特征。如何将“方法是内容”落实到教学实践,成为关系到课程改革成效的决定性要素。
(二)“方法是内容”是体育学科的根本属性
《义教课标》《高中课标》均在课程性质部分的课程概念中定义:“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可见,“方法”是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课程标准概念中对于“内容”的基本界定。同时,方法不仅是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还是各课程内容的共性和实质。这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文理知识,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的知识。体育知识的实质是对于人体运动方式及其规律的认识,即体育知识的核心是体育技术,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和体验才能认识、掌握并体现体育知识。而技能作为行为主体掌握和运用某项技术动作的能力,只有在该个体学会了“技术”的前提下,才可能拥有“技能”。作为技能形成前提条件和基本形式的技术,其本质是操作性方法。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核心是体育技术即操作性“方法”,而体育与健康技能的本质也是体育技术的操作性“方法”。由此可见,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包含了知识、技能和方法,但这些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内容共性和操作实质是“方法”。
(三)“方法是内容”是浙江省课改的核心智慧
单元计划可以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可以将其视为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和细化,以及作为制订课时计划的主要依据。为此,《纲要》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的单元构建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以“方法是内容”作为“三维度”单元构建的转换工具,将“技术、体能、运用”的单元思路转化为“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课时内容。可见,虽然《纲要》的单元构建中包含了“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但是这些维度在教学内容层面的具体形式都是“方法”。如果没有“方法是内容”这一单元构建转换工具的支撑,那么《纲要》三维度构建单元的最终课堂形式,就只剩下围绕“教教材”的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考核课。此时,体能小单元和运用小单元将会变成从属于动作(技术)单元的练习、复习和考核。正是因为“方法是内容”的存在,体能、运用小单元才具有了与技术小单元同等的维度、内涵和价值。同时,“三维度”作为构建单元的思维方式和特定模式,其单元构建的结果是目标、内容、重难点及策略等组成的描述性计划。教师只有将“技术、体能、运用”小单元转换为每次课的“方法”,才能完成单元描述性向课时操作性的转换,以完成课时教学设计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
二、“方法是内容”的操作路径
《纲要》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策略,以“方法是内容”作为媒介和手段,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各种方法,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内容。在实现“用教材教”的前提下,拓展了单元教学的构建思路,增进了课时教学的目标量化,实现了教方法向会方法的转化。
(一)在单元构建的课时内容中呈现“方法是内容”
单元教学计划是在单元教学目标统领下的课时教学计划关键信息的预设与集合,是进行课时教学设计的起始和依据。在一份系统、规范和实用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中,除了要有以单元名称存在的“学习方面”的具体内容,还要有以单元目标存在的“学习水平”的任务设定,及以各课次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和策略等存在的课堂教学梗概。教师依托《纲要》“三维度”设计单元教学计划的过程,既是执行“方法是内容”转换手段的过程,也是呈现“方法是内容”转换成果的过程。“方法”在单元计划中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各课次的教学内容,通常表述为“某某动作(技术)方法、某某动作(技术)练习方法、某某动作(技术)运用方法”。该形式不仅符合《纲要》的单元构建策略,而且便于教师对《纲要》配套用书的使用。例如,某教师在构建单元时要查找“远撑前滚翻练习方法”的教学设计信息,就可以在《纲要》配套教师用书分项目整理的“体操技巧”水平内容单元计划中,以及按学期排列的学期内容单元计划、教学进度表和教案范例中,快速查找到该教学内容在不同层级教学计划中的分类教学信息。这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准备效率和教学设计质量。
同时,不难发现《纲要》单元计划的课时教学内容,还处于“三维度”单元构建的小单元层面。“某动作方法1、2、3……”“某练习方法1、2、3……”“某运用方法1、2、3……”,既不能准确描述课时教学内容,也不能表达必要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表述的层次性、准确性和丰富性有待突破。为此,《纲要》编写组在结合应用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表述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用“一堂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中“学练三个一”的“单一身体练习”作为课时教学内容。这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述层次从“三维度”小单元的抽象逻辑层面,深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实践操作层面,单元计划中课时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鲜活;而且,以单一身体练习作为课时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素,将会显著提升单元教学计划的操作性、易用性和承载性。教师即便不去详细阅读单元计划中的课时教学流程和策略,而仅是清楚了以“单一身体练习”为主体的课时教学内容名称,也能够大致了解该单元内容建构的基本情况。这也说明了教师在单元构建过程中,落实、挖掘和呈现“方法是内容”的重要性。
(二)在课时设计的学练内容中体现“方法是内容”
“方法是内容”决定了方法必然存在于课时教学计划的内容之中,但“方法是内容”不应该仅停留在课时教学内容名称的描述上。只有将“方法是内容”从教学内容名称转化为教学方法、手段和流程等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将课程改革理念和《纲要》指导措施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课时教学设计作为衔接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与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步骤,其内容主要包含了目标与内容关系的学理逻辑要素,以及流程与活动内容的实践操作要素,这些要素将会是课时设计时体现“方法是内容”的重要落点。
课时设计的目标与内容逻辑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义教课标》强调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高中课标》在课堂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树立明确的目标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从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来看,都充分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学理逻辑。比如,在《义教课标》里水平目标引领着水平内容,而学年目标作为水平目标分解后的下级目标,则以上一级的水平内容和方法作为要素进行目标描述。同时,课时目标以作为课时教学内容名称存在的单元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描述,并引领这节课的操作性内容即《纲要》定义的“学练内容”。例如,某课的教学内容是“耐久跑练习方法2:用杯子练习的方法”,则教学目标中包含了“学生能掌握两种以上用杯子练习耐久往返跑的方法”,在学练内容上体现为“翻杯子连续往返跑、绕杯子变换队形往返跑、绕杯子增减人数往返跑”等。“方法是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练内容中得以具体体现。
课时设计的教学流程与活动内容决定着教学实践。基于《纲要》理念中“单一身体练习”是课时教学内容核心要素的要求,课时教学内容将必然出现在教案基本部分的教学流程中,并以“学练三个一”形式转化为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某教师依据《纲要》对于课时教学内容表述的要求,将属于课时学练内容的单一身体练习作为课时教学内容主体进行设计。最终,课时教学内容命名为“篮球体前换手运球练习方法2:用小折垫练习的方法”,该课时的“学练三个一”为绕折垫练习篮球体前换手运球的单一身体练习、连续绕折垫练习体前换手运球的组合练习及分组绕垫运球接力比快的比赛(游戏)。这些都是教学设计在教学流程和活动内容方面体现“方法是内容”的重要形式。当然,除了以“学练三个一”为主的基本部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作为课的结构性内容,同样也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专门活动来渗透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中展现“方法是内容”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讲,“方法是内容”的最终落点和核心价值在于课堂教学实践。既要从现实问题背景去解决课堂教学的难处,还要从《纲要》架构视角去体现策略方法的去处,更要从课程理念层面去拓展创新措施手段的实处。无论是课程目标或教学内容中的“方法”,都应是课程理念和《纲要》体系统领下的组成要素。当教师能够认识和落实“方法是内容”时,随着师生教学体悟乃至深度思考的增加,“方法是内容”自然超脱于《纲要》的措施手段,成为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和提升教学效能的有效载体。
教师应着眼复杂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学练。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即《纲要》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方法,二者均包含了“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两层含义。传统体育课广受诟病的问题在于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方法习得和能力提升。这体现在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上,就是学生只在围绕动作学习的特定环境中去练习,而忽视了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复杂学练环境的创设,从而导致学生重复练习较多但能力提升不足。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练三个一”在教学中的学习支架作用,围绕作为课时教学内容主体的单一身体练习,创设与其相关联的着眼学以致用的组合练习和比赛(游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始终明确方法习得的教学指向,否则再丰富的方法内容也只会变成繁复无尽的“教方法”。
教师要基于具身认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大量反复的练习,以形成肌肉记忆。但与此同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练习及这些练习如何用,将会有助于加快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进程,乃至提升运动技能稳固程度和运用质量。为此,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系列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索去进行学练活动,将会显著提升教学效能和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实现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和学会学习的目标。例如,某教师在以游戏练习多种形式起跑的教学中,让学生用“石头、剪刀、布”游戏与起跑进行组合练习,并让学生在游戏中思索“石头、剪刀、布”姿态与起跑衔接的要诀。这看似简单的问题预设却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关注自己的练习体悟,无形中让师生更充分地认识到“学练三个一”作为学习支架的奥妙之处。
三、结语
“方法是内容”不仅是体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和本轮课改的关键特征,还是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的核心智慧。其作为区域性课程指导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工具,显然具有审慎的实践思考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也存在有待探讨和挖掘之处。只要广大教师积极推进和踊跃实践,“方法是内容”的理论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其教学实践也将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