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社区环境优化策略分析

2022-10-18王星语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活圈步行设施

王星语

(西安美术学院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系, 陕西 西安 710065)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诉求发生转变,居民们开始渴望更优质的社区交流环境与居住环境,希望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获取足够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然而,现存的社区空间内存在基础设施资源不均、便捷度不高、绿地环境差、空间无法充分利用等问题,而且大多数优质服务设施及教育资源等都处于城市中心,导致人群难以聚集社交,社区难以营造活力。

针对这些问题,去中心化的概念慢慢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在环境设计中,去中心化就是让城市从单一的核心地区向多中心散点式的社区自治发展。城市去中心化既可以缓解城市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又可以疏散人口,解决人口迁移的问题,有利于社区环境的改善。这些散点形成的区域,可以引申为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从居民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在社区内部与邻近区域使人们可以共享城市公共设施及景观绿地。社区生活圈在适宜步行到达的范围内满足居民生活所需,有利于增强居民的居住体验感,打造高品质生活,实现居住—就业—游憩的平衡。本文在社区生活圈理论下,探寻现存社区内部空间环境普遍的缺陷,提出社区生活圈环境优化策略。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基层社区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城市发展的重心逐渐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转变为有限空间内的城市环境的更新,从城市整体规划管理转为关注居民生活本身。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单元,他们在这里居住、休闲和社交,在这个团体里的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感情和地域色彩。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以提升社区的环境质量。2017年4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指出,统筹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1]。因此,必须强化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指导作用,结合社会的不同力量,不断提高其治理水平。2017年10月,十九大提出,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层,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制度建设,推进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2]。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对社区治理提出了全方位的指导,指出实现“共治、共为、共享”的社区治理目标,需要居民也参与进来,政策与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创造“美好社区”[3]。

1.2 生活圈理论对基层社区治理的助推作用

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日渐向好,居民对社区空间环境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于2018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主要针对居民对基本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进行了修订。新标准中明确了生活圈的概念,并将其分为“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三个级别,取代了以往“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群体”的分类模式[4]。

孙道胜等[5]基于时空行为对城市生活圈进行了规划研究,他们认为,较之于行政上的街区概念,社区15分钟生活圈应用最广,最贴近居民的生活。与街区不同,社区通常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人们根据步行可达及群体社交等因素在自然地域空间尺度下建立了群体生活关系,形成了社区共同体。在交通及科技不是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对社交活动有着很大的需求。在现代通信技术与公共交通的冲击下,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逐渐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与消费需求也随之变化,社区空间的精神内涵逐渐弱化,社会文化逐渐消减。在社区生活圈的视角下,社区空间将不再是简单的单元制,而是在时空圈层制度下的空间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人们可以在不同圈层体验不同阶段的基础设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满足生活所需,并进行社交活动。

2 社区环境现状与分析

通过百度、高德等地图App;安居客、房天下等售房平台;顺为互联、ThingJS等地图可视化分析网站对现有社区的环境情况进行宏观调查,对人口、商业、收入等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西安的20个不同风貌的社区开展了详细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2.1 社区基础设施现状与分析

受当时建设资金与建设条件的制约,现存的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基础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居民各方面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管理与运作方面也都逐渐显露出不足,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调查分析,除了新建造的高端小区,从其他小区都能得出以下结论:从设施的数量来看,社区基础设施较为缺乏,存在路灯少、休息座椅少、垃圾桶少、基本无公厕与休闲娱乐设施等问题。从设施的功能性来看,功能性较差、缺少亮点,并且设施形式缺少多样化。例如:儿童娱乐设施基本都是滑梯与秋千,健身器材更是毫无亮点,只是数量多少的差别。从设施的种类来看,只有基础生活保障类的设施比较充裕,例如,餐饮店、便民超市、小商品区等;品质提升类的设施较少,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品质创新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社区设施的区域覆盖率来看,出现了显著的分布不均的情况,房价高的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较好,而老旧社区及低价社区则严重缺乏基础服务设施。因此,在进行社区整体环境质量提升时,应着重考虑完善老旧及低价社区的基础保障类设施。

2.2 社区步行空间现状与分析

在社区道路规划过程中,有时会过分迁就机动车道的发展需求,导致机动车道占用大量路幅,严重挤压社区的步行空间,给老人、儿童等弱势人群的出行带来不便。而且,随处穿行的汽车容易产生交通安全问题,它所产生的噪声废气污染也同样无法避免。

虽然新建造的社区为了满足居民的停车需要,大多会设有地下停车库,但是随着居民的生活品质逐渐上升,城市里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停车位也逐渐供不应求。因此,老旧社区容纳不下的私家车不得不额外占用社区的公共空间来停车。小区道路两旁停满的私家车,不仅影响了行人的通行,而且破坏了环境的和谐,甚至压缩了绿化。同时,老旧社区中的“出行主力”电瓶车及自行车的车位也显著不足,居民经常会停在楼道口附近侵占居住空间,有的甚至进行“飞线”充电,这既存在安全隐患,也使居民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

2.3 社区公共广场现状与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公共空间及休闲空间场地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居民越来越重视室外公共活动给自己带来的身体与精神的交融享受。然而,纵观现阶段的社区公共广场,一些问题已经悄然浮现。例如,社区生活圈内活动空间多为硬质水泥铺装,较为单一,没有布置相应的卫生设施与休憩设施,也没有考虑到空间的层级与使用者的对等问题,让人难以提起在公共空间交流、休憩的欲望。居民希望公共空间不仅是简单的停留空间,而且能成为居民的活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验空间。

2.4 社区绿地水景现状与分析

社区绿地是让居民们舒爽身心、贴近自然的区域,也是社区环境中最出效果的部分。21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崛起,当时建设的很多社区存在多社区使用同一块绿地的现象,居民实际能够使用的公共绿地面积很小。一些开发商为了满足绿地指标往往会忽视整体效果而进行局部的无效绿化填充,这严重影响了公共绿地的连贯性、美观性和环境质量。公共绿地植被通常会存在层次单调、园路破旧、缺少景观小品、与水体未能相互配合等问题。大部分的社区公共绿地品类相似、大同小异,缺乏文化内涵与地方风情,不能满足社区不同人群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由于社区绿地建设经常依赖于小区的新旧程度与售价的高低,绿地的综合规划性较低,分布较分散,系统性较弱,因此,居民通常会前往商业绿地进行休闲锻炼。

3 社区生活圈环境优化设计要点

3.1 交流虚拟化

在互联网与疫情的双重作用下,一些社区居民的生活节奏开始加快,他们的社交、学习、工作都依赖于网络。最新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已驱动线上办公化,即使取消社交隔离,远程工作的时间也会高于疫情之前。社区不仅是居民用于居住、工作的空间,也是居民进行交流、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居住圈内集体住户的情感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交流的空间越来越少,他们很少在除了家以外的社区空间活动,而拥有便捷美观的室外休闲空间能够提高居民外出社交活动的期待程度与满意度。在这种背景下,改善社区环境,保证社区居民的出行便捷度与居家舒适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是社区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3.2 老幼代际共享

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养老观念逐渐变化,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很多会与自己的儿女在一起生活。2017年,国家颁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用以保证老年人的权益,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6]。“社区养老”的养老模式和“隔代抚养”的育儿模式逐渐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生活模式。老幼日常活动时间和生活范围高度交叉,在时间、空间与行为方式上存在很多共性,是使用社区公共空间频率最高的活动联合体。因此,从老幼心理与生理出发,规划社区老幼共享设施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3.3 公共空间共享

公共空间是居民用于休闲娱乐的区域,整合了人际交往、老幼娱乐等板块,使私人空间与共有空间相互交融,将社区里的居民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了一起,满足社区居民相互交往的需求,是疫情期间居民外出活动的首选场所。同样,只有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才会让居民聚集在一起,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一个良好的活动场地,不仅会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会引导居民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升社区居民的活力。

4 社区生活圈环境优化策略分析

4.1 配套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基础服务设施配置的优化可依据朱查松等[7]学者的研究从教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及商业设施六个方面进行设置。朱查松在《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中提出了各级生活圈应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见表1。

表1 各级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在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方面,应结合生活圈步行系统,保证每个地区都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在生活圈距离范围内。依据少增多拆原则,对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方进行旧址扩建与设施的新建;对教育资源过多的地区进行合并与改建,把多余的、过剩的建筑改为其他服务建筑,提高建筑利用率。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建筑与环境,要提供差异化的建造准则,对层高、户外活动空间大小及教室教学设施配置等,都要有不同的界定标准。

在文体娱乐设施方面,社区应根据中心聚集性的特征,参考15分钟生活圈去中心化的原则,对城市外围娱乐设施数量与质量未达标的社区政府进行文化娱乐设施的更新与补充,并增加多种不同的娱乐设施模块及兼具多种功能的文体综合服务中心,避免建筑的重复低效利用。

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方面,应尽量补充紧缺区域的卫生设施供给缺口,并对不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站进行合理的整治。

在商业服务设施方面,政府可结合社区生活圈的圈层体系对每个生活圈进行不同程度的设施配置。根据社区居民的人口数量与需求量,在5分钟、10分钟及15分钟的生活圈层级内分别配置应有的设施。例如,5分钟生活圈应配置便利店、小超市、菜市场、理发店等点状分散的小型商业网点,方便居民随时都能采购生活物资;10分钟生活圈内应配置超市、健身房、银行等较大型商业设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15分钟生活圈应配置通信营业厅、大型商场及小吃街等大型社区商业设施,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为居民步行提供便利。

在养老服务设施方面,应在居家养老与养老院养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建设社区老年人休闲中心与医疗中心,为社区老人群体提供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同时,要以老人步行时长为基准,分别在5~15分钟生活圈内配备托老所及养老院等设施。

在构建生活圈的基础设施体系时,应根据居民的生活所需,针对不同圈层、类型、规模的区域分别提出设施优化策略,进行最基本、最急切的基础设施配置,以便长期有效地推进生活圈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

4.2 优化公共交通步行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步行相较于车行,多了灵活度与随性度,因此,针对小尺度设置的生活圈体系,步行是最好的出行方式。但是,随着社会汽车使用量的增大,车行空间挤压了步行空间。在步行优先的前提下,社区交通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优化。一是划分车行道与人行道,在每一个社区生活圈内开辟单独的步行街道,禁止车辆进入,提升社区步行人群的体验感。二是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发挥公共交通在综合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完善交通系统,降低等车时间,合理安排车辆班次,提升居民的等车效率。三是要加强步行与公共交通之间的衔接,调整公共交通站点的选址,减少步行距离的同时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四是利用生活圈圈层理论,在不同的圈层内配备不同的公共交通枢纽,使居民可以采取步行、自行车等方式快速灵活地转换交通乘点。

4.3 重塑社区交流共享空间

丹麦学者扬·盖尔通过对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长期调查与分析,认为城市人群所参与的活动分为必要性、自发性与社会性[8]。然而社会性的公共活动,恰恰影响了城市社区内部的活力。他认为,只有人性化的空间才能带来活力,只有拥有公共空间的城市才能拥有活力。因此,公共空间是城市与社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从侧面体现出社区内的生机与活力。

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会关系的建立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公共空间带来的开放与交流可以促进社区社会关系网的发展。从社区生活圈的角度分析,应分别建设各个级别和类型的公共空间。从居民的通勤出行、交往需求与日常感受出发,增强居民在社区中的联系,巩固居民间的关系;开发无用的空间,扩充公共空间的大小;增加半开敞空间或结合社区墙体制造角落空间,为社区内部增加一些私密场所,并在连接公共空间的过渡区进行界限的模糊,使人感受不到强烈的转换感;放置景观小品与座椅路灯,保证空间的舒适性;在每个社区日常生活圈中设置小型共享空间,并配以基础设施和商业设施,以构建社区生活圈的共享空间体系。

4.4 划分整修社区景观绿地

在绿地水景配置上,应挖掘城市特征,提升景观辨识度与文化性,增加社区绿地数目,因地制宜,利用边角空间进行转换,增加绿地景观,并保证整体风格与整体景观相符。根据生活圈圈层理论,丰富景观类型与层次,划分使用种类,例如,观赏型、生态型、互动型等,根据居民群体差异与所在空间进行区分。选择能使当地居民感到心情愉悦的绿化配置,例如,高大的乔木能够起到防护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噪音,防风防尘,还可以调节温度与湿度,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空气清新;一些花果树木及低矮灌木可以让居民驻足观赏,提升其审美情操。总之,使用不同种类的绿化可以形成四季景色的变化,营造社区氛围,调节居民情绪。

当然,水体景观在生活圈景观系统中也非常重要,其营造的氛围感是别的绿化设施不能比拟的。水景设置应考虑它的互动参与性,特别要考虑老幼两类群体,老年人大多愿意在水边散步,而孩童则喜欢在水边嬉戏玩耍。完善社区公共绿地设施功能,在水景周围设置居民的游乐健身设施与休闲座椅等,配置相应的雕塑小品,可以让老幼在水景周边锻炼与娱乐。同时,配合植物景观的搭配,可以使水体景观融入周围环境。另外,要加强后期管护,做到安全第一,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5 结语

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本质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生活与空间的关系。社区生活圈的环境提升对居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及多元化,而且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身体更为健康。对社会来说,推动社区生活圈环境质量的提升,有益于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提高居民整体的团结程度,激活社区活力,增强社区的内外联系交流,促进社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生态来说,城市社区生活圈的景观优化作为城市生态提升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活圈步行设施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民生设施非“摆设”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从步行到奔跑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