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绿色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启示
2022-10-18俞昀
俞 昀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管理处,江苏 无锡 214121)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然而,许多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和资源效率、绿色建筑和改造、环境服务和绿色制造业等领域存在“绿色技能缺口”,制约了绿色发展。绿色技能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技能,是指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知识、价值观和态度。当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培养绿色技能人才。澳大利亚是最早从国家层面出台绿色技能政策,多举措推进绿色技能人才培养,并取得积极成效的国家之一。本研究通过梳理澳大利亚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路径,以期为我国绿色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澳大利亚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褐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澳大利亚正处于由“褐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低碳、资源高效利用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经济形式。绿色经济旨在保护生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应对气候上升、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经济发展[1-2]。澳大利亚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头雁效应,正在进行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的革新。根据澳大利亚能源市场运营商(AEMO)对全国发电量的预测,到2034年或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发电量的85%。不久的将来,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在澳大利亚能源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强化绿色技能培养是澳大利亚能源结构升级及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就业结构转变,绿色职业兴起
澳大利亚经济的绿色转型推动了就业结构的转变。传统的矿业、化石燃料发电、制造业(包括汽车工业)、农业等能源密集型行业正在衰退,就业机会减少。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废弃物管理与循环利用等绿色环保型行业就业机会增加,绿色职业悄然兴起。就业结构的转变需要大量的工人从衰落的行业转移到成长型绿色行业就业。尽管就业增长人数超过失业人数,但部分失去“褐色”工作的工人由于缺乏绿色技能,难以胜任新兴的绿色职业,澳大利亚面临绿色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对增强澳大利亚国际竞争力,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绿色技能生成的载体,承担着为澳大利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绿色技能人才的使命和职责。
2 澳大利亚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倡导发起“绿色技能协议”,成为全球首个从国家层面倡导绿色协议的国家。“绿色技能协议”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部门提供了指导,优化了绿色技能发展环境,为绿色技能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推进了澳大利亚“绿色”经济转型升级。通过“绿色技能协议”的签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将可持续发展问题融入现有课程,并积极开发新的课程,推动绿色技能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绿色技能协议”包含以下四项主要内容:一是基于国家资格框架,发展国家绿色技能标准;二是提高绿色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从业者提供有效的绿色培训;三是审查和修订现有职业教育“培训包”,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培训包”;四是实施再培训战略,为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处于技能弱势的从业人员提供再培训,提升其绿色职业能力[2]。在“绿色技能协议”的指导下,澳大利亚政府、行业技能委员会、企业、学校深度合作,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多举措推进绿色技能人才培养。
2.1 开发绿色技能“培训包”,提供国家认可的绿色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管,由权威职业教育机构与行业协会联合制定,涵盖课程设置标准、国家能力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等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澳大利亚政府根据绿色经济转型的需求,对现有“培训包”内容进行更新调整,将新兴绿色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其应用融入“培训包”。
澳大利亚积极开发绿色技能“培训包”,一方面新增水资源保护、废弃物管理、可持续土地利用、自然区域恢复管理、生物多样性监测、绿色建筑设计等培训包,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为这些“培训包”课程提供国家认可的证书Ⅰ、证书Ⅱ、证书Ⅲ、证书Ⅳ、文凭证书、高级文凭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生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生文凭。以新开发的废弃物管理资格证书Ⅳ“培训包”为例,设置的课程内容如下:废弃物处置计划审核,审查、评估并记录废弃物评估结果,废弃物处理工厂、设备和材料的选择,废弃物处理公众教育,废弃物处理过程审核,环境管理策略制定,废弃物处理流程规划,废弃物处理的实施和监管,堆填区修复计划制订,废弃物评估,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资源回收利用,无废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将绿色技能融入现有的非绿色专业“培训包”中,推进原有技能包升级。例如,将参与环境可持续工作实践、可持续发展政策等课程内容加入制造技术“培训包”中,毕业生通过升级的制造技术“培训包”的学习,可获得 “有竞争力的制造”资格证书[10]。
2.2 建立国家型“学分银行”,实现绿色技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
澳大利亚通过制定统一的“培训包”、课程标准、学分互认标准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了国家型“学分银行”, 实现了绿色技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受教育者在国家资格框架体系(表1)下取得的任意等级资格证书或文凭,均可以申请学分转移或衔接。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共有10个资格等级水平,1级至10级对应的知识、技能且应用难度与复杂程度逐级升高。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向高级资格等级发展。在资格证书框架体系中,职业教育体系有8个资格等级水平的证书,分别是证书Ⅰ~Ⅳ级、文凭证书、高级文凭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生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生文凭[3]。
表1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
国家型“学分银行”打破了时间、地点的约束,一方面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或文凭证书的学分互认,促进了绿色职业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通与衔接。另一方面实现了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学分互认,避免了重复教育,有利于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统一体系[4]。例如,某受教育者选择了水资源管理专业,受教育者可以在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两学年的学习获得水资源管理高级文凭,若该受教育者选择同专业继续深造,则可将职业教育阶段通过水操作、水的可持续性和水行业管理能力等课程获得的学分转为大学教育阶段的学分,压缩大学学习的年限,受教育者仅需1~2年即可获得水资源管理学士学位。澳大利亚实现国家型“学分银行”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课程内容及标准。
2.3 抓好“一心两翼”,多方主体协调联动推进教学改革
为推进复合型、实践型绿色技能人才培养,澳大利亚政府、学校、行业技能委员会等多方通力合作,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教学方法改革、专业选择改革为双翼,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将绿色技能开发理念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强化绿色技能课程开发。职业教育体系课程改革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澳大利亚政府牵头更新“培训包”。第二层级是澳大利亚的11个行业技能委员会通过深度调研,分析现有教材在绿色技能开发方面的不足,修订教材,在教材中加入通识性绿色技能、专业领域绿色技能、可持续发展技能等内容。第三层级是学校进行具体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是开设通识性绿色教育课程,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二是根据新兴产业需求,为水资源保护、废弃物管理、可持续土地利用、自然区域恢复管理、生物多样性监测、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设置系统的绿色技能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与行业需求相符的绿色技能;三是将绿色技能内容融入原有学科教学内容[5]。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以教学方法改革、专业选择改革为双翼,提升学生的绿色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教师在传授绿色技能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实践为主、工作导向”,推行中小班制授课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判断、情感共鸣相融合,注重讨论互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绿色社会实践活动与绿色技能企业实训。在专业选择改革方面,部分澳大利亚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双专业选择,学生除入学时选择的第一专业外,还可以自主选择一项可持续发展、绿色技能相关的专业作为第二专业进行研修,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绿色职业资格证书。
2.4 采用“培训接力”模式,强化绿色师资培训
面对职业教育师资绿色知识、技能不足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制订了绿色技能师资培训计划,采用“培训接力”模式进行绿色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绿色技能知识储备量、实践能力及教授能力[6]。由澳大利亚政府出资,对少部分职业教育教师进行绿色技能教育培训,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纳入课程与教学实践中;二是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培训新兴产业所需的绿色知识、技能研究;四是进行绿色技能培训。受训者培训完成后回到工作院校,由受训者作为“教师培训师”对所在院校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澳大利亚注重教师立体化职业教学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绿色专业知识精通、绿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绿色师资队伍[7]。从事绿色技能职业教育的教师除理论知识研修外,每年还需参加两周以上企业实训,提升实践操作技能[8]。
2.5 打造“绿色校园”,深挖环境育人潜能
校园环境是绿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人文精神涵养的重要载体,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澳大利亚许多大学都高度重视“绿色校园”建设,将绿色技能要素融入校园环境,滋润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例如:斯威本科技大学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熏陶“潜能”, 着力构筑生态空间新格局,将校园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污水循环处理系统等打造成校园景点,依托校园实景,打造学生的实践基地、实景课堂,用校园环境塑造专业课堂,使学生得到“浸润式”的滋养,将绿色打造成校园鲜明的生态底色;霍姆斯格兰理工学院研发了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校园水、电、垃圾处理等智能监管,推进学校节能减排工作,并组织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观摩学习;悉尼科技大学推进林荫化建设及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打造了校园中心绿地、中心广场和惬意花园,力求实现教育功能、使用功能、美化环境功能的和谐统一[9]。
3 对我国职业教育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5年,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修订,提出“绿色职业”的概念,标识了环境保护与治理、新能源、回收等领域的127个绿色职业。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23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能源革命和绿色经济转型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在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绿色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探索我国绿色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对推动绿色就业,助力产业和科技的革新,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保、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立足我国国情,借鉴澳大利亚经验,我国可从顶层设计、改革创新、教师培训、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绿色技能人才的培养。
3.1 优化顶层设计,坚定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心骨”
澳大利亚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绿色技能人才培养,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可以从出台绿色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进一步开发绿色职业标准,完善绿色技能职业资格体系等方面着手,优化国家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坚定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心骨”。
3.1.1出台绿色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我国绿色技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政府出台专门针对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政策和文件,从国家层面为绿色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同时急需通过政策明确职业教育绿色技能教学要求,在现有职业教育评估中加入绿色指标。
3.1.2进一步开发绿色职业技能标准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含职业概况(职业名称、编码、定义、技能等级、环境条件、能力特征、普通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工作要求(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要求)、权重表(理论知识权重表、技能要求权重表),这些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等级认定的基本依据。目前, 我国已颁布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太阳能利用工、大地测量员、海洋环境监测工等绿色职业的国家技能标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标识的127个绿色职业中,仍有部分绿色职业的国家技能标准尚未颁布,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人员、草业技术人员、植物保持技术人员国家技能标准等。进一步开发绿色职业技能标准,有利于保障绿色技能人才具备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的知识与能力,有利于规范绿色就业市场,有利于绿色行业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技能考核鉴定中心需要通力合作,紧跟绿色职业岗位技能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尚未开发的绿色职业及新兴绿色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工作,对每项绿色职业对应的绿色技能要求做出指导。
3.1.3完善绿色技能职业资格体系 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体系中尚未对绿色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进行专门的分类或标识。绿色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是劳动者绿色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劳动者的绿色就业能力。根据新兴绿色产业需求,完善绿色技能职业资格体系,在现有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框架下开发不同等级的绿色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加以分类或标识,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我国亟须尽早实现学历证书与绿色职业技能证书的相互衔接。借鉴澳大利亚绿色技能“培训包”,我国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置统一的绿色技能课程标准,建立国家型“学分银行”,将绿色专业学历证书、绿色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与存储,并将其计入受教育者的学习账号,使学习成果能够积累与转换,实现学历证书与绿色职业技能证书的相互融通与衔接。
3.2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日新之谓盛德。”借鉴澳大利亚教学改革经验,我国绿色技能职业教育体系可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绿色技能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构建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3.2.1课程内容改革创新 围绕绿色价值观的塑造、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绿色技能的培养,建立网络育人与传统育人相互呼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的协调育人机制,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绿色教育。立足专业教学第一课堂, 提升学生绿色技能通识性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储备量。第一课堂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着引导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绿色实践技能的指向性和实效性,以及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在绿色技能培养过程中缺少绿色课程内容,制约了绿色技能人才的培养。以通识性绿色教育课程为基础,绿色技能专业课程为抓手,绿色要素为渗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有利于盘活课程育人源头水,筑牢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是要开设通识性绿色教育课程,增长学生生态文明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感恩自然的生态品质。二是要根据行业实际的绿色技能需求,开设对应环境保护与治理、新能源、废弃物回收等绿色职业的绿色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三是要加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绿色技术、能源、可持续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等绿色教育相关知识的学科渗透,在地理学、人文社科学、技术科学等非绿色专业学科中渗入绿色教育要素。深耕实践实训第二课堂, 提高学生的绿色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育人是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育人方式之一。在强化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丰富第二课堂,以知促行,以行践知。实施开放、立体的培育模式,搭建校地、校企等多方协同合作平台,共建绿色技能实践基地,以绿色技能企业实训、绿色社会实践等为载体,提升学生绿色技能操作能力,打破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壁垒,打造学习、实践、就业的职业教育生态闭环。
3.2.2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构建“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实践教学+专家讲座”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大班制授课模式,教师讲授通识性绿色知识;通过小班制研讨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研讨绿色专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认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鼓励师生走出传统课堂,进入企业体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绿色实践技能;引进从事生态建设、能源等方面的优秀校友、业内专家为学生进行绿色技能专题讲座。
3.2.3教材建设改革创新 配合课程内容改革,编制包含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基础知识的通识性教材;编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等领域的与绿色职业相关的专业性教材。同时,深挖教育资源,将绿色思想深度植入其他非绿色学科和专业的教材中。
3.2.4专业设置改革创新 一方面,开发符合新兴产业需求,并与绿色产业对接的绿色技能的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对非绿色专业学生,鼓励其在主修专业不变的情况下,选择绿色技能相关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并提供相应专业的绿色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3.3 注重教师培训,建强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教师是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我国正在向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都在优化升级。时代赋予了教师新的要求,从事绿色技能教育的教师必须重塑知识能力体系,进一步提升绿色技能的教学水平。
绿色师资培训是帮助教师适应新时代绿色技能教育工作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借鉴澳大利亚“培训接力”模式,先让少部分教师接受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绿色技能培训,再由受训教师作为培训师,对本校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针对产业发展进行制定、调整,注重实用化。除理论知识培训外,教师还需要参加企业实训,以企业为课堂,进行现场操作,从而帮助教师了解绿色行业的真实需求,紧跟绿色技术革新升级的脚步,掌握最新的绿色技能。通过绿色师资培训,建强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打造既具备绿色技能理论知识,又具备绿色技能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加强环境建设,打造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载体”
打造绿色环保校园,将绿色要素融入校园环境,滋润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有利于师生树立生态理念,掌握绿色技能,传播生态文化,践行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践行“生态、绿色、低碳”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浸润”功能,构建绿色环境育人体系。
借鉴澳大利亚绿色校园的建设经验,我国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绿色教育氛围,涵育高素质的绿色技能人才:一是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林荫化建设及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打造绿色实践基地,实现育人功能与环境改善功能的有机融合。二是新建筑严格执行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对超过用能限额的既有建筑有序推进绿色节能改造。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规定,采购《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节能产品。四是着力构筑生态空间新格局,建造垃圾分类点,将太阳能、风能、光伏发电系统,海绵管网蓄水层,雨水回用系统,智能灌溉等设施打造成校园景点,将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品一景都作为绿色教育的“新载体”,依托校园实景,打造实践基地与实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