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视角

2022-10-18中,潘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训课堂教学

梁 中,潘 丽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富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课堂作为专业教学的主阵地和关键载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抓手,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效果评价等培养过程要素最终都集中落脚在课堂教学环节。因此,推动重塑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探究方向。

一、项目教学法的引入背景

从实践层面来看,创新能力教育在欧美国家发展较早,其中美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就尝试通过在高校设立创新中心,将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目前已基本确立了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勃兴、世界人才竞争格局的嬗变,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确立,近年来我国开始把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提升到极为重要的位置,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也大量涌现[1]。但从总体来看,既有成果仍主要集中在宏观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层面,相对忽略了课堂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尤其对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包括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设计等)来实现创新能力提升,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支撑。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最为重要的阵地,课堂教学在高校专业教育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其教学学时一般占整个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70%,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载体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课堂资源,探索以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以高质量师生交互为手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务实有效的路径选项[2]。

从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尤其是在教学模式革新上,通过积极引入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增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意识[3]。但总体来看,课堂教学仍以知识传授和知识获取为要旨,“沉默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逻辑、洞察能力、合作能力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创新能力训练的空间依然极为狭窄[4]。教师与学生间的多项交互活动是现代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只有准确把握和有效激发这种交互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在这方面,项目教学法具有良好的契合性和应用优势,其作为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通过“做中学”机制,来革除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行动分离的弊端,并推动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由被动知识接受型向以问题牵引下的主动探究型转变。

二、课堂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机制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旨在通过项目行动来推动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发展,这里的“项目”既包括产品(服务)设计和工艺制作等技能操作性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品牌推广、财务审计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类管理任务。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而言,项目教学法的设计依据更多的是强调学习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情景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即真正的学习只会发生在“知所不达、力所不逮”的行动困境中。换言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递的活动(刺激反应模式),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创造性建构认知图式的过程。

从上述逻辑出发,可以把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确定为“两个定位”:把学生定位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把教师定位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按照这一原则,课堂项目教学必须真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并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围绕情景建构、任务驱动和学习合作来设计教学环节。因此,项目教学并不特别注重项目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创造项目情景和催化机制,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5]。在课堂项目教学的实施层面,其主要模式是将教学内容有机分解为若干个互为关联的独立项目,遵循“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准则,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度,并有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所体现出解决现实问题所付出的真实努力[6]。

具体而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项目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项目主题的形成、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执行、项目结果形成、项目评价反思和总结等主要环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项目教学往往同时蕴含多重价值功能,其模式架构的设计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核心达成目标。从创新能力培养角度来看,上述环节可以划分为教学行动和学习行动两个关联模块。在教学行动模块中,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凝练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且具有创新思维导向、富有挑战性和拓展性的学习项目,并将其细化分解为可供团队协同行动的具体任务和评价目标(任务问题设计要结合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强调启发性和实践挑战性);在学习行动模块中,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通过考核激励机制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行动方案、合作实施并形成可供公开分享的学习成果,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引导、学习行动和评价反馈一体化闭环。

在现实教学场景中,考虑到课堂项目教学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维度互动的复杂行动系统[7],因此对其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极为重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品质。为此,需要重点把握以下问题(见图1):一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对象特征,充分做好准备环节的理论导入和项目设计分析工作,包括对项目主题的适应性评价、任务分组中的效率和效果统筹、外联沟通等;二是以学习行动管控为核心,在项目执行环节科学设定师生角色,明确学生作为“做中学”的核心主体,教师作为理论指导者、资源供给者和质量督导者的功能定位,形成合作学习行动的“共同体”;三是做好成果总结、效果评价和反馈流程的构建,特别是在评价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个体和小组成员互评,形成高效可行的多维评价机制和闭环反馈机制,提升意见冲突中的创新思维催化效果;四是注重项目实施的保障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度保障(课程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成绩评定制度等)、资源保障和平台保障3 个层面。

图1 课堂项目教学实施框架

三、基于课堂项目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从上述理论出发,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以作者主讲的本科生“培训管理”课程为例,通过情景化方式提出课堂项目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案,以供参考借鉴。

(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六大核心模块之一,“培训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非常突出,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培训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架构中的位置和功能,了解现代企业培训运作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效果评估等相关实施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长期以来,该门课程教学基本以理论知识传输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知识传导效率较低,更难以有效实现课程的应用性教学目标,亟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为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尝试改变理论教学模式和传统闭卷考试模式,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加大案例讨论和管理实践操作的教学力度,以恰当的考试方式鼓励学生切实关注培训方法操作、培训管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方面,通过构建师生均具获得感的互动教学范式[8],强调学习的挑战性和创新能力训练价值,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目标达成: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了解培训实务的前沿进展情况,掌握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与方案制定、培训组织与实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实操方法;二是在文献研读、调研诊断、案例讨论交流和成果方案形成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构建现代培训管理的专业逻辑思维,提升专业理论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在对教学大纲系统修订的基础上,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凝练学习项目主题,把章节结构调整为以案例为基础、以任务为导向的12 个教学专题,具体包括:(1)现代培训管理思维何以建构?(2)培训与开发的内涵和概念边界如何界定?(3)基于成人学习特点的培训项目如何设计?(4)战略性培训的实施框架如何设计?(5)怎样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6)培训计划如何制定?(7)如何进行规范的培训效果评估?(8)新员工导向培训如何高效展开?(9)管理开发培训的执行流程如何设计?(10)教练技术如何应用?(11)员工拓展培训如何组织与管控?(12)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实施?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对上述专题进行情景性设计(构建虚拟工作环境),选择或组织开发教学案例,借助案例把专题模块的教学任务转化为学习行动项目,形成包括达成目标、关键问题、解决方案、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在内的一整套项目规程。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项目规程中要对课程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从理论知识到能力素养之间的行动训练逻辑。

(三)实施过程与保障

严格采用理论引导、学习行动和评价反馈的一体化闭环实施方式,坚持任务驱动和团队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将课程的项目教学思想、开展流程和基本要求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特别是要推动学生实现由学习者向行动者(企业培训师)角色定位的转变,充分营造团队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每小组由5~6人组成(明确小组负责人、学习规则和成绩评定准则)。其次,在课堂教学之前,依托项目专题中的各个案例,明确案例问题任务,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提前发布案例文本和相关学习资料,由小组负责人统筹开展讨论,并提出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以文档或PPT 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理论指导—小组汇报与互评—教师理论回顾—学习成果总结”的闭环流程开展,这期间教师要特别注重个性化、创新性解决方案与一致性理论分析框架之间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活动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创新能力本位”。最后,在成绩评定环节,为推动学生把学习精力投放到平时积累上,真正实现由“期末突击应考”转向“过程持续学习”,不再采用传统试卷考试方法,而是由教师根据考勤、任务表现和学习总结报告进行个人平时成绩(在激发个体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能够以此来制衡部分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的“搭便车”问题)评定,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给每个小组打分,该平均分数即为该小组学生期末分数,总成绩的计算以期末分数70%和平时成绩30%加权计算。

为实现上述实施流程的有序推进,必须注重保障机制的构建。一方面,应和教务主管部门沟通并达成一致,尤其是在成绩评定方面,由于涉及考试制度问题,需要取得合规性的授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资源,筛选合适的案例调研企业,组织团队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此外,项目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要求较高,高等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围绕课程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案例编写等议题,组织开展更具实操导向的体系化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训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