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2022-10-18张志振
张志振
(单县东大医院急诊医学科,山东菏泽 274300)
目前临床多应用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阿替普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情进展,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但疗效较差[1]。因此治疗该疾病的新趋势为联合用药,本研究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并分析该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疗效及血清神经功能损伤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单县东大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不同的疗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20例;年龄58~67岁,平均年龄(61.43±2.67)岁;发病时间2.2~4.5 h,平均发病时间(3.04±0.78)h。联合治疗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4、21例;年龄56~68岁,平均年龄(61.38±2.47)岁;发病时间2.1~4.5 h,平均发病时间(3.10±0.69)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单县东大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②首次发病,且在参与本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疗;③发病时间<4.5 h;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③精神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如减低颅内压、吸氧、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国药准字SJ20160055,规格:50 mg/支)50 mg,首次在10 min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总剂量的10%,其余的90%在60 min内用静脉泵注射体内,1次/d。联合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在给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6 h后静脉滴注丁苯酞,100 mL/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通过评估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分率进行疗效评价。痊愈:NIHSS评分降低幅度≥90%,生活能力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显效:50%≤NIHSS评分降低幅度<90%,生活能力显著恢复且部分可以自理,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有效:20%<NIHSS评分降低幅度<50%,生活能力有效恢复但尚不能自理,临床症状有改善;无效:NIHSS评分降低幅度≤20%或NIHSS评分升高,生活能力和临床症状基本没有恢复或者出现恶化[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NIHS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总分42分,评分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4]。③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肘静脉血5 mL,离心(转速为3 500 r/min,时间为12 min),收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低,且联合治疗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 45 13.03±2.23 6.80±1.85*对照组 45 12.97±2.22 9.21±1.56*t值 0.132 6.702 P值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功能损伤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TNF-α、IL-6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TNF-α、IL-6 水平均比治疗前低,且联合治疗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功能损伤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g/m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功能损伤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g/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
组别 例数 NSE S100β蛋白 TNF-α IL-6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 45 1.44±0.370.94±0.25*28.58±5.6417.39±3.15* 73.98±8.2750.17±3.02* 2.64±0.48 1.49±0.26*对照组 45 1.47±0.391.20±0.26*27.54±5.4721.81±4.86* 74.85±8.8062.59±4.47* 2.66±0.53 2.07±0.39*t值 0.327 4.849 0.883 5.119 0.483 15.454 0.207 8.21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因主要为脑血栓导致脑部血管堵塞,引起脑组织细胞凋亡。由于缺血病灶部位存在侧支循环,如果及时恢复该区域的血流,则可以恢复因急性缺血造成的脑神经功能损伤。因此,及时有效改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区域的血供、恢复脑损伤部位的神经功能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5]。
静脉溶栓可恢复栓塞血管的血液流通,因此常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是常用的抗血栓药物,其通过激活能溶解相关纤维蛋白的纤溶酶原,达到溶栓的效果,其局部溶栓的效果较强[6]。在上述过程中阿替普酶和纤溶酶原的亲和力好,强化激活纤溶系统并与纤维蛋白结合,推动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溶酶,这也是阿替普酶具有很强的局部溶栓效果的原因之一。目前阿替普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多种血管疾病的治疗[7-8]。本研究中,常规治疗联合阿替普酶的总有效率为64.44%。出现上述结果可能是静脉溶栓治疗该病的时间窗较短,最长仅有4.5 h;但该病患者病情复杂且进展较快;阿替普酶的半衰期较短,适用于该病的治疗。
丁苯酞能够阻断缺血性脑卒中导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有较强的抗脑缺血减轻脑水肿作用,同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丁苯酞能使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缩小,使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减缓神经细胞凋亡[9]。有研究表明,丁苯酞可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及提高生活能力、生活质量[10]。目前联合用药是当前治疗该疾病的大势所趋。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分析原因,阿替普酶产生了静脉溶栓效果,改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区域的血供、建立侧支血供循环、恢复脑损伤部位的神经功能,在此基础之上静脉给予丁苯酞也产生了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减缓神经细胞凋亡,两者产生了协同作用。
S100β蛋白和NSE是神经损伤因子,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中,可以准确反映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损伤程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缺血病灶部位因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神经胶纸细胞损伤、破裂,上述细胞破裂后,胞质中的S100β蛋白和NSE释放至血液,因此血清中的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11-12]。TNF-α、IL-6 是常见的炎症促进因子,炎症反应会加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发展,可以扩大脑缺血组织的范围、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脑细胞凋亡加重、使神经功能恢复缓慢[13-15]。本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S100β蛋白、NSE、TNF-α、IL-6水平均比对照组低。上述结果从血清学角度说明联合使用阿替普酶和丁苯酞,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以及炎症反应。
综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用阿替普酶配合丁苯酞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更有效降低血清神经功能损伤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