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肿瘤患者恼火的“打嗝”
2022-10-18图文卢超浙江省肿瘤医院
□图文/卢超 浙江省肿瘤医院
呃逆,俗称“打嗝”,祖国传统医学谓之“哕”,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主要表现为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不能自控。
健康人群经常会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情志因素、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等也可引起。单纯的一过性呃逆,一般无需特别治疗,可自然而愈。但若呃逆症状持续48小时以上,常称为顽固性呃逆。
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放化疗治疗期间均容易出现呃逆,很多患者开始没有当回事,以为会跟平时的打嗝一样,能够自然而愈,不用干预治疗,但想不到的是随着肿瘤的治疗进程,恼人的打嗝一刻也不停歇,肚皮日夜起伏,“嗝”声源源不断,白天影响进食饮水,夜间难以入睡,源源不断的呃逆声响还会影响他人休息,实在令人恼火,却毫无办法。
针对顽固性呃逆,一般积极寻找病因,祛除原发病因即可有效缓解。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无非是肿瘤、手术、化疗、放疗等因素引起。例如,头颈癌患者肿瘤部位可能对膈神经造成一定影响,进而会出现顽固性呃逆,但这类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呃逆一般会慢慢缓解至正常;头颈部、胸腹部肿瘤术后,均可能会因手术部位牵连影响膈神经功能而出现顽固性呃逆;化疗药物的注入可能会诱发患者发生顽固性呃逆,且这类患者往往每次化疗都易发生呃逆,多属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应激性反应;头颈部、胸部肿瘤患者在放疗期间,因放疗区域或对膈神经或膈肌产生一定影响,继而容易发生顽固性呃逆。肿瘤患者的这些治疗是抗肿瘤治疗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属于难以及时祛除的病因,因而不能依靠去病因方案治疗。此外,也有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顽固性呃逆不一定存在直接诱因。因而,对于原发病因不能短期内迅速纠正或病因不明的顽固性呃逆肿瘤患者,建议行经验性治疗,一般以物理性治疗为主,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牵舌法、吸入(嗅盐)或类似物、用鼻管刺激咽部、含漱冰水。
按压双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按压眶上神经、直肠按摩。
屏气、纸袋呼吸法、Valsalva动作(吸气后屏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上述方法大多处理急性呃逆效果较好,特别是呃逆刚刚发作或发作不久者,但对于肿瘤患者持续性或顽固性呃逆常疗效欠佳。
日常生活中,许多患者会采用憋气、对着塑料袋吹气、使劲捏中指、用勺子压紧舌头、掐按内关节的物理方法,除去上述的物理方法,中医针灸有很多妙招。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用来治“打嗝”简单有效。
穴位在两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两眉头陷中),左右各一。采用重按刺激,用双手拇指点按双侧攒竹,由轻到重持续2~5分钟,两眉头处能感到强烈的酸胀感即可。对于大多数刚发生不久的呃逆可以点到即止(2~5分钟即可痊愈)。
穴位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左右各一。采用双手拇指按压在双侧翳风穴上,动作由轻到重,手法轻柔,时间2~5分钟,重压有强烈的酸胀感时效果佳,对于一些病程较久的顽固性呃逆也有疗效。
穴位在中指近端指关节的中点,左右手各一穴,此穴为经外奇穴。可以采用指点按压强刺激或圆钝头针尖按压刺激。此穴主治五噎,反胃吐食,适用于胃气上逆所致的呃逆。
穴位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胸剑联合下段与肚脐连线中点),仅一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此处轻柔按压可缓解胃脘痛等不适,因位置靠近膈肌,按压也可缓解呃逆症状。
如果按压上述穴位均无效,建议尝试针灸治疗,也可结合中药内服等,一般各级医院中医科、针灸科均有较多的顽固性呃逆诊治经验。呃逆持续不止,还需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