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与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功能训练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
2022-10-17龙瑶许正先叶瑞萍
龙瑶,许正先,叶瑞萍
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佛山 528000)
盆底功能障碍又被称作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因盆底内神经肌肉组织原本正常的结构功能遭受损伤或缺失,从而引起的一种妇科疾病。产妇在患病后,会出现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及性功能障碍等情况。有研究[1]指出,在已育妇女中,约有45%存在盆底功能障碍,而在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中,约有30%~50%是由剖宫产所引起,剖宫产是导致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诱因。随着产妇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各项机能持续减弱,使盆底功能障碍情况也越发严重时只能通过手术方法来治疗,但会加重产妇的经济负担,且治疗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在盆底功能障碍发病早期阶段实施针对性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功能训练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尿潴留、盆底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术的90例产妇,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23.47±2.19)岁;产次1~3次,平均(1.56±0.24)次;盆底功能障碍类型,性生活障碍16例,压力性尿失禁21例,子宫脱垂2例,阴道璧膨出6例。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23.43±2.17)岁;产次1~3次,平均(1.52±0.26)次;盆底功能障碍类型,性生活障碍15例,压力性尿失禁20例,子宫脱垂3例,阴道璧膨出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单胎;行剖宫产术;无相关治疗史;未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排除标准:语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盆腔脏器脱垂史;恶性肿瘤;免疫、血液系统异常。
1.2 方法
对照组在剖宫产后实施早期盆底功能训练干预:叮嘱产妇取平卧位,将双腿屈曲,平缓呼吸,在吸气时收提肛门,持续6~8 s,然后呼气放松,30 min/次,3次/d,在锻炼过程中,防止腹部吸气加压,避免臀、腿部肌肉参与收缩;同时,开展间断排尿训练,在做尿失禁诱发动作(如弯腰、咳嗽等)时,对盆底肌进行收缩,每次收缩2 s,10次/组,连续做5组,上、下午各5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选用U4型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法国PHENX公司);干预前,叮嘱产妇将膀胱排空;干预时,产妇取平卧位,操作者将电极置入产妇阴道内,初始参数调整为脉宽250 μs,频率50 Hz,以此将产妇浅层及深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唤醒,且依据产妇具体感受,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以不会造成盆底肌肉疼痛为宜,对于Ⅰ类肌纤维,参数调整为脉宽320~740 μs,频率8~32 Hz,对于Ⅱ类肌纤维,参数调整为脉宽20~320 μs,频率20~80 Hz,以此来实施电刺激;就产妇压力梯形波的不同,为其制定个性化反馈训练模块,强化两类肌纤维的肌力;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20~30 min/次,2次/周。
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后盆底肌力、尿潴留发生情况及性功能。(1)盆底肌力:分别在治疗前、后(3个月时),采用USB8型多功能神经电生理定量诊断仿生治疗仪(法国PHENX公司)测定两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动态压力、阴道收缩肌电值。(2)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2]: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测定两组的盆底Ⅰ、Ⅱ 类肌纤维肌力;针对Ⅰ 类肌纤维肌力,依据阴道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来分级,共分为0~Ⅴ级,没有收缩为0级,收缩持续1 s为 Ⅰ 级,收缩持续2 s为 Ⅱ 级,收缩持续3 s为 Ⅲ 级,收缩持续4 s为 Ⅳ 级,收缩持续5 s为 Ⅴ 级;针对Ⅱ 类肌纤维肌力,以阴道肌肉收缩次数来分级,如果仪器收缩曲线达黄色模块>60%高度,即合格,同样划分为0~Ⅴ级,分级标准同上,其中≤Ⅲ 级者,即肌力异常。(3)尿潴留的判定标准[3]:采用腹部叩诊法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膀胱充盈度进行评估,在产后6 h内难以自行排尿或无法将膀胱排空,且残余尿量>100 ml,即为产后尿潴留。(4)性功能评价标准[4]:分别于产后1、3个月,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对两组产后性功能进行评定,此量表共有6个维度,分别为性交痛、性生活满意度、性高潮、阴道润滑、性唤起、性欲望,各维度分值为0~10分,总分60分,分值越高提示性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阴道动态压力、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两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均高于干预前,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
2.2 两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两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20、5.019,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性功能比较
产后1个月时,两组FSF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两组FSFI评分均高于产后1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例)
表3 两的性功能比较分)
2.4 两组产后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尿潴留1例,发生率为2.22%,对照组发生尿潴留8例,发生率为17.78%。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P<0.05)。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以女性盆腔支持结构发生损伤或退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因剖宫产、妊娠导致产妇盆底解剖结构、功能发生改变所引起。需要指出的是,剖宫产、异位妊娠均为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随着胎儿的不断增大及子宫重量的持续增加,产妇的盆底肌肉所受到的压迫也会持续增加,受此影响,盆底肌张力会随之而逐渐减弱。针对难产转剖宫产产妇,或出现胎儿头围过大、产程过长、会阴侧切、产道扩张等情况的产妇,均会有不同程度地盆底肌肉损伤,造成阴道括约肌在剖宫产后难以及时、有效恢复[5],从而引发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者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阴道松弛、盆腔脏器脱垂及尿便失禁等,这些并发症会降低其性活动能力及性生活质量,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6]。所以,对剖宫产产妇产后尽早实施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其盆底功能。早期盆底功能训练是临床对盆底功能障碍产妇进行干预的常用手段,其多以自主收缩的方式来展开锻炼,可对产妇生殖器区域进行规律性刺激,促使血流量增加,有助于恢复盆底肌张力,增强盆底功能。但只采用此种训练干预形式比较单一,对功能改善有限,还需联合其它干预手段。
随着生物理疗、电刺激神经疗法的持续完善与推新,其逐渐成为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首选方法[7]。电刺激是借助低频脉冲电流进行刺激,以使神经肌肉组织处于兴奋状态,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收缩能力的增强。生物反馈是指利用先进的专业仪器,将盆底肌肉活动的信息转换为产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生物反馈模块,以指导产妇自主开展盆底功能训练,自主掌握盆底肌肉舒缩运动[8]。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借助治疗仪将一定的电流释放于产妇,可对其进行有益的刺激,且电流能够直接在盆底肌肉处起作用,无创伤且安全,产妇的依从性较好。在盆底器官功能体系中,盆底肌力为其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当盆底肌力遭受损伤时,易出现如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及阴道松弛等症状。采用Kegel训练法(盆底功能训练)对盆底肌进行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增强有积极的意义[9]。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两组的阴道动态压力、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两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均高于干预前,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动态压力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盆底 Ⅰ、Ⅱ 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两组盆底 Ⅰ、Ⅱ 类肌纤维肌力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个月时,两组FSF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两组FSFI评分均高于产后1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对剖宫产产妇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相联合的干预方案,能够更好地改善盆底功能、性功能,并且还能有效减少尿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