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诗歌中爱国主义思想探讨

2022-10-17

名家名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百姓杜甫

周 强

在古代,满怀壮志的文人墨客体恤百姓疾苦,关注社会变化,往往通过爱国诗歌表达内心的理想和对国家、人民的牵挂和担忧。我国最早最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将浓浓的爱国之情融入作品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歌创作者。杜甫受其爱国思想的影响,写出了诸多历久弥新的爱国诗歌,推动了我国爱国诗歌的发展。因此,学界有必要对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探究和钻研,深入感受杜甫在诗歌中投注的浓浓爱国之情。

一、杜甫诗歌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一)写实诗歌中渗透爱国情怀

杜甫在中年时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他的诗歌中朴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情况,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具特色的韵律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描述,蕴含了其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登楼》中,杜甫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的诗句,表明了杜甫对朝廷的失望和对寇盗入侵的担忧。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的图景,表达了其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担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杜甫对国破家亡的苦恨,对战争不断的惆怅。这些写实诗歌中无不体现着杜甫对国家的担忧、战争的思考和对百姓的关怀,渗透着其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写实中渗透爱国情怀是杜甫诗歌的一大特色,在详细描绘战乱后社会现实的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挂念之情,这种爱国情怀是深沉的、浓烈的。在写实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场景,体会到平民百姓的凄苦,容易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读者的忧国忧民情感。除了诗歌的内容外,杜甫的诗歌韵律较强,读起来具有一种凛然、悲壮的感觉,能够让后世读者充分感受其内心爱国情怀的浓厚。同时,从他的爱国诗歌中能够感受到杜甫对战争的痛恨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杜甫对国家前途的憧憬,寄托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同样能够体现杜甫的爱国思想。

(二)浓烈的平民意识

杜甫举进士不中第后困守长安城十年,后又经历了战乱流离。在这数十年的漂泊生活中,杜甫生活清贫,与平民百姓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并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战乱的影响下,杜甫目睹了平民百姓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苟且偷生,过着凄惨的日子,杜甫的平民意识便是在这个时期形成。杜甫借助诗歌展现平民百姓的艰难生活,并借助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百姓渡过危难,强烈希望平民百姓能够早日过上好生活。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在自己都无藏身之所的情况下更愿意让平民百姓居有定所,宁愿自己冻死也希望有一座为平民百姓遮风挡雨的房屋,展现出其浓烈的平民意识。

杜甫的平民意识反映出其内心对国家百姓生活的担忧,同样体现出其爱国之情。爱国不仅要爱国家,还要爱这个国家的人民。杜甫真正做到了心系百姓、体恤百姓、为了百姓奉献自我,他始终心怀天下苍生,一想到百姓的痛苦便忘记了自身经历的痛苦,即使自我牺牲也愿意为百姓谋求幸福。从杜甫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可以看出其是一个悲悯众生的人,看到人间疾苦自己也会觉得心痛和悲伤。

(三)深沉的忧患意识

除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杜甫还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担忧和牵挂。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和苦难,但是其社会责任感从未泯灭,对国家的担忧体现在其诗歌表达中。杜甫的忧患意识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很多诗歌中表达了其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担忧。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悦之情,体现了杜甫对国家政事和前途的担忧,当听到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后流下了眼泪,眼泪是杜甫爱国情怀的深沉流露。在《蜀相》中,杜甫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其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也表露出作者对报国无门的遗憾之情。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感,杜甫在忧患意识的推动下想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可惜无法实现匡时济世的心愿,从而写下了该诗。

杜甫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想为国家发展和百姓安定贡献自身力量,可惜报国无门。杜甫憧憬着国泰民安的那一天,也直接表达了对当局政权的不满和失望。虽然在仕途上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杜甫仍然心系国家、关注政局变化,将个人的呼吸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出杜甫强烈的爱国意识。

二、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

(一)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

杜甫出生在一个推崇儒家思想的官僚世家,所接受的教育是儒家文化。在长期的儒家文化熏陶下,杜甫的价值观念和写诗风格无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价值观念方面,做官是家族历代追求的职业,杜甫也将追求仕途作为个人的理想。儒家文化中的“有为”“爱民”等思想对其爱国意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写诗风格方面,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诗歌善于应用比、兴的手法描写社会现实,杜甫受到写实风格的影响将人民百姓的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视角,反映百姓的疾苦和不良社会现象。可见,儒家文化为杜甫写实创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杜甫除了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还受到墨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杜甫没有全盘接受儒家文化,而是保留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儒家思想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杜甫却不认同这样的观念,他认为不管身处何地都应关注国家变化和百姓疾苦。杜甫悲天悯人、社会责任意识的产生主要受到墨家“兼爱”理念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忠君”,在杜甫经历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后,便否定了这一观念,他更加推崇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尊重贫苦的人民百姓。可见,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儒家文化熏陶,也受到墨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二)崎岖不平的人生道路

杜甫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天资聪慧,7岁就能写诗。同时,杜甫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在杜甫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潜心学习、勤奋刻苦,希望能够考取功名,走向仕途。可事与愿违,他没有中举,便无法实现自己当官的理想。在科举考试失败后,杜甫游离各个地方,潜心创作,写出了诸多优质诗篇。杜甫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再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令人惋惜的是,当时权势熏天的宰相干预科举考试,导致科考的人才全部落榜。这时候的杜甫受到强烈的打击,辛苦准备了十多年的考试又一次落榜。但杜甫仍然没有放弃,他向唐玄宗献赋,玄宗对杜甫的才华十分欣赏,无奈受到官场政治斗争的影响,杜甫只被委任小官。由于小官多数是闲职,朝廷给杜甫的俸禄也较少,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杜甫的小儿子不幸饿死在家中。在担任小官的诸多年中,杜甫目睹百姓生活的凄苦,也正是这段做官的经历让他心中萌发了对贫苦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从杜甫的人生经历来看,他虽然出身名门,但人生道路中遇到多次困难,生活贫苦,就连自己的儿子都活活被饿死。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贫苦和落魄。在与百姓的长期接触中,杜甫的平民意识、忧国忧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杜甫常在诗歌中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国家和百姓前途和命运的担忧。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在经历了众多的人生挫折和坎坷后得到增强,他希望国泰平安、百姓安居乐业,将美好的希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诗歌形式进行表达。

(三)动荡变幻的社会背景

在“安史之乱”后,唐代便陷入战争动荡的时期。在战乱中,民生凋敝,百姓生不如死。很多年轻人死于战场,很多妇孺和老人死于疾病和饥饿。在战乱中,杜甫还曾被俘虏,虽然最后被放,但也经历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杜甫从原来的世家生活到现在流离失所,其内心的悲怆和伤感油然而生。战乱造成了社会动荡的严重后果,杜甫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也在政局动荡中得到升华,杜甫心系百姓、关心国家政局,通过创作诗歌的形式为讨伐叛军献言献计、揭露平民百姓的凄苦生活,并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说,动荡变幻的社会背景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催化剂,正是历经动荡,杜甫才得以看到朝廷当局对平民百姓生命的漠视,实现忧国忧民意识的升华。

在漂泊的过程中,杜甫获得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但是他并没有任职。一方面杜甫对当时的政治环境较为失望,另一方面杜甫的心态已经发生改变,放弃了对做官的执着。在经历了战争动乱、目睹百姓疾苦后,杜甫已经接受了社会现实,创作诗歌是他与社会、与战争抗争的唯一工具。因此,在战乱期间,杜甫创作了大量诗歌,揭露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无穷灾难和对当局的失望和批判。可见,动荡变幻的社会时局加强了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杜甫爱国主义诗歌的影响

(一)完善和发展了爱国主义传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儒家文化占据传统地位,人们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忠君”和“爱国”。在杜甫的影响下,墨家和道家的思想逐渐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知观念,“非攻”“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合了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是对原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突破。具体来看,儒家思想的“仁爱”是有条件、分层次的爱,强调了阶级。墨家的“兼爱”是无差别、同等的爱,强调对广大平民百姓的关爱,这和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较为契合。在杜甫诗歌的影响下,爱国主义中涵盖了墨家和道家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古代爱国主义的内涵,突破了爱国主义观念的传统,实现了爱国精神的发展。

杜甫对儒家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承采取扬弃策略,肯定儒家思想中的正确部分,批判不正确的部分,既传承了儒家文化,又发扬了墨家、道家的文化。杜甫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当时众人对百姓生活和国家命运的担心,掀起了爱国爱民的思想热潮。在古代爱国主义思潮的发展中,杜甫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影响了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

(二)推动了爱国主义诗歌的发展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歌写作风格受到屈原的影响,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朴素而有张力。杜甫在诗歌上对屈骚存在着承继,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传承。杜甫在写作了大量爱国主义诗歌后,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很多文人墨客开启了写实主义、爱国主义诗歌的书写。在杜甫爱国主义诗歌的推动下,唐代的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诗歌创作者关注国家的现实生活。在唐代诗歌中,很少能看见“忠”“义”两全的思想情感表达,而杜甫将两者进行结合,既表达忠君思想也表达对广大百姓的人道关怀。杜甫在爱国主义诗歌中的创新表达,引发了其他创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丰富了爱国主义诗歌的内容。

(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其爱国主义精神流传至今,成为我国青少年爱国精神培养的重要精神食粮。首先,从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杜甫的诗歌占据教材内容的很大部分,中小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诗歌文化的了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忧患意识、平民意识逐渐内化成学生的内在品质,滋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来看,杜甫的诗歌是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其诗歌凝聚了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内涵,人们通过诵读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政局变幻和文化图景,从而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认知,培养历史文化情感,促使人们自觉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杜甫的爱国主义诗歌属于文艺作品,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积极作用。后世诵读杜甫的爱国诗歌能够实现心灵的升华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群众都可以将杜甫的诗歌脱口而出,足以见证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影响程度。可见,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以诗歌为载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表现出其对国家前途、百姓生活的关心和担忧,其爱国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相关,还受到社会政局动荡的影响。杜甫的爱国诗歌主要体现在写实诗歌中渗透爱国情怀、浓烈的平民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三个方面,完善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内涵,将墨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入爱国主义中。同时,推动了爱国主义诗歌迈进新阶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爱国观念。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百姓杜甫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登高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绝句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