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八观六验、六戚四隐”析探

2022-10-17刘震寰

名家名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王莽顺境

刘震寰

一、绪论

古往今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无不需要贤才以兴旺发展。《毛诗序》中讲道:“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论语》亦云:“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由此可知,贤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人才非常重要,因此对人才的辨别就显得更为慎重和重要。在《吕氏春秋·慎行论》中记载:“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人们往往被事物中那些相似的东西所迷惑,难以分辨。比如亡国之臣看起来好像很忠诚,博闻辩言而通达一切,实际带给国家的却是巨大灾难。白居易曾在《放言五首》第三首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汉书》记载,王莽当时“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看起来非常像忠臣,然后就是这样一位时人心中的贤才,最后却代汉自立。可见如何识别真正的贤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鉴于此,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知人、观人的方法,据《礼记·文王官人篇》记载,周文王当初已使用了“六征观人法”。此后在吕不韦带头编纂的《吕氏春秋·季春纪》中也叙述了“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识人方法。孔子亦曾讲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刘宝楠关于这一句写道:“视、观、察,以浅深次第为义。”若将“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识人方法与孔子所提的“视、观、察”的浅深次第相结合可知,二者大致是统一的。八观以“视”为主,进一步六验以“观”为主,最后则是“察”的阶段,以六戚四隐判定一个人的内心。本文将由外而内,从视、观、察三个阶段分析探讨“八观六验、六戚四隐”这一识人方法。

二、八法以视

《吕氏春秋·季春纪 》里写道:“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以上八种观人方法,简称八观,是通过观察对一个人进行了解,进一步可将其分为三种情境。第一种,顺境之时: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第二种,逆境之时: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第三种,日常生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下面就这三种情境分别探析。

(一)顺境之时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顺境往往容易让人迷失本心,放逸怠惰。持身不谨的人在顺境中即容易显露出自身的坏习惯,如此反而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一个人。所以八观的前三观告诉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就要观察他在显达之时礼遇的是什么人;在显贵之时所举荐的是什么人;在富有之时所供养的是什么人。《论语》中写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认为交正直、宽恕、博学多闻的朋友会对自己有正面影响,而如果交心口不一、逢迎谄媚、巧言令色这样的朋友,则会对自己有负面影响。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看出对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所结交、举荐、欣赏的都是仁义之人,则可以表明此人可能也是同类之人,反之亦然。

(二)逆境之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有时会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其心性更加坚毅。但是“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逆境中有所坚守,保持“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所以逆境亦是一面镜子,可以了解和考验一个人的操守。正因为如此,八观中的两观告诉我们:如果这个人处于贫穷或地位低下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观察他不接受、不愿做的事情来了解他是否是一个正直、有操守的人。而历史也表明,最终有所成就的人,往往能够在困厄当中不屈不挠,克服低落、灰心、焦虑、孤独,始终牢记初心、坚持不懈。演《周易》的文王,作《春秋》的仲尼,乃至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代志士仁人,皆是如此。

(三)日常生活

人的一生不会总处于顺境或者逆境,更多的是一种平常的生活状态。然而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往往通过言谈举止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特质,这些特质也更加接近一个人的真实内心。所以八观剩余三条告诉我们:在日常相处中,可以听其言而观其行,进一步观察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义,而且还可以观察他在听言之时,采纳的是怎样的谏言,是否有纳谏的态度;另外通过观察他的喜好与言语,从而判断对方的为人。在这些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三观,就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个人是否讲信用、是否讲仁义、是否心量广大、是否立德修身。而这些品质正是为人的根本,具备这些的人,一定会有成就。

以上八观,是初步了解一个人的方法,也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对方在顺境、逆境以及日常生活状态下个人的情况,从而获得基础认知。

三、六验以观

在经过八观之后,我们就要进入第二步,主动施加外部刺激,观测对方的反应以验证我们的判断。《吕氏春秋》在讲完八观之后写道:“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这一段的六种方法可以将八观中的三种环境顺延概括为:喜乐、怒惧苦以及哀。喜乐可以看作是八观中顺境观测,怒惧苦可以看作是逆境观测,哀则是日常生活观测。

第一种方法,就是施加给对方良性刺激,使其突然处于顺境。比如给其名利以使其高兴,以此检验他的操守;用声色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是否会做邪僻之事,放纵自己的欲望。有的人虽然可以守得清贫,却不一定可以安于富贵,可以共患难,却不可以同享福,因此孟子才会把“富贵不能淫”的人称之为大丈夫。这样的人不会在顺境喜乐中得意忘形,不会在糖衣炮弹的轰炸下缴械投降,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肱骨良才。所以这样的验证十分必要。

第二种方法,就是施加给对方恶性刺激,以观测验证其逆境中的表现,即让他愤怒,以此检验他是否有气度;如果一个人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乃至于仅仅因为愤怒就出卖朋友等,这是非常可怕的,因此这个检验对识人是非常重要的;想办法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内心是否坦荡,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真正的君子,光明正大,内心正气足,不容易恐惧,借此可以判断此人是否是一个坦荡君子;使他遭受苦难,借以检验他的意志,有的人经得住利诱,却未必经得住威逼,通过恶性的刺激,可以验证一个人是否真的有风骨。

第三种方法则是让他遇到悲哀、可怜的人、事物,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孔子非常推崇仁德,《论语》二十篇,“仁”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这样推己及人的态度与言行,辅以优秀的才能,他才可以为官一方,施行仁政,与人民同心,与天地合德,成为一个贤能的良才。

以上是在通过对一个人的审视了解之后,进一步检验对方的方法,而一般能够通过这两项的人,便算得上是一个人才,所以《吕氏春秋》中写道“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贤明的君主通过外在的勘验,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他的大臣,进而因才任免。

四、戚隐以察

虽然八观六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但却并不能完全看出其是否表里如一,所以《吕氏春秋》进一步写道:“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圣王之所以知人也。”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知道,贤主只论观验,而圣王兼知戚隐。父、母、兄、弟、妻、子六戚代表了一个人最亲密的家庭关系,而往往一个人只有回归家庭的时候,才能卸下外在包装,表现出自己的真性情。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则代表了一路从小看着或者陪着我们长大的发小、朋友以及乡人邻里,他们也是除了家人之外最了解我们的人。高诱也曾就“四隐”注解道:“四隐,相隐而扬长蔽短也。”这也代表了他们对我们的深入了解。

作为六戚,他们代表了五伦关系中的夫妇、父子以及兄弟,同时也是五伦关系中的核心,如果这三伦可以做好的话,从父子关系可以延展到君臣关系,从兄弟关系可以延展到朋友关系,在朝则算是群臣之间的关系。而像四隐这样亲近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儿时的玩伴与邻居都是很了解我们的。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其实不仅仅是上位者,一般人如果能够厚待六戚,不遗故旧等四隐,同样也会带动一方的民风,同时亦表明其厚德,这才是看一个人真正品性的地方。所以,在古代有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因为六戚四隐交口称赞的人,都是凭其一直以来的为人处世而推举上来的,大家知根知底,一般都不会有大问题。

正如前文提到的王莽,虽然他对外表现出礼贤下士、清廉俭朴等风范,似乎是仁义之士,然而据《汉书·王莽传》记载:“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讲的是王莽退隐期间,他的儿子王获因为杀了一个奴婢而被王莽逼得自杀。在《论语》当中,孔子遵循父子有亲的表现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显然王莽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表现出一个正常父子间的关系。如果君王可以从戚隐的角度细查,就会发现王莽并非一如其外在所现,那当年王莽篡权的历史或许是另一副光景。

司马光在《才德论》中写道:“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作为圣王,不光要了解一个人的才干,关键更要看重一个人的德行,而真正的德行,关键在于孝道。所以《论语》首章即讲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更是讲道:“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可见孝道是一切的根本,这也正是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的道理。

五、结语

孔子曾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不论是对上位者还是对下位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而结合孔子的“视、观、察”的次第以及《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论人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一个人,它不仅适用于古代,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这些方法,除了可以用在识人方面,亦可用于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因为在我们识人知人的过程中,对方也在观察我们,而我们也绝非完人,还有非常多可以提升的地方。因此,无论是在顺境或是逆境,抑或是日常生活;无论是在喜怒哀乐恐惧之时;抑或是在与家人、亲朋邻里相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自我勘验,从而找出不足,进一步去提升,相信最终我们会受益良多,成为一个既知人又知己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王莽顺境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顺与逆
顺与逆
吕氏春秋
王莽:为争帝位四个儿子杀了三个
王莽:谁都别想忽悠
吕氏春秋
改朝换代
人生三境遇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