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飞天到中国航天梦
2022-10-16全国红领巾巡讲团成员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
全国红领巾巡讲团成员、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 王 威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大家好!在这里我有一个小问题:大家坐过飞机吗?坐过的请举手。真羡慕你们啊,小小年纪就有在天空飞翔的经历。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老师只在电视上看过飞机。下面我请两位队员分享一下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两位队员简单讲述)。哇,真棒!记得这么清楚,感触这么深!人第一次离开日常生活的陆地,在高空中俯瞰大地的壮美场景会永生难忘;在云朵中自由穿行,看金黄的太阳镶嵌在蔚蓝天幕的体验让人欢呼雀跃。我们现代人,是多么的幸运,能遨游天际,天涯若比邻。
大家看一看下面这个视频(播放视频《敦煌飞天壁画》),有队员知道这是什么吗?非常好,这是千年前的敦煌壁画“飞天”。“敦煌飞天”指的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天空的向往,对飞翔的渴望。
历史上,不乏有能人志士耗费心力,大胆探索飞天之梦,东晋的学者葛洪,从老鹰平伸翅膀滑翔升空的现象得到启发,提出模仿这一动作制造“飞车”进行飞行的想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木鸢”,因此,在23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架飞行器。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首先设计出用机械作为飞行动力的“木雕”。到了元朝,飞行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朝仁宗登位时,在京城北京上空,升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气球。最著名的古代飞行发明家就是明朝的万户,在火箭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明代,制造出了第一个古代“飞船”。他用椅子作为“飞船”,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飞龙”火箭,借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飞向天空。为了纪念万户的功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形山”。(播放图文)
制造出我国第一架飞机,把人成功送上天的是近代飞行家冯如,1909年9月21日,他的飞机飞上了蓝天,飞行距离达到了2640英尺。不久,冯如又制造了一架更完美的飞机,时速达到了65英里,最大飞行高度到达了700英尺,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纪录,为我国航空史揭开了第一页。冯如,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极大的勇气,终于实现了万户等古人的飞行梦想。(一边讲述,一边播放相关资料,图文并茂)
如今,我们正将千年夙愿实现(播放神舟十四号发射画面),2022年6月5日,惊天动地的巨响过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飞船,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飞赴苍穹,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远征。细数近两年我国航天领域的成绩,精彩纷呈,2021年火星探测器着陆,我们首次在另一颗行星留下足迹;2022年3月5日,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播放相关图文、影音资料)。我们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实至名归的航天大国,航天强国!队员们,下面我们看一个短片,一起来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感受那段荡气回肠的壮美篇章(播放《中国航天发展史》相关视频)。队员们,看了这段精彩的视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激动万分,自豪感油然而生!历史上每一次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都在印证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其实就是新中国建设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一批批航天人在一穷二白的地基上,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让我们傲立世界航天强国之林。
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是无数航天人用汗水、泪水和鲜血浇灌而成的。从钱学森的回国,让我们航天事业发展有了从零开始的人才资本,到一批批科技战线的精英骨干,一群群能吃苦、敢战斗的建设大军前赴后继地投身到航天建设中,几十年的奋斗史留下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有一个群体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航天人中的“共青团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新中国成立,航天事业百废待应,艰苦的环境,困难的开局,广大共青团员积极参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艰难困苦,千难万险,广大团员青年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团的旗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团员青年的身影。他们是建设的排头兵,他们是科研的主力军,他们更是“急难险重新”任务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从1956年航天项目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开始,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中国人仅仅用了十四年,这样的速度称得上是举世无双!广大共青团员为祖国航天建设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航天科工各级团组织在集团公司重大工程任务中创建青年突击队4535支,发动近5万名青年参与,圆满完成了重点型号研制和生产、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载人航天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任务。航天事业,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各级团组织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建立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34支,创建集团级青创室近300个,院级青创室超600个,厂所级青创室超1000个,8000多名航天青年团员“创客”在职创业、在岗创新。(图文流动播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青团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波澜壮阔的实践,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面深化自身改革,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脱贫攻坚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在奥运竞技赛场奋勇争先,在保卫祖国哨位威武守护,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幕后,围绕“双奥之约”电子票证,航天青年突击队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几万人次证件的设计、数据采集、人芯关联等大量工作,圆满完成冬奥会票证系统保障任务。航天信息信创业务青年突击队在疫情中逆行投标,抢抓市场机遇,经常7×24小时“连轴”准备动辄上万页、重百斤的标书,同时参加数十个项目投标,与高原反应斗争、与新冠疫情赛跑,离家数月、封闭值守、千里协同……拿下实打实的项目合同,在新领域打下航天人的一片天地,为国家筑起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新时代航天青年不断从航天精神和传统中汲取奋进力量,奏响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奋斗赞歌”。(图文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厂数控微雕技师常晓飞,1988年出生,参加工作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在毫厘间挑战极限,于细微处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常年以厂为家,每天晚上工作到很晚,几乎周周都是“6.5天制”,他带头攻关了很多技术难题,成为新人里最早能独挑大梁的工匠。功夫不负有心人,常晓飞在精密加工领域上演的航天版“核舟记”,为他带来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华绝技”荣誉,也让他参与加工的设备堪为保家卫国的国之重器。“我最自豪的事,就是看到自己参与生产的设备参加国庆阅兵,驶过天安门。”难能可贵的是,常晓飞作为马景来四代师徒中的第三代,传承了共青团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传承强军报国的航天基因,又通过对徒弟的言传身教,让“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薪火相传,成为航天青年团员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生动注脚。(图文浏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航天青年已经站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有志青年在航天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更是党的青年组织必须有的风貌。习近平总书记说: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当代少先队员应当努力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从优秀队员成长为优秀青年,自觉担当尽责,树立远大理想,把人生理想、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争取早日入团,争做时代先锋,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共青团的方阵里努力成长为高科技人才,成为中国青年奋斗的先锋力量,为科技梦、航天梦、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