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益智区“活”起来
——以小班光影游戏为例
2022-10-15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
■文/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 解 敏
在幼儿园,益智区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区域。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发展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激发空间想象,逐步提高幼儿在游戏时的专注度。小班幼儿的益智区环境多为半开放式,与其他区域如科探区、生活区紧密结合,材料以成品玩具为主,供幼儿通过自主摆弄锻炼手部肌肉。本文将结合教师在小班益智区的观察记录,分析说明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并围绕“儿童立场”探讨如何进行区域创设。
一、现状:基于儿童立场的区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小班益智区内主要投放了一些能促进幼儿想象、比较、观察的成品玩具,可供幼儿直接接触、动手操作,以小型桌面玩具为主,用塑料筐收纳,并采用拍照的形式制作物品标识,意在帮助幼儿建立“送玩具宝宝回家”的习惯。但教师在益智区的观察较少,表现为只注重安全性,忽视了教育性,因此幼儿呈现出“漫无目的、无所事事”的状态。
1.环境与材料的投放——成人化
进入班级一眼就能看到,区域里集中摆放着一筐筐桌面玩具,再配上一些成品玩具和教师自制的玩具,便可以形成班级相对完整的益智区。为了迎合需要,教师会做上醒目的带有“益智区”字体的标识挂牌,甚至还会在柜子一角贴上游戏规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虽然这些玩具确实是儿童玩具,但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另外,带有文字标识的区域牌和规则牌也并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教师的指导方式——漠视
对于教师来说,益智区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区域,所以不会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这里。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认为幼儿玩一玩现成的玩具就可以了,即使辛辛苦苦地做出游戏道具并附以游戏玩法示意图,幼儿的喜欢程度也并不是很高,有些教师虽然会将主题内容延伸到益智区,但接下来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跟进观察,如何对游戏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教师的思考和相应的跟踪观察记录等环节却是缺失的。
二、解析:儿童需要的益智区环境营造策略
创设幼儿喜欢的益智区,教师需提前了解幼儿的兴趣与经验,如“我会玩哪些玩具”“我喜欢玩哪些玩具”“哪些玩具是益智类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或采用家长问幼儿答的形式,做好问卷数据分析与梳理,并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制订区域创设计划。
1.了解幼儿兴趣,创设“活”的探究环境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好的游戏环境是幼儿在园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还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样进行的区域创设才是建立在儿童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师可在区域创设前,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幼儿对于区域游戏的兴趣。问卷题目应简单易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且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便于幼儿作答。
2.《指南》引领下,依据核心目标制订计划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于幼儿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还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教师应结合《指南》的指导建议做到心中有计划,在前期分析问卷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需要的益智区游戏材料,拟写游戏计划,从而科学有效地创设出儿童立场下的游戏环境。
三、调整:儿童立场下益智区环境创设与实施策略
以“光影游戏”为例,教师从主题中生成益智区游戏,结合幼儿的生活与兴趣,引导幼儿认识材料、摆弄材料、探究材料的不同玩法。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幼儿的成长与需要,从而不断调整区域创设计划。
(一)追随“活”儿童,投放“活”材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儿童观,就是关于“活”的儿童的教育观。他启发我们从多方面去认识和发现儿童的“活”。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光影游戏”就是在课程行进中幼儿自主发现,并且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1.光影游戏源于幼儿
比如,主题活动中的语言活动“绿色的世界”,引导幼儿用绿色的眼睛看世界,这让幼儿对光影产生了兴趣。起初,教师认为光影科探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难了,更适合于大班幼儿进行探索。但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教师发现幼儿自发地模仿儿歌里的情境,用不同的色板放在眼睛上看物体,玩得不亦乐乎。于是,光影科探游戏在益智区诞生了。
2.儿童参与收集,投放“活”的游戏材料
鉴于小班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提供了操作简单、易于观察的双色眼镜、放大镜、色板、三棱镜和潜望镜等工具,便于幼儿操作,也能更直观地通过操作得到想要的变化,收集“活”的信息资料。
(二)透析儿童背后,尝试“活”的行为观察
1.观察儿童:发现了什么
彩色的老师
澄澄先把红色的色板放在眼睛上,对教师说:“呀,老师变成了红色。”接着,他加上了一块蓝色的色板,惊讶地说:“老师变色啦,变成了紫色的老师。”随后,他又尝试着将绿色和黄色放在一起,疑惑地说:“怎么还是绿色呀?我明明加了黄色呀!” 澄澄反复尝试分别使用绿色和黄色加绿色,恍然大悟道:“哦,原来加了黄色,绿色就变成淡绿色了呀!”
思考: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看得见。色板为第一层次的光影游戏材料,操作简单,只要放在眼睛上就能看出明显的颜色变化。游戏中,澄澄主动地对游戏材料进行探索,能在探索中发现其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道了色板叠加以后会变成不同的颜色,能仔细辨别色板之间的微妙变化。
神秘的三棱镜
透明无色的三棱镜,在角落里休息了好几天,偶有幼儿会拿起来看一看又放下,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张生小朋友发现了三棱镜,他将三棱镜放在眼睛上,不停地换着方位看,又时不时地转动三棱镜,终于发现三棱镜在有灯光的地方变成了彩虹的颜色。他兴奋地将这一发现告诉同伴,激发了众多幼儿的好奇。
思考:小小的三棱镜投放之初,教师曾考虑是否需要做一些示意图和玩法说明。但由于三棱镜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工序,于是教师决定“偷懒”一次,让幼儿自主尝试和发现。当幼儿探索成功后,不需要教师的说教和引导,会自然而然地和同伴分享三棱镜遇到光就会变成彩色,这样的游戏符合幼儿教育的价值观。
手电与黑房子之旅
“黑房子”给了幼儿很多隐秘空间,他们喜欢站在里面,用手电筒照来照去,并且发现手电筒的光在黑房子里会变得非常亮,如果加上彩色的色板,照在黑房子里的光就会是彩色的。但在活动室中,手电筒就不会很亮,甚至都看不到手电筒发出的光。
思考: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亮,才能发现白色光和彩色光的秘密,这些都是幼儿在黑房子里自发的光影游戏玩法。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并尝试探索各种游戏玩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游戏分享,这才是儿童立场下的真游戏。
2.与幼儿对话:光从哪里来
师: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的?
幼:各种各样的颜色,五彩的颜色。
师:如果是晚上还可以看到吗?
幼:可以开灯,开灯能看到。
师:灯可以干什么?
幼:可以发光,我们就可以看到。
师:那白天呢?
幼:白天有太阳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彩色的世界……
师:除了太阳可以发光,还有什么可以发光呢?
思考:在幼儿和游戏材料互动的基础上,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是必要的。鉴于幼儿对于光影游戏的兴趣正浓,教师若加以适时引导,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变得更深入。
(三)家园双向合作,引入“活”的游戏资源
基于幼儿的兴趣,寻“光”之旅活动应运而生,幼儿不仅在幼儿园寻找各种发光的物品,在家里也会四处寻找。即使在外面,他们也不忘记寻找。教师配合幼儿的需要,进行观察记录表的制作,让幼儿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记录自己找到的发光物体,并和同伴进行分享。
1.我和爸爸妈妈的光影小实验
寻“光”之旅的游戏活动得到了家长的肯定,他们带着幼儿完成一个个和光有关的小游戏,如“小孔成像”“手影”“漂浮的橡皮”“筷子断了”等,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感知光的神奇,进一步了解关于“光”的各种现象和原理。
2.多元对话互动,践行“活”的课程组织
幼儿将自己家里能发光的玩具带到了幼儿园和同伴分享。有的对“星光灯”特别好奇,不停地探索光源的远近,以及星光灯射出的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光;有的发挥手电筒的作用,用来寻找丢失的玩具;有的对发光的电风扇特别感兴趣,用笔记录下了这些会发光的物品。这是源于幼儿的游戏,源于幼儿的探索,记录表也非常儿童化。
从光影游戏中不难看出,儿童对于游戏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小小的契机,能引起幼儿对于某一游戏的深入探究。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都在追随幼儿。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即便在常人眼里不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游戏,同样能满足幼儿对于游戏的探究愿望,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学习。
四、反思:教师支持“活”儿童
在益智区,教师应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探究现状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当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切勿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剥夺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而应采用平行式介入或参与式介入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隐性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做好高质量的观察记录尤为重要。
(一)在观察和交流中引导幼儿学会发现
儿童需要的游戏应从儿童中来,再到儿童中去。如何创设出幼儿需要的游戏区域,观察是重中之重,否则不会发现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幼儿的游戏该如何进一步开展。观察不应该是短暂的,而应该是长久持续的。在观察中,教师要时刻留心幼儿的儿童心、儿童话、儿童行,利用电子影像设备、行为记录等,研究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并对幼儿的所想所思、同伴之间的对话和独白,以及幼儿游戏中的种种行为加以分析,从而提供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探究和发展的材料及相关指导。
(二)在理论与实践尝试中推动游戏发展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缺一不可。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等引领性文件,教师要时时翻阅,把握教育核心,做有儿童味的益智区游戏。如,通过理论学习,教师了解了小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游戏需要,在益智区设立了“玩具吧”,目的就是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愿意加入游戏。
理论为实践服务,实践为幼儿服务,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实践,将前期计划里的所想所思变成幼儿所需要的各种游戏材料,并在实践中验证区域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这一过程不是蜻蜓点水式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跟进式调研,从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实践进行效果验证。当出现新的问题时,再提出新的解决策略,一步步将游戏从最初的表面状态往深度推进。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实践中的理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