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混合液穴位注射联合氯雷他定口服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
2022-10-15侯珣瑞梁欣樊同涛徐明马亦飞李丽红
侯珣瑞, 梁欣, 樊同涛, 徐明, 马亦飞, 李丽红**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喉头颈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即过敏性鼻炎,是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鼻黏膜炎症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鼻涕以及鼻塞为典型症状[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R患病人数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0%~20%[1-2]。针对AR现代医学治疗方式仍以首选药物控制症状为主,然而各类药物长期反复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3]。中医学中针灸治疗AR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优势[4],近年来逐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5],并于2015年首次将其纳入国外治疗指南[6]。目前多数有关针灸治疗AR的临床研究仍存在治疗联用少[4]、结局指标质量低的缺点[7],因此探索出综合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研究。穴位注射是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的针灸治疗方法。本课题组前期运用转移因子混合液穴位注射治疗AR临床有效[8],并在后期动物研究中发现该疗法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指标改善AR炎性损伤[9]。基于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根据中医学治疗AR“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选取AR症状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转移因子混合液鼻周穴位注射,同时联合口服氯雷他定治疗,并与单用氯雷他定对比,评价临床疗效及观察部分炎症反应指标变化,以期丰富AR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材料
1.1.1一般资料 选择针灸科、耳鼻咽喉科就诊的AR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制定《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10];(2)自愿参加临床观察,服从医生安排,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病人意识清醒,无失语、智能障碍,能理解量表内容;(4)半年内未应用免疫调节剂及激素制剂。排除标准:(1)合并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等感染性、器质性病变;(2)年龄在18岁以下或68岁以上者;(3)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4)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5)合并心脑血管病、肝病、肾病、血友病者,有出血倾向者;(6)患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接受针灸治疗者。
1.1.2主要试剂与器材 氯雷他定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30)、转移因子(湖南一格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106)、盐酸利多卡因(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157)、地塞米松磷酸钠(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效公司,国药准字H44022090)。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10 mg/次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所使用转移因子混合液穴位注射治疗,并加以改进[8],依据《经络腧穴学》[11]定位双侧迎香、上迎香(又名鼻通穴)、印堂、素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转移因子2 mL、盐酸利多卡因1 mL、地塞米松磷酸钠1 mL配成药物混合液,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分别从迎香、印堂进针,其中迎香穴进针后针尖向鼻通穴、印堂穴进针后针尖向素髎穴方向,上下缓慢提插,待有酸麻胀等针感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推注入穴位中(每个进针穴位用药1 mL/次),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签稍按压针孔片刻即可。每周1次,连续治疗2次。穴位注射操作均由具有医师资格证且从业5年以上的针灸医生进行。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包括症状积分(分别从喷嚏、擤鼻、鼻塞、鼻痒进行评分)和体征积分(鼻甲肿胀程度)2个方面[12],每项按轻重程度计0~3分,满分15分,分别于治疗前、全部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拟定标准评定变应性鼻炎的疗效[12]:(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治疗后症状体征总分)/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100%,其中≥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计数、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含量: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第1天采集清晨空腹抽静脉血4 mL,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EOS计数,硝酸银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含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结果显示,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AR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2.2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
治疗前,比较2组AR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减低(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18/20)高于对照组患者(6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见表3。
表2 两组AR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symptoms and sig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表3 两组AR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Tab.3 Comparison of total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n(%)]
2.4 外周血EOS计数和血清NO含量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EOS计数、血清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外周血EOS计数、血清NO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AR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EOS计数及血清NO含量比较Tab.4 Comparisons of peripheral blood EOS count and serum NO cont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3 讨论
目前,对于AR的现代医学治疗主要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方式,即按照病情轻重循序渐进地使用药物(对症治疗)、免疫(对因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1-2]。免疫治疗虽然是针对病因治疗,但还存在治疗规范(时限、方法)尚未统一、安全性及疗效不确切的问题[1]。针对AR所采用的手术方式辅助治疗适用范围局限,并会造成鼻腔结构及组织损伤,对于症状再次发作时难以重复施行[13]。本研究中,对照组AR患者经口服第二代抗组胺类药物氯雷他定(指南推荐一线用药[1])2周后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减低,能有效发挥治疗作用,符合药物作为AR首选治疗方式具有给药途径简便、起效迅速的特点,但是各类用药均具有一定局限性,且长期反复使用容易产生副作用及耐药性[3,13]。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广泛适用的替代或辅助治疗方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AR属中医学“鼻鼽”“鼻渊”等范畴,其形成不外乎内因稟质特异、脏腑功能不足,外因多为异气、风寒等侵袭鼻窍,肺失通调,津液停聚,壅塞鼻窍,邪正相搏于鼻窍所致,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中医学通过对AR病因病机的认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提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14],采用中药、针灸等内服外治的特色疗法进行治疗[14-15]。其中,尽管针灸治疗AR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4],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的认同[6,13],然而有关运用针灸联合其它方式综合治疗AR的报道相对较少[4-5]。本课题组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长期使用转移因子混合液穴位注射治疗AR症状发作期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易被患者所接受[8],可作为替代或者辅助治疗AR的方式,其中选取手、足阳明经交会穴-迎香、督脉经穴-印堂为治疗要穴,两穴均位于鼻周,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近治作用[11],共通鼻塞之效,而现代研究认为,针刺迎香、印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鼻腔微循环及局部黏膜腺体分泌[16],调节鼻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7],从而达到控制局部症状的功效。所用注射药物混合液中转移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18],地塞米松磷酸钠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反应[19],配以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将药物混合液注射于所选穴位处,发挥药物、穴位、针刺同施的作用。而本课题组近年来开展动物实验证实,该疗法一方面可发挥药物及穴位刺激的复合作用[20],另一方面能通过不同环节调控炎症介质及因子以减轻鼻黏膜局部炎性损伤,从而发挥治疗AR的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转移因子混合液穴位注射治疗联合口服氯雷他定较单用口服氯雷他定而言,更能有效地控制鼻部症状和体征。
AR疾病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细胞及介质[1],其中包括了EOS和NO[13,21]。现代研究表明,在AR发病过程中,EOS作为效应细胞受Th2类细胞因子调控活化迁移并在病灶鼻黏膜处浸润,活化后的EOS参与变态反应炎症级联反应,可释放核心颗粒蛋白,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组胺释放、分泌物增加、黏膜肿胀,并随着EOS聚集,其凋亡受抑,存活时间延长,直接或间接导致鼻过敏症状持续存在[13,22]。NO作为一种生物活性介质,在AR鼻黏膜炎症中通过扩张鼻黏膜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鼻塞、渗出流向鼻腔,还可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肽的释放,以及发挥胆碱能效应调节腺体分泌,起到促进炎症的作用[21,23]。近年来,相关性研究表明呼出型NO浓度与鼻黏膜EOS浸润情况呈正相关关系[24-25];因此,抑制EOS活化和NO释放对于AR的发作、预后的判断和疗效的评价有重要作用[21-22]。上述研究显示,2组AR患者经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血清NO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减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均减低更明显,提示口服氯雷他定基础上,联用转移因子混合液穴位注射能更进一步降低外周血EOS计数及血清NO水平。
综上,转移因子混合液穴位注射联合氯雷他定口服治疗AR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外周血EOS计数、血清NO水平,与单用氯雷他定口服相比,联合应用疗效更佳。但本次临床研究中观察周期为2周,未进行远期疗效观察,且客观实验室指标方面因受当时检测条件及经费限制未进行呼气NO及鼻部EOS局部检测,今后将围绕以上不足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以更好的评定依据证实本研究所采用综合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